师:同学们,唱歌能让人心情愉悦,你知道唐诗也可以唱吗?让我们一起来唱唐诗。(音乐响起,播放歌曲《读唐诗》)伴随着优美的旋律,随着歌声响起,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些曾经背过的充满诗情的画面呢?
生:(跟著旋律唱)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
师: 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第二首歌唱的是唐朝的一首儿童诗,是著名诗人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同学们很小的时候就诵读过,让我们一起唱起来。
生:(跟着旋律唱)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很多人认为《咏鹅》是最美的唐代儿童诗。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样的诗才能叫作儿童诗呢?孩子是天然的诗人,你们给出的标准,才是真正的标准。谁来抢答?
生:我觉得充满童趣的诗,让人读了能高兴的诗,才能叫作儿童诗。
生:我认为读起来能有无忧无虑的感觉,表
现孩子的那种天真无邪的诗,叫作儿童诗。
生:我觉得儿童诗就是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的诗。
生:我觉得儿童诗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师板书:开心、童趣、天马行空)
师:同学们多么善于思考,提的这几条标准看似简单,可是在创作中并不容易实现。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儿童诗集——《阁楼上的光》。这是来自西方的经典。同学们就带着我们自己的标准来阅读、评析。
师:我一紧张的时候,就会忘了点儿什么。同学们有过这种感受吗?
(生点头)
师:知道吗?这也能写成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出示部分诗歌,未出示诗歌的最后两行。生读诗:我记得我穿上了袜子,我记得我穿上了鞋子,我还记得我打上了蓝紫相间的领带。我记得我穿上了西装……)
师:这几句写的是“我”记得的事儿。我们来与诗中的“我”对话,猜想一下,“我”要去干什么,从哪些词语当中可以知道?
生:我觉得他应该是去参加会议。我从他戴上领带和穿上了西装看出来的。因为会议上的人一般都要穿西装。
师:他能够抓住重点词语推测,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还有谁要说?
生:我也从他的着装中看出他要去参加重大的活动。
师:重大的活动,形象要注重礼仪。还有不同的推测吗?
生:我觉得他是要去见什么特别的人,穿得特别郑重。
师:假想一下,假如你长大了,你打扮成这样,可能是去干什么?
生:我觉得他可能会跟朋友约会,让自己显得仪表堂堂,很有身份。
师:对,特别是交了女朋友的时候,是不是?
师:同学们,读诗的时候不能忘记诗歌的题目,因为诗题是诗歌的眼睛,是在告诉我们诗人要表达的主要内容。那再看看诗题告诉我们什么?
生:诗题告诉我们他忘了一些东西,诗写到这里还没说忘了什么呢,一直在说记得什么。
师:是的,是不是写错了。写跑题了?
生:我觉得不是。因为他越是告诉我们他记得什么,我们就越想知道他忘了什么。诗人一直在吸引我们往下看,这就是他“高”的地方。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来,我们一起读,看看他到底忘了什么?
(师出示诗歌最后两行,生朗读:我可能忘了点儿什么——是什么呢?是什么呢?)
师:写出来忘了什么了吗?
(生摇头)
师:这回肯定是写错了。怎么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句子,还重复了?我认为他错了。你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没有错。他用两个“是什么呢?”更能强调出他的语气。
师:强调他什么语气?
生:就是感觉自己忘了点什么,可就是想不起来,怎么也想不起来。
师:怎么都想不起来,应该怎么读?
(生有语气地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我真觉得他肯定是想不起来了。快猜猜,他到底可能忘了什么?
生:忘了把头发弄好。
生:忘记带上自己的文件。
生:忘了戴首饰或手表。
师:同学们说的都是很尴尬的事,一会儿我们就揭示谜底。如果我们今天就只读诗,永远跟诗人对话,那可能就猜不到答案了,因为这本诗集是“绘本儿童诗集”。开动你会思考的大脑想一想,答案可能在哪里?
生:在图里。
师:对。“图文共读”也是读诗的一种好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公布答案。
(师出示配诗的图片)
生:他忘了穿裤子。
师:看来,这个图很好地表达了谜底,同学们都乐了。你们有过这么尴尬的时候吗?
(生笑而不语)
师:有也不敢说,对吗?诗人没有穿裤子,不但自己敢说,还跟全世界的读者说,好玩不
好玩?
(生笑)
师:同学们看看,这首诗符合大家开始说的儿童诗的标准吗,开心、童趣、天马行空了吗?
生:符合。
师:所以有一种儿童诗可以不考虑韵味,可以不考虑任何的规定,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就好。
师:我们要读的下一首诗,跟数学学科有关系。(出示: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同学们,用这三个图形写一首诗。
(生茫然)
师:我知道大家无声的语言背后是什么。大家肯定在想“这真能写诗吗”。瞪大双眼,让我们见证这图形变诗的神奇的时刻。
(师出示诗歌的一、二行,生朗读:一个正方在它长方的小屋外乘凉……)
师: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觉得作者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正方形说成一个人,他可以在外面乘凉。
师:真好,你一上来就做了学法的归纳。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那我们再来看看给诗歌配的图,只用了简单两笔,就让一个没有生命的正方形变成了一个可爱的人物形象。一笔点,一笔撇,就像我们的眼睛和嘴巴。你觉得这个线条是不是特别简单?
(生点头)
师:所以大道至简,返璞归真,这是最重要的。正在乘凉的正方形突然间遭遇了不幸。谁会是肇事者呢?
生:我觉得是其他两个图形。
师:其他两个图形,谁最具备肇事者的特征?
生:三角形。
师:为啥?
生:因为它有三个尖的角。
师:我们来看一看,他猜得对不对呢?
(师出示诗歌的三、四行:却突然掉下一个三角——“砰”的一声,把它的后背扎伤。)
师:真的猜对了。他可不是乱猜啊,想想他的思路,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生:是根据三角形的特点猜测的。
师:所以,想象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所有的想象都是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的。这个规律非常重要。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注意,这可是剧情突变,应该怎么读出来?
(生自己小声练习后,有感情朗读。)
师:假如这是一个故事,刚一开始,你会配上什么样的音乐,然后再配什么音乐?
生:开始配柔和优美的音乐,后来配悲伤的音乐。
师:还可以配什么样的?
生:还可以配激烈的音乐。
师:这首诗寥寥几行,剧情跌宕起伏。各位导演们想一想,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尾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圆形滚过去,然后压到那个正方形的身上,为他挡住了三角形。
师:暖男一枚。
生:我觉得圆型就是一个医生,把正方形的伤治好了。
师:爱心使者。儿童诗唤醒了我们内心对美好的期望。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的。同学们用舒缓的声音诵读出来吧。
(师出示诗歌的后半部分,生读。)
师: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啊?
生:一波三折的故事。
生:跌宕起伏的故事。
生:天马行空的故事。
生:充满爱心的故事。
生:很有爱,互帮互助的故事。
师:每一个同学都在故事中找到了生活中
不同的感受,都找到了内心的自己。这个故事是50多年前,美国的谢尔·希尔弗斯坦大叔创作的。50年前,是一个什么概念?你还没有出生呢,谢尔大叔的岁数都能够当你的爷爷了。故事虽然来自西方,但是爱的语言是相通的。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爱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读诗)
师:同学们,《形状》这首童诗又验证了同学们一上课时说的儿童诗的标准是多么准确。
师:同学们来看一看这本诗集的封面,特
别是封套。告诉大家,哪些词语直接让你感受到了震撼?它可以是一组数据,也可以是一组重复的词语,还可以是打动你心灵的一些话。
生:“系列销量超过1.8亿册和33种文字”,说明它销售到了超过33个国家。
师:对。一种语言可能好几个国家都共同使用。
生:“囊括美国八项年度图书大奖”,说明它非常受欢迎。
生:我看到了一组文字,“一部让童年更快乐的杰作,一部让成年人找回童心的杰作”,我觉得“杰作”出现了两次,说明这是一部很有童趣、很有想象力的著作。
师:是的。同学们在这本诗集中可以找到什么?
生:童趣。
师:成年人,包括老师可以在这本诗集中找到什么?
生:童心。
師:所以我们彼此都受益,大人小孩都喜
欢。还有想说的吗?
生:封套上有一句话:“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新生必读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是非常厉害的学校,学生都要读这本书,也就说明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好。
师:同学们用会发现的目光和会思考的大
脑读进去了诗集的介绍,说明诗集的推介是成功的。这本书里一共有169首诗,我们刚读了其中的两首,大家就感受到轻松和快乐了。所以,这本书同学们还是满意的吧?
(生点头)
师:我们再来读一首儿童诗,一起读题目。
生:《开关》。
师:这个“开关”长在了特别奇特的地方。作者把开关装在了哪里?用来做什么?(出示配图:给大脑装上了开关)这开关真的能打开吗?
生:开关装在了人脑上。这首诗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师:对。作者给人脑装上神奇的开关。同学们发现了吗,作者依旧没有长篇大论,依旧简洁。我们来看一看,短短几行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师指名读诗)
生:作者想说的就是如果脑袋上能装开关,世界上就不会有罪犯。因为可以把坏的东西从脑子里拿出来,把好的留在里面。
师:是的。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和谢尔大叔一样,心里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有时在生活中可能不好实现,这就是“天马行空”。同学们手里都有一张学习单,在这个学习单上把你的愿望和想法表达出来,然后在小组里分享一下。让我们跟谢尔大叔PK一下,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意思的原创儿童诗,一会儿全班分享。
(生分组进行诗歌创作)
师:谁来代表自己的小组进行汇报?
生:如果我们的心灵上有开关,那么世界将充满宽容,因为我们可以把排斥和嫉妒抛开,让宽容之窗面对别人。
师: 掌声送给这个小组。谁来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因为他写的是
心灵,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这个主题选得很好。
师:说得非常好,直击我们的心灵。心灵美永远比外表美重要,这是来自心灵的呼唤。真棒!下一组。
生:如果我们的记忆有开关,那么,我们就不会伤心,因为我们可以把烦心事拿出来,把有趣的事留在里面。
师:这次谁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这首诗很有童趣,我也希望我的记忆有开关,那样我就再也不会伤心,再也不会有烦恼了。
师:说得真好!祝愿你永远做一个快乐女
孩!下面一组谁来汇报?
生:如果我们心灵上有开关,那么世界就会充满善意与温暖。因为我们懂得敞开心扉,体谅他人,把美好留在心间。
师:非常棒!下一个组继续分享。
生:如果我们的耳朵有开关,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风言风语。我们可以拒绝所有的流言蜚语,让人与人彼此的真诚留在心间。
师:这位小作者,我看你感动的眼睛里还有点湿润。你怎么想到跟别人的开关位置安得不一样呢?
生:我觉得世界上流言蜚语本来就不应该有,会伤到别人的,得把真言真语、甜言蜜语都留在心里。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彼此真诚了。
师:每到这样的环节,我都被同学们打动。你们真是天生的诗人,更重要的是,你们把自己纯真的心向所有的人打开,你们对世界上美的呼唤、善的呼唤老师都听到了。
师:现在老师要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表达对大家的爱。我想送你们一人一台作业机。
(师朗读《作业机》)
师:想要的举手。都想要,想拿它干什么?
生:有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里面,有一些是自己已经懂了的,没有必要再去写,所以我就想用这个,帮我把那些作业做好。
师:你是在告诉老师,别再留那样的作业了,老师一定改。
生:有些作业很简单,写写真是费时间。如果用作业机的话,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有意思的作业。
师:做自己真正想探究的、感兴趣的作业,对吗?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有些重复的作业,自己做一遍,作业机做剩下的。
师: 用作业机自然过滤。作业机在你这里还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生:我不要作业机。作业要自己做,成绩都是自己的,如果心理上都一直依赖这个机器的话,我觉得成绩会越来越差。
师:我的作业我来做,为你点赞,也为他们点赞。因为你们都勇敢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生:我也觉得作业应该自己做。也许用作业机可以蒙混过一时,老师还会表扬你作业做得很好,但是将来你走向社会,没有人会帮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所以,只有在小时候多学习,长大以后在社会上才能不受排挤。
师:掌声送给她!你们说出了成年人有时候都不能说出的观点。
师:谢尔大叔说,他希望不论什么年龄的人都能在他的书中找到认同,都能够体验到自己去发现、去领悟的感觉。今天这节课,老师觉得咱们的感觉都好极了。同学们,课下如果你遇到这样一条美女蛇,(出示儿童诗《蛇的问题》和配图)你不要紧张,这是童诗再继续,诗中藏着的是I love you,我爱你,我爱你们,我爱童诗。下课!
众所周知,诗的语言凝练、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让儿童在儿童诗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词汇,提高鉴赏语言、创造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是非常适切的。儿童的语言常常就是诗的语言,诗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儿童的语言。刘燕君老师准确地把握了诗的语言和儿童语言的契合点,带领学生深度学习,很好地促进了儿童思维的发展。
从教师课堂提问的类型看,我们从本节课采集到了四个维度的问题类型,分别是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记忆性问题的主要功能是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学生在阅读第一首诗时,教师提问:“我一紧张的时候,就会忘了点儿什么。同学们有过这种感受吗?”这就是记忆性问题,它使文本和学生的生活完成了对接,让学生很轻松地走进了诗歌。推理性问题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经验,通过思维的活动进行判断和评价的问题。比如,在阅读第一首诗时,教师让学生大胆地猜一猜,“我”可能忘了什么,阅读第二首诗时,猜一猜诗歌中故事的结尾是什么,这些都是推理性问题,它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活跃的状态,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诗歌的情境,身临其境地感受读诗的魅力。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是两个更加开放、更具有多元性的问题类型,是致力于学生发散式、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尤其是批判性问题,能够让学生更多角度、更深层次地进行反思和评价。在这节课上,刘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定义什么是儿童诗,以及学习单上的问题“如果你有一把神奇的开关,你会把它装在哪里?会做些什么?”,这些都是典型的创造性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思维得到开阔,答案呈多元化的特点,也更具个性化,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批判性问题,这节课中非常典型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阅读《忘了点儿什么》中讨论诗歌的最后一句“是什么呢?是什么呢?”时,刘老师说:“这回肯定是写错了。怎么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句子,还重复了?我认为他错了。你有不同意见吗?”另一个是给学生一台作业机,问学生是否接受。我们可以通过现场的讨论看到学生对儿童诗进行了多元化的解读,在分析、创造、评价中发展了高阶思维力,提升了核心素养。
从对话深度的角度看,这一节课师生间有很多精彩的有效对话,对话深度达到了三度。对话深度是指就一个相关的知识点师生之间对话的次数,一问一答就是一度对话,以此类推。在课堂上能实现三度对话是非常不容易的。从课上采集的数据看,刘老师的这一节课对话是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例如,阅读《忘了点什么》这首诗时,刘老师先让学生大胆猜一猜“我”到底忘了什么,然后又追问学生对照配图发现“我”忘了什么,接着询问:“你们有过这么尴尬的时候吗?”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从诗歌内容引到了他们的实际生活中,与生活对接。这样的一组对话之后,刘老师马上又对照开课时学生自主提出的关于儿童诗的几个特点,引导学生反思,验證之前自己的判断,进行再一次的思考。这样,学生在这一组高效的对话引领中,从内容到情感再到写作手法都有非常大的收获,学生认识到原来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入诗,原来儿童诗写作并不难,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儿童诗的作者。还有一组对话也非常精彩,是在阅读第三首小诗《开关》中。这组对话首先针对内容展开:“作者把开关装在了哪里?用来做什么?”然后过渡到对写法的探究,追问:“这开关真的能打开吗?”这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原来作者是用了夸张的手法在作诗。接着,刘老师又巧妙地引导学生对接生活,出示学习单,小组同学一起思考、分享:“如果你有一个神奇的开关,你会把它装在哪里?会做些什么?”这种对话直截了当地抓住了诗歌构思的特点,顺理成章地由内容迁移到了写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做出了非常精彩的儿童诗。其实在整节课上,刘老师一直在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世界、与自我进行着不断的对话。所以说,高效的对话带来的是高效的课堂。
从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看,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都是开放性的任务,组内学习机制是要求小组成员全部参与其中。例如,教师引导学生依据一个框架进行诗歌的创作,每个组内成员都要在完成自己诗歌创作的基础上积极地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阅读他人的作品,并且为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诗歌投出推荐的一票。我们不难看到小组成员之间角色和分工都非常明确:一个学生是组长,负责合作学习组织;一个是记录员,负责汇总大家对不同作品的投票,并把票数最多的作品推荐到全班;还有一个是汇报员,他要将小组讨论的结果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是一个代言人的角色。当代合作学习的倡导者约翰逊兄弟说过这样一句话:“合作学习是起于冲突,止于合作的。”“冲突管理”是小组合作学习中重要的内容,教师在课上很好地关注了这个问题的发展,进行了科学的疏解与引导。我们看到,学生由于知识基础、性格兴趣不同,创作的角度也是多元而发散的,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每个小组都经过了“信息分享”“深化认识”和“意义协商”三个层级的学习,从“冲突”走向了“合作”。“信息分享”层面的学习很顺利,组员之间相互分享个人得到的信息和观点,并对组内成员的观点相互询问。到达“深化认识”层面时,很多小组就有些纠结了,比如,在小组内选出最有意思的诗时,学生会觉得这个也不错,那个也不错,这样就促进了学生进一步地去询问,去交流,去相互了解。之后抵达“意义协商”层面,组员经过协商,每个人都投出自己最宝贵的一票,而且组内基本达成共识。在这个阶段,组员们针对不同的意见来进行协商,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很多学生的思维都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打开、发散,完成了诗性的拓展。所以,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中,自主生成,绽放诗性——在探究人生的路途的过程中,去发现平凡背后的诗意和光泽。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首都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