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良红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数学内容有更强烈的感受.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是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这样很容易让数学学习脱离生活,抑制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生活中常見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数学.
在学习某些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多数学生会感到陌生、难以理解.为此,教师需要创新自己的教学策略,适时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创设一个有趣的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让学生可以借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分析数学新知,从而让学生更乐于学习、思考数学知识.
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有关“有理数的加法”的内容时,不直接引出数学计算,而是适时的从学生的身边出发,将这一抽象的数学计算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整合在一起.我引入了生活中水位的变化问题.第一天水位上涨了2cm,第二天水位又上涨了3cm,那么这两天水位一共上涨多少?如果第一天水位上涨2cm,第二天水位下降了3cm,那么这两天水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第一天水位下降了2cm,第二天水位上涨了3cm,这两天的水位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对这一生活情境感到很熟悉,并都很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分析.在思考的过程中,我引入了“正、负”的概念,用“正数”表示水位上涨,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随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想到水位下降了1cm,这样水位就可以表示为“-1”,第三问中水位上涨了1cm,所以可以表示为“1”.
本案例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成功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熟悉的学习氛围,并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数学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作为教师则更应注重充分利用这一点,适时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引入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数学知识.
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时,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引入了一道实际问题:某商场在十一黄金周期间为吸引更多的顾客,举行了一些优惠活动,并制定了两种优惠方案.一种方案:一张会员卡168元,用会员卡在商场买东西,可以享受打8折的优惠.另一种方案:如果没有会员卡,所有商品可以享受9.5折的优惠.如果是你,将选择哪种方案呢?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学生也对这一实际问题充满了好奇,都想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这一问题.这时,学生通过分析这一问题,发现可以借助课上所学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来解决.学生试着从中寻找不等关系,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经验,最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标.如果教学中教师只局限在课本教材的内容中,学生的思维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学生也只会对这些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忆,这样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适时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升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图形的相似》这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首先,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竹竿和盒尺,并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测量一下校园中几棵大树的高度.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很快便有学生思考到可以利用我们课上所学的三角形相似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学生将竹竿竖直放置在太阳底下,并测量此时大树和竹竿的影长,以及竹竿的高度,最后利用相似的知识求得了大树的高度.
教师要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体验,从而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现象也无不包含数学元素.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在数学课堂中渗入生活色彩,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