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爱美的女人,所有女人都爱美;我喜欢漂亮衣服也喜欢买衣服,天下女人都喜欢漂亮衣服都喜欢买衣服。小时候,准确地说是公元1973年的夏天,我得到了一条漂亮的红裙子,你知道当时我有多喜欢吗?
小时候被送到北京读书。一个乡下小姑娘突然来到大城市,穿戴上土里土气的。小学一二年级时还没什么察觉,上了三年级就感觉出一些不同来。比如,要么衣服太暗,要么衣服太鲜,要么搭配得不和谐,总之,就是没人家城里人洋气。虽然没有被同学当面嘲笑,可在心理上,总觉得与别人有那么点差距,这让我渐渐滋生出了对漂亮衣服的渴望。
一天,舅妈高兴地说:“小红啊,你妈给你寄布料来了。”一听这话,我“哇”地一声哭起来。我知道,穿漂亮衣服的美梦又要泡汤了。我哭着喊着:“我不穿我不穿,北京那么多好看的花布你不给我买,偏要我妈从东北寄过来,你给她再寄回去,反正我不穿!”舅妈总是一副好脾气,看着我哭她就一直笑,笑得断断续续地说不清楚话了。半天,才停下来把我拉过去,一字一句地对我说:“傻孩子,舅妈哪能不希望你穿得漂亮呢?可是舅妈没有你的布票哇。你的布票在你老家东北,而东北的布票拿到北京是不能用的,所以,你妈只好把布买好了再寄过来。”听到这话,我自知理屈,拿着妈妈寄来的灰不溜秋的布料,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下来。
户口,户口,都是那个该死的户口惹的祸。没有户口,就没有粮票、油票、布票、煤票等等需要凭“票”购买的一切。我所吃的用的,实际上已经占用了舅妈家物品计划之内的指标。吃的还好说,每人省出一口就有了,可这穿的就不一样了,没人替我穿没人跟我换,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一次,妈妈的布又来了。里面夹了一封信,信里說:“连队小卖部终于来花布了,小红这次该高兴了吧?”我的天,那是块什么花布啊——大朵大朵的牡丹花像我们盖的花被面,我的妈妈怎么会是这种眼光啊!
谁来跟我交换呢?舅舅舅妈不可能,两个上中学的文文静静的表姐不可能,表哥更不可能,这花里胡哨的花布只能由我自己来穿。
同班同学之间,私底下常常议论谁穿衣服好看谁穿衣服洋气。我们共同的指向就是挨着我们教室的五班的一个小女孩儿,她的名字叫张一平。没错,张一平,这个名字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她有一个娇翘挺秀的小鼻子,肉嘟嘟的小嘴唇,皮肤呈浅褐色。若是正面看她,尤其那对双眼皮的大眼睛,洋娃娃似的一眨一眨的,美丽而深邃。是的,她不是地道的中国人,而是澳大利亚华侨。她住在离学校不远的一条胡同里,而我则住在与她方向相反的阜成门大街上,每天放学我都渴望与她同行,但顶多能在她身后跟上百十米,就不得不掉头回家,这让我深感遗憾。
于是,我就在下课的时候偷偷去看她。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直到现在,我都能一一历数她的几件漂亮衣裳。她有两件短袖的确良衬衣,一件紫色一件浅粉色,两件都是圆领泡泡袖,圆领上还压了一圈白色犬牙。下面穿的是白色小短裙,一条是镶了荷叶边的,一条是红色小百褶的,腿上是白色长筒袜,脚穿当时最流行的白运动球鞋。这身打扮,别人我不敢说,反正我的心魂是被她牢牢钩住了。一下课,我的眼睛就开始搜寻她的身影,她总是和几个女同学迅速扯开橡皮筋,然后有节奏地跳起来。像一只粉白的小蝴蝶,在两根皮筋间自由翻飞,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冬天,张一平从不戴围巾,而是戴一顶粉色毛线帽一双毛线手套。上身穿过膝的双排扣大衣,下面穿蓝格或黄格的裤子,在肃杀冷寂的冬天,她的穿戴总能给周围带来一缕蓬勃的生机。下课铃一响,我的眼睛就跟着她转,离她既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远了看不清,近了又怕她发现,只好用那种不远不近不离不弃的目光,追随着我心中的偶像。在当年大力倡导艰苦朴素、反修防修的年代里,穿得漂亮美艳,是要受到批评指责的。可张一平的穿着似乎并没引起师生的非议,现在想想其中的缘由,或许因为她是华侨,大家自然对她多了一分宽容与理解。
有一回,我做了一件可笑又愚蠢的事情。
乍暖还寒的三月,张一平穿了一双黑色包脚松紧鞋,走起路来轻盈好看。我是多么喜欢又多么希望也有一双这样不薄不厚又轻又巧的鞋子啊。可我不敢向舅妈提出非分要求,心里又想臭美,怎么办呢?趁大人不注意,翻箱倒柜找出夏天的方口黑布鞋,穿在脚上蹦蹦跶哒上学去了。北方的三月非常寒冷,坐在教室里,我的脚冻得生疼,已经快失去知觉了。好不容易盼到下课了,飞快地冲出去,跑到操场上蹦啊跳啊,希望能吸引同学们欣赏的目光。可我失望地发现,没有一个人注意我,更没有人赞赏我脚下那双单布鞋。我是多么后悔呀,因为我的脚快冻僵了,差不多都走不动道了。那一刻,感觉自己完全是只丑小鸭。
平时我都是第一个放学回家,可那天邪门儿了,表姐比我早到家。一进家门她就指着我的脚大叫起来:“哎,你们快看呀,小红多臭美呀,大冬天穿单布鞋!”舅妈赶紧跑过来,高声质问我这是为什么?我的脸憋得通红,就是不说一句话。这怎么能说呢?说出来会被人笑死的!舅妈狠狠把我骂了一通,我低头换鞋没有做任何解释。以后学到东施效颦这个成语,猛然间想起这件事情来,感觉自己就是那个丑东施。
张一平,你知道吗?那么小小的年纪,你已经有了一个默默痴情于你的铁杆粉丝,辗转于世上几十年仍无法忘怀于你。我在想:不管你是在澳大利亚还是在中国,或是在世界其他什么地方,如果你看到了这篇文章,请你一定想办法与我联系。那时,虽然我们已是耄耋之年满头银发,但这并不妨碍什么,我们坐在一起好好聊聊,聊一聊当年你的美丽我的痴迷,聊一聊奇特岁月中女孩子的爱美情结,还有埋藏在心里的那些小虚荣小秘密,好不好呢?
有一回,妈妈真的寄来了一块非常漂亮的花布,那是一块杏黄色桃花真丝绸布料。全家人你摸摸我看看,啧啧的赞不绝口。我拿到手上舍不得放下,捧在手上摸呀摸,贴在脸上蹭啊蹭。舅妈说:“这下你高兴了吧?终于寄来漂亮花布了,可是你要想好,这块布料能做什么呢?”她一下子把我问住了。是啊,能做什么呢?不能做衣服不能做裤子,不能做外套也不能做裙子,一个小孩子家穿着亮光闪闪的真丝布料,该有多么不合时宜!兴奋的心冷却下来。渐渐地,那块真丝绸布料成了我心头的一块病。只要一想到这块布料,就悲喜交集不知如何是好。舅妈当然看出了我的心思,我的心理活动总是逃不出她戴着一副厚厚玻璃镜片的眼睛。
有一天,她跟我做了一次这样的对话:
“过些日子你四川一个表婶要来北京看我们,她刚结婚,人也长得不错,想跟你商量一下,把你妈寄来的那块丝绸送给她,可以吗?”我不吱声,心里老大不情愿。
“这是成人穿的布料,放也是放着,不如做个人情。”
我还是不吭气,心想:这是我的东西,凭什么送给那个我从没见过的表婶?
“东西放久了就会过时,这布料送给表婶,舅妈不会亏待你的。”
我瞪大眼睛,怔怔地望着她。
“舅妈会再买一块你喜欢的布料,给你做条裙子。”
啊!这太好啦!真叫我大喜过望!我痛痛块块答应了这个交换条件。
舅妈没有食言。她带我去百货公司挑了一块玫红色的棉绸,用手工给我缝制了一条背带裙,又配了一件白短袖衬衣。我感觉整个人都变了,变得漂亮而有自信;我记得张一平也有一条背带红裙子,我终于有一件与她相仿的衣服了。我兴奋得几天睡不好觉,像一只腾空欲飞的小天鹅。
穿着这条裙子走在街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好几个大人亲切地摸着我的头说:小姑娘真漂亮!穿着这条裙子,我终于赢得班里女同学的赞赏;穿着这条裙子,在故宫门口玩丢手绢的游戏,有两个外国人蹲下来跟我合影照相。一条漂亮的红裙子,红透了我那段难忘的少年时光。
马上小学毕业了,我这个没有户口的小黑孩儿再也混不下去了。妈妈从东北赶到北京接我回家。离京时她问我想带点什么东西,我毫不犹豫地说我想穿漂亮衣裳。领着妈妈到百货公司,指着要一种紫罗兰颜色上面镶几何图形的的确良花布。妈妈一咬牙,满足了我的愿望。
在北京小学毕业后,跟着妈妈又回到我的出生地——黑龙江逊克军马场。我立刻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花蝴蝶,吸引了一大批惊異和羡慕的目光。他们变成了当年的我,我变成了张一平。可是好景不长,爸爸发现了我极度爱美的心理,预料了不加干涉将带来的后果。他说:你这是资产阶级小姐作风呀,你这是资产阶级思想在作怪呀。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育,像一盆从天而降的冷水,浇灭了我热情奔放的崇美追求。我真不明白,穿几件漂亮衣服问题有那么严重吗?爱美爱漂亮就变成了资产阶级?爸爸瞪大的眼睛和严肃的表情不容我多问,反正所有漂亮衣服统统压入了箱子底,姐姐的补丁衣服,妈妈穿小的衣服,统统拢到我面前。从此,我又变成了一只丑小鸭,只不过这丑小鸭不是我一个,而是一大群。
高兴的时候,当然一定是趁着大人不在家的时候,拿出漂亮衣服对着镜子左看看右瞧瞧,穿上那条背带红裙子,左摆摆右转转,然后脱下来认真叠好,不留痕迹地放进箱子里。
回忆那段尴尬岁月,的确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但仔细想来也不乏人生趣味。那时的我们,一根红头绳就能高兴好几天;穿鞋能露出脚面的尼龙袜子,心里就美滋滋的不知姓什么了。
快过年了,一想到能穿上新衣服,简直高兴得睡不着觉!我们的幸福如此容易而简单,我们的心理如此容易满足和幸福。不像现在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一切对他们来说都唾手可得而又弃之如敝履。羡慕他们的同时,内心也有一丝怜惜:无论社会多么发达条件多么优越,我们曾经拥有的幸福与快乐,今后的孩子怕是再也体味不到了吧?
因压抑而生渴望,因得之不易而备感珍惜。这种理性与感性交织的人生悖论,欲望与节制交错的心理共性,是人类共同的矛盾,也是最需要懂得与把控的人生哲学。就像现在,衣服可谓应有尽有,但一件件地买回家后,兴奋感持续不长很快就会消失,有些衣服一年穿不到两次甚至根本想不起来穿。倒是舅妈手工缝制的那条背带红裙子,穿越半个世纪的红尘还时常飘荡在脑海中,让人每每想起,都会有长久的兴奋与满足。我自信这种兴奋与满足,会长长久久陪伴我,给我不竭的回味与快乐,一直陪伴我走下去。
作者简介:萧鸿,女,黑龙江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协会会员。现在十堰市委宣传部供职。曾从事教师、播音主持、记者、编辑、文化宣传等职,爱好散文和诗歌创作,曾在《读者》《山花》、香港《成报》《羊城晚报》《湖北日报》等多家刊物媒体发表作品,曾整理出版《向坝民歌集》,出版散文集《在呼兰河的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