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机舱LED灯光色温与人员警觉度关系仿真实验研究*

2019-08-13 09:18孙瑞山高路平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9年7期
关键词:警觉性色温舒适度

孙瑞山,高路平,李 康

(1.中国民航大学 飞行技术学院,天津 300300;2.中国民航大学 民航安全科学研究所,天津 300300)

0 引言

因为民航运输业全天候运营的特点,飞行员夜间执勤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夜航执勤要求飞行员在人体生物节律低谷期执行着陆操作,是引起飞行员疲劳的主要原因[1]。生物节律低谷期下人员有着较为强烈的嗜睡感受,伴随着较差的注意力、反应时间、判断能力、情绪控制、操作绩效等,严重限制了飞行员对飞机的正常操作。有研究者对739名航线飞行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9%飞行员报告疲劳致因为夜间飞行[2]。且有数据调查显示,2006—2016年共发生139起单通道航班事故,其中夜间航行引起的事故共51起,占36.69%;红眼航班相关的事故共26起,占18.7%[3]。同时,夜间航班执勤也会使飞行员产生较为严重的累积疲劳,累积的疲劳也会使飞行员对飞机的操控产生负面影响,若未进行有效缓解,则会严重威胁航班的安全运行。可见,夜间航行中飞行员警觉性的维持,对飞机的安全运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LED灯因为在能耗、寿命、稳定性、抗震性等方面的优势,在民航新型客机,如A380、B787等机型驾驶机舱内的应用越来越多。不同色温LED灯光内光线成分有所不同,其具体通过调节红绿蓝三原色比例表现灯光色温,体现在高色温LED白灯光内含有较多的蓝光成分,即短波光线;低色温LED白光灯含有较多红光成分,即长波光线。而不同波长的光线对人员嗜睡感、疲劳感的产生有所影响,有研究发现,短波光线对人员的生物钟系统有干扰[4-5],且446~483 nm的短波光线对褪黑激素的分泌有抑制作用[6];有学者进一步分析得出,相对于555 nm光线,460 nm光线对生物节律相位位移、体温、心率变化都有影响[7]。国内关于光线色温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视觉疲劳缓解方面,而对具体色温光线下人员警觉度状况的研究较少,更没有涉及到驾驶机舱LED灯环境下人员警觉性状况。早先的研究表明,460 nm左右的蓝光对人员的生物节律相位位移有影响,可刺激提升人员的警觉性[8]。刘娜、王巍通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发现6 400 K冷白色光环境下人员平均视力最高,4 500 K中等色温程度下,人员视觉疲劳最轻[9];杨勇针对公路隧道照明光源对疲劳度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使用闪光融合频率仪,发现色温越高的白光LED对应的闪光融合频率越高,高压钠灯(黄色)下人员视觉效应最差[10];王媛媛等通过比较3种色温环境下人眼视觉变化,得出以下结论:5 000 K色温环境下,人眼舒适性最高;6 500 K色温环境下,人眼疲劳度较高[11]。综述而言,探讨驾驶机舱内LED色温对人员警觉性影响,具有一定新颖性。

我国适航规章CCAR-25仅对民用飞机驾驶舱灯光色温设置进行了定性要求,而没有进行定量要求。我国军用标准及行业标准涉及驾驶舱色温的有:GJB 455-88、GJB 1394-92、GJB 2020-94、HB 5881-85、HB 5863-84等,以上标准大多制定于20世纪80~90年代,主要考虑飞行员驾驶过程中暗适应能力,而随着现代民航客机仪表系统的发展,客机普遍进行高空飞行,飞行员巡航过程中窗外环境观察的重要性降低,再加之LED灯发光色温原理与其他光源差异性,其在驾驶舱照明中灯光色温具体设置参数仍需细化探讨。

综合上述研究可知,光线可对嗜睡感产生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短波光线对人员警觉性促进方面。故本文猜想高色温LED灯光对人员警觉性具有一定提升作用,进而设置不同色温环境,并对此环境下人员警觉性的变化进行实验研究,以期为驾驶机舱照明灯光色温设置提供参考。

1 试验方法

1.1 实验场景

本实验选取仿真比例1∶1的A320模拟机作为实验场所。实验灯光置于模拟机顶灯位置,实验过程中2名被试者坐于正副驾位置,3名被试人员坐于后排自设位置,被试者环形排列,与实验灯光距离一致。

根据GB/T 26189—2010《室内工作场所的照明》中的照度标准(驾驶舱顶灯灯光亮度可调),有自行发光的场所照度为30~50 lux,考虑到飞行员机舱仪表灯光的影响,本实验选取40 lux作为实验室照度。

平均照度E计算公式为[12]:

(1)

式中:E表示照度,单位为lux;L为光通量,单位为lm;K为减光系数,取0.8;μ为利用系数,取0.9;S为照面面积,单位为m2;N为LED灯个数。

经测量,驾驶机舱面积约为14.4 m2,根据式(1),本实验所需流明数为576 lm,而市面上可选购的LED灯珠光通量为80~100 lm/w,选用最大光通量即8w LED灯珠。

为评价试验变量LED灯光色温对人员警觉性的影响,实验LED灯除色温不同之外,其余规格均相同,3类实验色温分别为:2 500~2 700 K,3 000~3 200 K,6 000~6 500 K。同时被试人员节律类型要求近似,实验时间段保持固定,且实验过程中禁止外界光线照射,禁止人员聊天。

1.2 被试人员

本实验共选取5名男性被试人员参与,年龄在24~27岁之间。要求各被试人员作息习惯近似,均不抽烟喝酒,且不存在色盲、色弱的现象。

1.3 测评工具

1)卡斯罗林嗜睡量表

卡斯罗林嗜睡量表(Karolinska Sleepiness Scale,KSS)是一种基于困倦感受的测量量表,由Akerstedt和Gillberg提出[13],采用1~9级评分,被试人员自评得分越高,主观疲劳感受越严重,通过KSS量表可以衡量不同时刻的疲劳程度。

2)视觉舒适度评分量表

应用自制视觉舒适度评分量表(Visual Comfortable Scale, VCS)对人员于灯光色温下的视觉舒适度进行评价,该量表为0~10计分方式,0分表示极度舒适,10分表示极度不舒适。

3)睡眠觉醒模式自评问卷

采用睡眠觉醒模式自评问卷(Morningness-Eveningness Questionaire, MEQ)量表对被试人员的睡眠觉醒模式进行评价[14],该量表共包含19个问题,每个问题记0~6分,总分范围为16~86分,包含绝对夜晚型(16~30)、轻度夜晚型(31~41)、中间型(42~58)、轻度清晨型(59~69)、绝对清晨型(70~86)5种睡眠觉醒类型。

4)闪光融合频率仪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ritical Flick Fusion Frequency, CFF)表征人眼对非连续光刺激时间分辨力,随着被试者疲劳度的增加,人眼对闪烁视标的可分辨频率阈值呈下降的趋势。1941年,西蒙生(E.Simonson)[15]首次利用CFF研究了化验工作者的疲劳问题,发现在化验工作8 h的过程中,闪光融合频率有明显的下降。此后,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常被用于对大脑中枢神经疲劳程度进行测试评价,本文采用闪光融合频率仪对被试人员的疲劳度进行客观评价测量。

1.4 试验流程

本实验连续进行3 d,3 d内均在17:30~23:00时间段内进行,即人体生物节律下降阶段,此阶段内人员的警觉性下降,嗜睡感受逐渐上升[16]。实验过程中,被试人员每0.5 h填写1次KSS、VCS量表;每0.5 h采集1次闪光融合数据,具体实验安排如下:

1)实验开始前15 min内,被试人员座位确定,问卷及采集设备安置;

2)17:30进入对应的位置,并置于<8 lux的灯光环境下1 h;

3)18:30关闭灯光,被试人员在黑暗条件下适应1.5 h;

4)20:00打开实验室相应的灯光,第1天为3 000~3 200 K灯光;第2天为6 000~6 500 K灯光;第3天为2 500~2 700 K灯光;被试人员暴露于相应灯光下2 h;

5)22:00关闭LED灯,打开<8 lux灯,被试人员置于此灯光1 h;

6)于<8 lux灯光下,数据采集完毕后,即可结束实验。

2 实验结果

2.1 被试人员睡眠觉醒模式自评问卷结果分析

5名被试人员的MEQ量表得分汇总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5名被试人员的睡眠觉醒模式得分均位于42~58分之间,即都属于中间型睡眠觉醒模式,生物节律类型近似,满足进行后续实验的要求。

2.2 被试人员主观嗜睡感受测量结果分析

剔除实验过程中突发的不可控变量对KSS量表得分影响,如:被试人员生理需求、被试人员偶然亢奋等,最终5名被试人员KSS量表得分均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其中灰色阴影区为实验灯光照射阶段。通过对3种不同色温下人员KSS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接受不同灯光色温照射的人员KSS得分有显著性差异(F(2,15)=3.450,P<0.05),即不同色温LED灯光对人员主的观疲劳感受有影响:6 000~6 500 K色温灯光下,被试人员人均KSS得分最低,为4.85±1.69;2 500~2 700 K灯光色温下,被试人员人均KSS得分最高,为5.42±1.91;3 000~3 200 K灯光色温下,被试人员人均KSS得分为5.07±1.86。

表1 被试人员MEQ量表测量结果Table 1 Measurement results of MEQ scale on participants

图1 被试人员KSS得分变化趋势Fig.1 Variation trend for KSS scores of participants

结合图1可做如下分析:1)相同灯光条件下,被试人员KSS得分整体随时间呈上升趋势;2)在打开实验灯光后,被试人员KSS得分有较为明显的下降(20:15);3)在实验灯光照射过程中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6 000~6 500 K LED灯光条件下人员KSS得分持续较低,3 000~32 00 K LED灯光条件下人员KSS得分高之,2 500~2 700 K灯光条件下人员KSS得分最高。

图2所示为前后<8 lux照度下,即17:30~18:30与22:00~23:00 2个时间段内被试人员KSS得分平均变化比。变化比公式如式(2)所示:

(2)

式中:Δ为变化比;Y1为原数值,Y2为Y1变化后数值。

图2 前后<8 lux灯光下KSS得分平均变化比Fig.2 Average change ratio of KS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8 lux light

由图2可知:1)经过6 000~6 500 K LED灯光色温照射后,人员KSS得分变化比最低;2)2 500~2 700 K LED灯光色温照射后,人员KSS得分增长率最高;3)3 000~3 200 K LED灯光与2 500~2 700 K色温LED灯光差别不大,KSS得分变化率居中。

2.3 被试人员客观警觉度测量结果分析

剔除受实验过程中不可控变量影响较大的数据,5名被试人员闪光融合频率测量结果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且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接受不同灯光色温照射后,人员CFF测量值有显著性差异(F(2,15)=6.51,P<0.01),可知:1)实验过程中,被试人员CFF测量结果整体呈下降趋势;2)在接受实验灯光照射后,被试人员CFF结果有明显提升;3)接受6 000~6 500 K色温LED灯光照射后,被试人员CFF得分最高;接受2 500~2 700 K色温LED灯光照射后,被试人员CFF结果最低;接受3 000~3 200 K色温LED灯光照射后,被试人员CFF结果居中。

图3 被试人员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变化趋势Fig.3 Variation trend for CFF of participants

被试人员前后在<8 lux照度灯光下,CFF结果下降率如图4所示,可知:1)2 500~2 700 K LED灯光下,被试人员CFF下降率最高;2)3 000~3 200 K LED灯光下,被试人员CFF下降率居中;3)6 000~6 500 K LED灯光下,被试人员CFF下降率最低。

图4 前后<8 lux灯光照度下CFF测量结果变化比Fig.4 Change ratio of CFF measurement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8 lux light illuminance

2.4 被试人员视觉舒适度测量结果分析

视觉舒适量表分为10分计量,1分表示极度舒适,10分表示极不舒适,分值越高,舒适程度越低。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3种不同灯光下被试人员视觉舒适度有显著性差异(F(2,15)=4.56,P<0.05)。由图5所示可知:1)被试人员在实验测量时间段内,视觉舒适度整体得分呈上升趋势;2)经过灯光照射后,被试人员在6 000~6 500 K LED色温下,视觉舒适度得分最低,视觉舒适程度较高;3)在2 500~2 700 K灯光色温照射下,被试人员视觉舒适度得分最高,视觉舒适度最差。

图5 被试人员视觉舒适度变化Fig.5 Variation trend for visual comfort of participants

如图6所示,被试人员于灯光照射阶段内(20:00~22:00),2 500~2 700 K灯光下,视觉舒适度得分最高;6 000~6 500 K灯光色温下,视觉舒适度得分最低;根据图7所示,在3 000~3 200 K灯光色温下,人员视觉舒适度下降率最高;在6 000~6 500 K灯光色温下,人员视觉舒适度下降率最低;在2 500~2 700 K灯光色温下,人员视觉舒适度下降率居中。

图6 3种不同色温LED灯光下被试人员视觉舒适度平均得分Fig.6 Average scores of visual comfort for participants under three LED lights with different color temperatures

图7 前后<8 lux灯光照度下视觉舒适度测量结果变化比Fig.7 Change ratio of visual comfort measurement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8 lux light illuminance

3 结论

1)不同LED灯光色温对人员主观嗜睡感受有着不同的影响:经过高色温LED灯光源照射后人员主观嗜睡感受上升率较低;经过较低色温光源照射后人员的主观嗜睡感受上升率相对较高。

2)被试人员客观疲劳程度在不同LED灯光下也有着较明显的差异,高色温光源下人员的疲劳感受增长率最低,低色温光源下人员的疲劳感受前后增长率最高。

3)高色温光源下被试人员的视觉舒适度较高,且有着较低的视觉舒适度变化;低色温光源下人员的视觉舒适度最低,且视觉舒适度变化率较高。

4)飞行员在夜间巡航过程中,需要长时间对飞行仪表进行监控,存在一定工作负荷,而本实验在进行过程中,被试人员缺少工作负荷设置,故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后续研究可在实验中添加工作任务,提升实验的仿真度。

5)根据实验结果,可通过提高驾驶舱顶灯照明色温,来维持飞行员在夜间巡航过程中的警觉性,降低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的困倦感受,对驾驶舱照明环境人机工效学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警觉性色温舒适度
纤维砂场地的性能及舒适度影响研究
核电厂控制室系统环境设计研究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睡眠剥夺对机体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简要机制
学生台灯色温 不宜超过4000K
颜色对认知加工的影响:情绪以及警觉性的作用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颜色也有温度吗
选择合适的色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