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时代下的“沉默的螺旋”

2019-08-13 04:56杨佳艺
时代人物 2019年22期
关键词:螺旋舆论意见

□文|杨佳艺

“沉默的螺旋”的概念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于1974年由诺依曼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最基本的前提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它强调的是大众传播的高压环境对现实中个人的影响。那么在这个互联网虚拟网络传播的时代环境中,网络空间中社会孤立的动力并没有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人的压力方式有所改变,而且强度也有减弱;网络传播的从众心理动因依旧存在,从众现象依旧普遍;尽管表现形式有所改变,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络传播中消失。这些结论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网络传播环境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沉默的螺旋”的现象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我们将微博、微信等各类新兴社交软件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沉默的螺旋”的现象。

微博:网民可成为“舆论”导向的主体。微博是由许多陌生网民所组成的网络虚拟世界的“舆论”导向主体。在这种网络虚拟世界中,存在着沉默的螺旋假说理论中的个人意见的表明这一社会心理过程和意见的表明以及“沉默”的扩散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1]在这个陌生人居多的微博网络环境中,任何“多数意见”、舆论乃至流行的时尚的形成,其背后都存在着“沉默的螺旋”机制,社会生活中的“舆论一边的倒”或“关键时刻的雪崩现象”,正是这一机制起作用的结果。所谓舆论,即“围绕争论性问题,在没有孤立危险的前提下可以公开表明的意见”,是“为使自己不陷于孤立而必须公开表明的意见”[2]。前者指的是问题的舆论,后者则侧重于指围绕社会传统、道德、行为规范的舆论。现如今网民们都可以在微博上,对自己看到的任何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甚至有些歪曲的“舆论”会推动不真实的事实传播快速发展。比如前不久发生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事故发生后,微博上的媒体和网络大V在没弄清具体真相前,都纷纷发表微博指出公交车坠江的原因是对面一辆红色小轿车逆向行驶,公交车司机为了避让,而冲出桥面,随后坠入江中。此类报道发出后,所有的舆论都指向轿车司机,微博评论区几乎都是对女司机的谩骂。随即警方公布的一段视频又把舆论矛头指向公交司机。在坠江公交车事件中,舆论经历了几次反转,事件在还未调查清楚的时候,舆情频频反转,这应当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传播时代,人们的一言一行会产生像“蝴蝶效应”一般的巨大连锁反应,“舆论一边的倒”或“关键时刻的雪崩现象”不时出现。当有一些媒体和网络大V为了博取关注量,在没有鉴别事情真相前就随意转发,使不实的报道迅速传播,让谣言演变成网民们文字中的“事实”。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会力图从周围环境中需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微博上的媒体和网络大V发布不实报道时就存在着个人意见的表明这一社会心理过程。

微信公众号营造的“优势意见”。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微信公众号可以向人们提供外部世界信息,并且通过推送渠道每日每时、累积地报道几乎相同的内容,这种状况不可能不对人们的意见乃至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其实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筛选评论来营造“优势意见”,从而引导和制约网络舆论。就好比相似类型的文章,关注者在文章最底部留言版所表达的看法与见解也各有不同,而不是都千篇一律,当用户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多数人相违背,支持者不多甚至没有的时候,受大众传播中“意见气候”的影响,就会保持相应的沉默。比如:最近发生的木里森林火灾,网民对于此次事件各持己见。大部分网友表示非常钦佩30名英雄,认为他们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但是有几个人则表示为什么不出动直升飞机去救火,而让消防官兵们去扑救,这样白白损失30名英雄的生命简直得不偿失。在微博评论区下很多人发表看法,肯定后者观点的人寥寥无几,而反驳他们的言论的人却比比皆是,随之这条评论被评论者删除了。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用户对于“意见环境”的评判,认为自己的看法会不会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时候,往往会保持沉默。

各类社交软件形成的网络虚拟世界。在如今互联网信息传播时代各类社交软件比比皆是,它所构造的虚拟网络世界也是巨大的,给所有的用户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当然面纱后面的善与恶我们不好用准确的是非标准去评判它,因为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不能用绝对的标准去给它贴注标签。在众多陌生网民所构成的虚拟网络世界中依然存在着沉默的螺旋理论,网络虚拟空间中孤立动力没有消失,从众心理依旧存在,并且现象依旧普遍,沉默的螺旋所形成的网络虚拟世界依旧存在并没有消失。

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受到的质疑

主体:主流媒体意见被多样化减弱。在传统观念中,主流媒体的意见具有导向性。但随着各种传播手段的兴起,网络上对于各种新闻的看法与意见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这与以往大有不同。现在的新闻事件,网民们可以很快的从网络世界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而且能快速的找到自己的阵营,更会对此事件发表自己的言论。因此在网络环境传播过程中,多元化的传播趋势会造成“主流媒体意见”的缺失,使发生的新闻事件失去导向性,网民也不再受主流媒体意见的影响,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客体:匿名“键盘侠”操控人们的思想。现在网上为了炒红自己的网络大V和言语低俗的“记者”,狠心的“吃人血馒头”,从而一夜成名、暴富让许多人十分艳羡。这些没有底线和原则的人,也靠网络传播途径散布歪曲的事实和谣言,从中获取非法的经济收益。这些匿名的“键盘侠”用匿名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用匿名的方式让他们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能发表更大胆和激进的言论。那么这种手段在沉默的螺旋的形成机制中,利用人的“社会天性”,对于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观察周围的意见环境,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就更积极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

传受双方“意见气候”的走向。所谓意见气候,指的是自己所处环境中的意见分布情况,其中包括现有意见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意见。主要来源于所处环境中的群体意见和大众传播。“传受双方”是共通互联关系。作为接受者的用户对什么事件感兴趣,那么传播者会推送相应的事件给用户,实现真正双赢的目的。网络传播内容大部分还是相似的,在传播过程中要有极大的吸引力,那么时效性就很关键,而互联网就凭借着迅速传播的时效性优势,让发生的事件快速出现在人们的移动客户端上,在网络传播环境中营造出“意见气候”影响着参与受众的意见。但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必不可少,一个创造潜在的舆论,而一个则推动舆论的传播发展,这说明传受双方“意见气候”的走向与“沉默的螺旋”理论还是存在着相应的联系。

网络传播过程对“沉默的螺旋”的影响

“沉默的螺旋”强调的是大众传播的高压环境对现实中个人的影响。在这个互联网虚拟环境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学者谢新洲等在2002年以首都四所高校的千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次调查,从社会孤立的动机在网上是否存在、网上表达是否属于公开表达、网络群体是否对个人意见造成压力等几个方面对互联网上的言论表达和从众现象进行验证和分析。

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下“沉默的螺旋”的发展。在如今新媒体传播盛行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并且媒介信息的推送设置也会随着用户的取向进行相应的推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新媒体网络时代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这里所反映的“强大影响”已经不止于认知阶段,而是包括“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沉默的螺旋”假说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况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处于“多元无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传媒提示和强调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人们判断和行动上的连锁反应。这个假说认为,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比如最近的网红上海“流浪大师”沈巍,备受人们关注和追捧,其实从“流浪大师”沈巍走红的事件背后,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传媒提示和强调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人们判断和行动上的连锁反应。新媒体网络时代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

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下“沉默的螺旋”的制约。新媒体时代下各类社交软件兴起,但不可避免的是大众还是会受到“主流意见”的影响和控制。诺依曼认为大众媒介的传播报道整体框架其实非常相似,某事件频繁的报道,其实在大众心中已经形成了共识性,加之网络传播迅速、快捷,传播的范围又广泛,在受传者的潜意识里自己以前的思想会被“主流媒体”效应所改变和控制。新媒体时代下的各类软件相对于主流媒体企业团体从本质、资源以及团队运营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且大多新兴媒体的报道从根本上还是依托主流意见为导向,这样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思想有一定的制约,很容易形成“沉默的螺旋”理论中的“意见气候”,从而网络传播下“沉默的螺旋”现象对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产生一定的制约。

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下用户的心理机制。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传播用户心理过程应当是“认知→判断·意见→行动”这样的发展过程,当一些热门话题产生,推送到各个客户端后,那么关注这个热门话题的用户也就相应增多,用户先从热搜事件当中找寻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对其事件自己去搜寻相关的材料及蛛丝马迹并产生相应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用户对于此事件产生自己的思考,接着对于这件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随之在行为上自己会支持与自己观点及立场一样的人,形成了一个大的集体。当看到与自己感兴趣事件,与自己观点相违背的用户,而赞同者少的对方的时候,这时候“舆论”就随之产生了。从诺依曼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用户正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把握舆论现象的。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形成舆论。一种意见一旦具备了这种性质就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于孤立状态,就有遭受社会制裁的危险。为了避免这种制裁,人们只有在公开场合的言行中避免与其发生冲突,所以用户的行动也会随着舆论的变化也产生着变化。

在网络传播时代背景下,“沉默的螺旋”心理机制依旧存在。网络传播给所有的用户提供了全新多元化的视角,网络传播将以往人类的各种传播方式的某些特征集于一身,特别是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和匿名性为广大用户提供言论自由的交互空间,而且与主流媒体的传播处于并驾齐驱的位置,但是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它存在的弊端,因为在“匿名”的虚拟环境下,自由这个定义已经被网络传播用户“神化”了,“沉默的螺旋”理论遭受严峻的挑战。虽然有专家和学者对“沉默的螺旋”理论提出质疑,但是我们不应当因为新兴媒体的产生而否定其理论,新兴观点的提出和改进都是依据前人的理论为依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新旧理论之间总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螺旋舆论意见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评“小创”,送好礼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奇妙的螺旋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