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闯关”脱贫记

2019-08-13 07:50张恒
当代贵州 2019年23期
关键词:老支书中药材村民

文 /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张恒

在脱贫攻坚决战之年,在薪火相传的“大关精神”激励指引下,新一代大关人正在同步全面小康征程上阔步前行。

麻山,滇黔桂集中连片贫困区的石漠化山区,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长期以来,被视为贫困的代名词。

罗甸县龙坪镇大关村(原属云干乡,2014 年云干乡撤乡并镇归龙坪镇所辖),位于麻山腹地。上世纪80 年代,大关村1270 亩旱地分布在180 多个山垭、窝凼和陡峭的石旮旯里,90%的山坡高于25 度,全村找不到一块超过10 平方米的自然平整地,全村人均粮食保有量仅130 斤,人均纯收入仅45 元。

在那个吃不饱、穿不好的年代里,近千村民在时任村支书何元亮的带领下,劈石抠土、夯地造田,艰苦奋斗12 年,再现了“愚公移山”的传奇,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大关精神”。

时代在艰苦奋斗中书写,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在时代更迭中延续。尤其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之年,大关人在薪火相传的“大关精神”激励指引下,正阔步前行。

忘不了那段艰苦岁月

1983 年底,何元亮、李必兴、李必先3 人在村里劈石造田0.2 亩,当年收稻谷25 公斤,开启了大关人劈石造田的历史序幕;

1984 年,大关村召开党员群众大会,拟定5 年每人造田0.5 亩的计划;

1985 年,村民王明华、熊国碧夫妇因无钱买炸药,用火烧开石头,一年造出0.3 亩“火烧田”;

…………

在大关村“大关精神”陈列室墙壁上,大事记如同一部厚重史诗,将参观者带回到那段发展历程,亲历“劈开千年石,抠出万年土”的艰苦岁月,聆听大关人在钢钎大锤的交响中唱响一曲脱贫致富赞歌。

“那时候天不亮就要出门,造田时要先把石旮旯里的土抠出来,然后用炸开的大石头填坑洼、砌堡坎,用细石和碎石铺面,当石头一块块镶平夯实后,再把之前抠出来的土铺上六七公分。每天都要干十几个小时,天黑透了才收工。”回想起当初与老支书何元亮造田的情景,年过八旬的李必先记忆犹新。

“那个年代大关人每造一亩田,平均要翻动800立方米石头,填土150 立方米。”大关村村支书严文发说,正是在锤敲锄挖、流血流汗的情况下,大关人用双手在乱石嶙峋的石旮旯中建成了1200 多亩稻田,解决了全村人的温饱问题。

温饱解决后,老支书何元亮继续带领村民们修复生态,发展经果林,掀起了“山上栽果药,田地种粮薯,圈内养鸡猪,打工增票子,提前奔小康”的二次创业热潮,使大关村的生态很快得到修复,为加速发展夯实了基础。

“小时候和大人一起去开田,现在还是舍不得这些老田。”大关村大关组村民李祖慧家有五六亩田,每年都在田地里种植反季节蔬菜,“种蔬菜一年到头能有个一两万元收入,最主要的是看着这田就忘不了过去。现在的好日子离不开过去的奋斗,‘大关精神’我们一辈子不会忘。”

“以前大关人劈石造田填饱了肚子,现在我们要继续发扬“大关精神”,做好产业,鼓起大家的钱袋子。”严文发说,现在大关村路好、房好,大家的生活越过越滋润,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 元,村所辖的83 平方公里变成了翠绿的“天然氧吧”,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党支部”“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大关是自力更生、勇往直前的象征

“目前已经养了90 多头,两个月以后可以有70多头出栏,等这批卖完准备再扩大养殖,今年目标是养200 头。”5 月23 日,大关村大关组村民李方亮在养猪场一边给生猪投食一边和记者聊起来。

今年56 岁的李方亮,原本在罗甸县城经营小本买卖。2018 年初,他揣着积蓄回到大关村,将家门前的空地平整出来、修建猪舍、通电通水,搞起了生猪养殖。“大关是自力更生、勇往直前的象征,过去大关人用双手刨出土地,现在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政策也越来越给力,回乡发展产业我有信心。”李方亮说。

过去,由于大关村自然条件限制,不少村民迫于生计只能远赴外地务工,出去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而现在,像李方亮一样返乡创业的越来越多。2019 年,在李方亮的带动下,堂弟李方志也卖了价值30 多万元的挖掘机,回到了大关村。“我已经在田里种了30 余亩的牧草,正在修建牛棚,准备回来养牛。”

据不完全统计,大关村已经有34 户村民返乡创业,在家乡搞起了种植养殖业。“家乡路通了,环境好了,政府还有扶持政策……振兴美丽乡村,我们也有份,我们准备回来大干一场。”返乡创业者异口同声的话语里,无不充满对未来的信心。

不仅大关人返乡发展起了产业,一批批“新大关人”也到此扎根。来自罗甸县边阳镇深井村的石文江,就是其中的代表。

石文江当过兵,退伍后留在河北保定发展。2013 年,他带着多年积蓄回到边阳开始种植中草药。听闻石文江回乡创业,大关村老支书何元亮坐不住了,拖着年迈的身体前往边阳镇找石文江。“老支书和我聊得最多的就是产业。当时大关村正在调整产业结构,刚好中药材就很合适。他希望我能在大关村试种中药材,带动村民一起种植。”被何元亮的精神所感动,石文江没有犹豫,带着他的药材来到了大关村。

罗甸县大关村致富带头人石文江在铁皮石斛产业基地进行管护。

2014 年4 月以来,石文江已经在大关村种下了铁皮石斛、岩黄连、一枝黄花等中药材1200 余亩,2018年收入达到50 万元,带动了当地30余名村民增收。“我和老支书就见了几次面,还记得在他去世前一个月我去探望时,他还在对我说,要把中药材产业搞好,争取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何元亮的嘱托一直记在石文江心里,“‘大关精神’深深触动了我,这样的精神不能丢,我会一直呆在这里,带领村民靠种植优质中药材脱贫致富。”

“大关精神”永不过时

“在过去缺钱缺粮缺水的艰苦条件下,大关人迎难而上、大干苦干,展现了攻坚克难、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严文发坦言,对于大关村来说,“大关精神”在今天仍然非常需要,“我们要带领村民实现老支书的遗愿——治理大关村石漠化,实现小康。”

自接下全村重担以来,大关村支“两委”一刻也不敢松懈。一方面做活“田”文章,依托田土资源,形成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经济作物种植为重点的种植结构;一方面念好“山”字经,利用好良好的植被优势,发展经果林、中药材种植、林下养鸡、生猪养殖等项目,群众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现在大关村已经种植水稻1000 余亩、核桃610 亩、珍珠李300亩,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2500 余亩,生猪养殖557 头。”严文发说,今年大关村计划种植50 亩草莓、50 亩樱桃,“我们会传承好‘大关精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山地高效农业,让大关人千辛万苦造出的农田创造出更大财富”。

李必兴的儿子李祖军现在也奋战在基层一线。担任罗甸县木引镇副镇长的他,每当遇到困难便回想和父亲劈石造田的经历,“想想大关曾经面对的困难,对比现在脱贫攻坚工作遇到的困难,只要我们多一点责任心、使命感,就一定能战胜艰难险阻”。

“‘大关精神’永不过时!”正如严文发所说,新时代大关人正凭借身上的精神力量,继往开来、砥砺奋进探寻脱贫致富新路子。

猜你喜欢
老支书中药材村民
乡村老支书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秘密
举报信
好处费
全国六大中药材市场最新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