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张忠兰 付松 张玲玲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简嘎人信心更坚定、举措更有力、底气更充足。
脱贫攻坚看简嘎,简嘎面貌大变化。
5 月22 日,记者走进镇宁自治县简嘎乡,实地感受一个极贫乡的美丽变迁。
在这里,脱贫攻坚的氛围和初夏的天气一样火热;
在这里,脱贫攻坚的意志和速生的桉树一样坚强;
在这里,脱贫攻坚的成效和挂满枝头的百香果一样丰硕。
全面小康,指日可待。今天的简嘎,正朝着“一年改善基础、两年改变面貌、三年基本摘帽、四年巩固提高”的目标砥砺前行。
初夏时节,简嘎乡喜妹村的百香果基地一片忙碌。
花蕾初绽放,果实已满枝,一片片花果同株的百香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以前种苞谷,家里人多吃不饱。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百香果,不仅能拿到分红,每天在基地干活还有100 元工资收入。”对于60 岁的喜妹村坡来组贫困户杨晓元来说,现在到地里干活已经不再是为了解决温饱。每天骑着4000 元钱买来的三轮电瓶车进进出出,一是为了干活方便,二是为了享受生活。
和杨晓元一样,如今的喜妹村,人人有活干,个个有收入。
简嘎乡的百香果基地,主要分布在播西村、喜妹村、法绕村等土地资源相对较好的地方,基地采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园区就业务工两种方式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产业发展,既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简嘎乡的特色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山顶绿树成荫、山腰果林壮观、山下果蔬飘香。”简嘎乡党委副书记阮时方说,简嘎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进行产业布局,逐渐形成“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产业优化格局。
2016 年以来,简嘎乡规划实施了养鸡、养猪、养鱼、养鹅等短期见效快的产业,实施了速生桉、蜂糖李、火龙果、百香果、光伏发电等中长期产业,形成了“村村有产业、组组有基地”的规模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截至目前,简嘎乡已成立1个乡级合作社和8个村级子合作社,覆盖全乡1890 户贫困户。全乡种植桉树30000 亩,蜂糖李25000 亩,火龙果3000 亩,百香果1000 亩。
“晴天是沙漠,雨天成黄河。”对于简嘎的人居环境,记者深有体会。
2016 年12 月,记者第一次到简嘎采访,从镇宁县城出发,80 多公里的路程用了3 个多小时。
虽说与紫云、贞丰、望谟等县接壤,但简嘎乡通往外界的道路却只有一条,而且路面狭窄、路况极差,被人们戏称为“泥石路”。
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原因就是有资源、没交通,有想法、没资金,有土地、没产业。
交通问题始终是简嘎脱贫致富过程中难以跨越的沟壑。简嘎的脱贫攻坚,也是从改造通往外界的道路开始的。
“2016 年,我们仅用了75 天,全长12 公里的良简公路就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通往惠兴高速的时间从原来的40 分钟缩短到15 分钟。”阮时方告诉记者。
在脱贫攻坚“四场硬仗”中,简嘎乡以解决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打通发展“主动脉”,连接村组“毛细血管”,实现了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之间互联互通。
两年多来,全乡共建成通乡、通村、通组公路108.7 公里,完成8 个村通村公路全部油化、硬化或拓宽改造,完成18万平方米的连户路、庭院硬化改造,8 个行政村38 个自然寨实现全覆盖。
基础设施的变化不仅改善了简嘎的人居环境,还让简嘎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
“看到家乡的变化,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已开始返乡创业就业。”阮时方说,简嘎乡将着力营造宜商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引凤还巢,激活“雁归经济”。
宽敞平坦的道路,红墙黛瓦的小楼,竞相绽放的花卉,热情洋溢的笑容……
在磨上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记者走进了搬迁户李斌家。
“以前住在哪儿?”
“法绕村凉山组。”
“那里环境怎样?”
“寨子在山坡顶上,赶场要走两个小时。”
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物产不丰,思路不通,脱贫谈何容易?
搬出大山,靠近城镇,住有所居,劳有所得,才是摆脱贫穷的有效方法。
2017 年5 月,简嘎乡总投资2538万元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正式启动。
2018 年2 月,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来自全乡8 个行政村中的80 户316 名贫困群众,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现在生活好了,有何感想?”
“没出一分钱,就住进这样好的房子,政府还帮我们配齐了家具电器,我们从内心感谢党和政府。”
李斌的家,宽敞明亮,舒适温馨。茶几、沙发、餐桌,电视、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电暖炉等一应俱全。
李斌一家是2017 年12 月搬到安置点的,按照每人20 平方米的标准,他们一家7 口共分到一栋140 平方米的两层楼房。
在此之前,李斌一直在浙江打工,进过服装厂、种过中药材、做过机器维修、当过建筑工人。
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三个孩子好好读书。
“如果不是搬迁,这些愿望都是空想。”李斌说,如今生活有奔头,小孩有盼头,干起活来浑身是劲。
李斌的工作,是负责简嘎街区的清洁卫生和垃圾清运,每月收入3000 元。
他手下有17 个工人,都是安置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片清扫,每月有1500—1800 元工资。
镇宁自治县简嘎乡磨上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角。
在安置点旁边,文化广场、卫生院、养老院、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丰富了百姓生活,改善了人居环境。
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尤为关键。
为切实解决好搬迁群众长远生计问题,简嘎乡坚持搬迁和发展“两手抓” ,大力实施产业带动脱贫,让搬迁群众发展有基础、增收有保障、致富有路子。
光伏项目、百香果项目和生猪养殖等能人带动项目成了解决就业的有效载体。此外,政府还对劳动力相对较强的家庭,采取介绍务工和种养产业安置。
两年多的强力攻坚,简嘎乡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709 户8102 人,贫困发生率从53.9%下降到5.0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896 元增加到847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