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声
似水流年八廓街
来到拉萨,位于市中心的八廓街是一定要去的,它是拉萨最古老的街道,其历史几乎与大昭寺一样久远。松赞干布早在公元七世纪定都拉萨便修建了大昭寺,之后形成了八廓街,并成为拉萨的城市标志。
在八廓街,可以看到许多人以顺时针方向围绕着大昭寺行走,如同无数颗星星围绕着月亮旋转一般。据说,在拉萨有三条转经的圣道:第一条是大昭寺供奉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的大殿的廊道;第二条是拉萨市内的大圈,人称“转林廓”;第三条便是八廓街,人称“转八廓”。
过去,八廓街两边的房子都是带天井的藏式楼房,现在则是经过改造的新式楼房。楼房不高,一楼多为门面房,经营工艺品、藏药和珠宝首饰等。街道中央有统一修建的开放式货摊,摆满了各种玛瑙、骨质、木质、藏银做的首饰,还有法号、香炉、藏刀等,琳琅满目,来到八廓街,就像走进了藏族工艺品博览会。
阳光下,大昭寺金顶上的金色法轮和卧鹿散发着神秘的色彩。大昭寺是现存西藏古代庙宇中年代最久的一座,兴起于西藏山南泽当雅隆河谷一带的吐蕃部落在松赞干布的率领下完成统一西藏高原各部的宏伟大业,建立起吐蕃王国,并将其王都从原来的加玛明久林迁到了拉萨。
据记载,在松赞干布迁都拉萨之前,大昭寺周围还是一片沼泽,其中央有一个湖泊。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进藏之后,文成公主发现这一地形极似仰卧着的魔女罗刹女,中央的湖泊正好处在魔女心脏的位置。文成公主建议松赞干布在魔女四肢和心脏部位建神庙镇压,由此,在文成公主的主持下,大昭寺落成。因为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所以一开始这座寺院被称为“惹萨”,后来这一名称又演变为大昭寺所在都城的名字“逻些”,直至公元九世纪,“大昭寺”之名才正式确立。
大昭寺坐东朝西,基本为木石结构,建筑风格以藏式为主,兼有汉式建筑和尼泊尔建筑的特色。初建时,大昭寺规模并不大,僅有八个殿堂,后经历朝历代多次修葺和扩建,才形成了今天这样殿高四层、上覆金顶、占地面积达25100平方米的大型佛教建筑群。1961年,国务院公布大昭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寺内最著名的文物是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藏族人称它为“觉卧佛”,“觉卧”在藏语中意为至尊、至贵、至圣。
大昭寺的主体由转经回廊、庭院、主供大殿和分布于四周的僧舍库房组成,庭院是僧侣们平日做法事的主要场所。转经回廊下点燃着上万盏酥油灯,所用的酥油全部由进香的信徒供奉,这些终年不灭的长明灯也是大昭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大昭寺主体建筑是主供大殿,也是整座寺院的精华所在,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就供奉在这座大殿的中央,殿堂的梁架、斗拱结构采用了汉族古典建筑技法,初檐与重檐之间排列着108个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泥质半圆雕塑,又体现出尼泊尔建筑特色,所有柱头檐部的装饰则是典型的藏族传统风格。
站在八廓街,可以看见很多屋顶都飘扬着五星红旗,仿佛时时刻刻在诠释着民族团结,这也成为青藏高原上的别样风景。
朝圣布达拉宫
拉萨的天空湛蓝湛蓝的,明媚的阳光照在身上感觉暖暖的。午后,我们排队进入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高约118米,共13层,我们踩着不太平整的石阶一级一级地往上爬,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艰难,有种登天梯的感觉。
公元九世纪时,布达拉宫因吐蕃内乱遭到破坏,仅存法王洞,洞内供奉着据传为松赞干布生前所造的自己和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人的并列塑像。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因外墙为白色而得名,整座建筑高七层,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所在地。最顶层是达赖的寝宫日光殿,殿内有部分屋顶敞开,阳光可以照射进来,晚上可用蓬布遮住,因此得名。殿内包括朝拜堂、经堂、习经室和卧室等,陈设均十分豪华。过去白宫等级森严,只有高级僧俗官员才被允许进入。
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外墙为红色,最主要的建筑是五座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各殿形制相同,但规模不等,其中最大的是五世达赖灵塔殿,殿高三层,由16根大方柱支撑,面积达725.7平方米,殿内悬挂着乾隆帝亲书的“涌莲初地”匾额,下置达赖宝座。整个殿堂雕梁画栋,存有壁画698幅,内容多与五世达赖的生平有关。红宫中的法王殿和圣者殿相传都是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法王殿正处在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其下便是玛布日山的山顶,据说这里曾经是松赞干布的静修之所,现供奉着松赞干布、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和大臣们的塑像。
参观完布达拉宫,导游问我们:“知道布达拉宫里什么东西最贵重吗?”我们猜是黄金。她一边摇头一边说:“最不值钱的是黄金!”的确,布达拉宫号称“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宫内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上万座塑像及唐卡,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的经文典籍,皆是珍宝,连我们参观时脚踩的地面都处处镶嵌着蜜蜡、绿松石和各色珠宝,举目四望,全都是无价之宝。布达拉宫还是世界上十大土木建筑之一,集中了西藏宗教、政治、历史和艺术价值于一身,可以说布达拉宫就是西藏历史的博物馆。
藏民族发祥地山南
山南地区是藏族的发祥地,因为正好有学生在那里做音乐节目,我们驱车前往,途径雅砻河,风景极为秀丽。山南历史上被称为“雅砻”,拥有西藏历史上的众多“第一”:第一块农田萨日索当、第一位国王聂赤赞普、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等。
雅砻先民从蛮荒进入农耕时代后逐渐形成了部落,公元前二世纪初叶,雅砻部落的首领聂赤赞普成为西藏第一位藏王,建立了蕃王国,确立了赞普的世袭制度,并修建了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建于山巅,从山脚到山顶不是很高,如今的它虽然在西藏众多建筑中并不算高大雄伟,但各地宫殿和寺庙在建筑风格上都能找到它的印记。
在雍布拉康山脚下的萨热村有片叫“萨日索当”的土地,相传是西藏的第一块农田,这个地方也是1962年中印战争的战场。
昌珠寺位于山南雅砻河东岸的贡布日山南麓,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寺院不大,但历史地位显赫,相传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佛堂,据说文成公主曾在该寺驻足修行。昌珠寺的镇寺之宝是一幅珍珠唐卡,描绘的是坚期木尼额松像(观世音菩萨憩息图),寺中还珍藏着一幅当年文成公主用金丝绣的释迦牟尼唐卡。
山南还有座桑耶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藏族文物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也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寺内珍藏和保存着自吐蕃王朝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等多方面的文化遗产,其中壁画内容相当丰富,最著名的当属长达92米的历史壁画,画中讲述了藏地历史和久远传说。
回荡在藏地的曼妙山歌
巴塘歌卦,藏语称“谐莫”或“谐莫岛”,是西藏十分盛行的一种游戏歌。歌卦有两种类型:第一种为藏卦,即亲戚朋友、兄弟姐妹在一起欢聚时,每人将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东西(如戒指、耳环等)交给他人藏起来,并在所藏的物件中随便取出一件握在手中,接着大家随心所欲地唱歌,每唱完一首,由懂得其意的人解释歌词含义,然后由藏物人出示物件,物件主人招认,其他人便用所唱歌词和之。有多少物件就唱多少首歌,照此轮流歌唱三遍即告结束。歌卦的歌词宛如汉族人背诵唐诗宋词一般,藏族青年均能掌握数十首歌词。第二种为点卦,即由一人随歌曲节拍按座位顺序点一位参加游戏的同伴,点到歌词唱完时,最后一拍点到谁,此歌词的意思就属于谁,歌词的内容和讲解者幽默风趣的解释往往令众人眉开眼笑。
炉霍山歌是炉霍先民流传下来的音乐,其节奏舒缓,抒情流畅,旋律优美,悦耳动听。演唱者即兴创作,任意发挥,正如歌手自己所说:“不配乐器不搭台,敞开喉咙唱起来。”演唱者中老人之声沧桑厚重,少年之声清新亮丽,男子之声深沉宽广,女子之声婉转高亢。此外,炉霍山歌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寓乐于歌,寓教于歌,互教互唱,令人精神振奋,疲劳顿消。
川西藏族山歌是指流传于四川西部藏区的一种原生态民间歌谣,与其他藏区相比,川西藏族山歌具有自由高亢、婉转跌宕等特点。川西藏族山歌歌词多为三段,前面两段常常采用比拟的手法,直到第三段才点出主题。形式上多数都是八个音节为一句,也有以两句或者四句歌词为一段的三段体形式。唱词格律远在八世纪前后的古藏文历史和诗歌文献中就已被普遍采用,并与鲁体民歌格律相同。常见调式为羽、商、徵调式,旋律均为五声音阶,因此演唱时不仅需要歌者有一副高亢甜美的好嗓子,还要具备相当灵活娴熟的演唱技巧。
玛达咪山歌流传于甘孜州九龙县,这里是历史上川滇茶马古道和西南通商的重要通道。西番是藏民族的一个支系,人数不多,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九龙县、冕宁县和木里县。西番的玛达咪山歌属自发式传承,虽然旋律优美,情趣自然,但调式高低起伏较大,故其他民族难以模仿。
拉萨是一片神奇的净土,湛蓝的天空、飘浮的白云、盛开的野花、峭拔的冰山、洁白的哈达、幽静的寺院、绛红的喇嘛袍、金色的转经筒、奔腾的雅鲁藏布江,还有那随风舞动的五彩经幡和磕长头的身影,共同构成了这片人間天堂的纯净完美。如所有匆匆过客一样,我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留下浅浅的脚印,带走的却是深深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