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华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今年7月1日将正式施行,标志着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面进入强制实施阶段,“不分类不收运”将正式启动。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经过近期多次调研和座谈,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谈几点想法。
推进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明显
条例自2019年1月31日经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以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努力,齐心协力推进条例贯彻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舆论宣传和社会动员广泛而密集,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和示范居住区建设力度持续加大,群众参与度不断提高,垃圾分类成新时尚;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大,短板问题正得到逐步消除和补齐,为条例贯彻实施打下了基础。
困难与挑战并存,压力不小
虽然当前垃圾分类工作态势良好,从调研走访中不难发现一些问题,比如,不少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仅停留于宣传层面,实质性进展不多,不少居民反映对所在小区分类工作的感受度不高;在已有的垃圾分类覆盖小区中,居民参与度以及分类工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不少企事业单位虽然配设了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但混投现象十分普遍等。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本身是场攻坚战,更是持久战,条例的实施也将逐步到位,有些工作的开展需要时间积累和循序渐进地展开;二是由于社会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到位,垃圾分类责任主体的响应度不高,尤其是物业服务企业的行动力不足;三是部分区域中“高层撤桶” “定时定点” “垃圾破袋”等分类投放规则的操作细则不够具体和科学,市民群众的认可度、接受度不高,影响着分类工作的实际推进;四是受现阶段分类收运和处理能力不足影响,垃圾分类工作尚不能全面发力,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力度和进度。
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1、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参与度。分类工作若要得到全面实施,社会和市民群众主动参与是重要一环。要进一步持续加大社会宣传动员力度,在广度、深度和针对性方面下功夫,聚焦每家单位、每户居民,让大家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垃圾分类事关生活环境改善,切实树立起分类光荣、分类时尚、分类必行的责任意识,并在行动上积极参与。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各类生活垃圾具体分类标准的宣传普及力度,要将分类标准手册和指导手册发至每家单位、每户居民手上,引导居民养成分类投放习惯的同时,提高精准分类水平。
2、紧盯行动计划目标,狠抓推进落实。垃圾分类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委市政府在《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一2020年)》中对垃圾分类推进的工作目标和时间节点等作了明确。要以条例实施为契机,紧紧围绕行动计划确立的分类区域全覆盖推进目标任务,凝心聚力,强化协作,统筹推进。要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加快分类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体系建设,加大分类收运和处置设施设备建设步伐,同时夯实现有全覆盖区域的分类工作,做到分类投放与分类收运,防止流于形式、收运脱节,增强市民群众对分类工作信心和感受度,确保分类工作有序推进,实现工作目标。
3、营造社会共治格局,增强分类实效。垃圾分类事关长远、事关发展,必须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党建引领作用,构建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企业、志愿者等一体推进的分类工作格局,确保分类“提速提质”。要进一步落实物业企业分类责任人责任,建立物业垃圾分类有偿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小区分类中的服务、指导作用。要加大“高层撤桶” “定时定点”等分类投放规则具体操作细则的研究和确立,广泛听取大家意见,避免一刀切;同时要耐心细致做好动员和解释工作,形成既利于面上分类工作的推进又利于“大家分、方便分”的做法,激发大家对垃圾分类的热情。 (作者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配合2019年7月1日条例正式施行,市委市政府尤其是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正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感,以前所未有的频次和强度,为我市即将全面实施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进行造势、预热。
作为全国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和倡导者,上海理应以条例实施为契机,不断实践,勇于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上海城市特点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之路,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做法。而要实现这一管理目标,上海在很多方面还需要攻坚克难、补齐短板。根据实地调研和市民反映的相关情况,我就近阶段垃圾全程分类管理的推进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关注各区各地“垃圾分类”的不平衡性,强化基层治理作用
在一些走访中发现,全市各区居民、物业、居委会对垃圾“四分法”的知晓率、垃圾分类的响应度以及垃圾投放的准确性,在区与区之间、同一区不同居民区之间的推进成效差别很大、很不平衡;各区相关责任部门对条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也不尽一致,对指导、督促所在区域的垃圾分类推进还缺乏热情和具体办法;重面上布置、指标下达、数量好看但实效并不理想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建议在条例实施前,相关部门能及时总结一些推进实效比较好的区和小区的做法和经验,鼓励物业、社区志愿者或相关部门管理人员上门宣传更耐心些;对一些日常响应有困难的人群如老人、经常出差的白领等,多做些点对点的贴心服务;而在发挥居委会和街镇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时,管理和考核要求还要更严格些。
关注两网融合“点站场”选址难问题,强化上下联动各司其责
据了解,至今年4月底,全市已建成可回收物服务点4091个、中转站109个、集散场6个,实现可回收物分类量2500吨/日。而按照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019年要建成“两网融合”服务点8000个、中转站170座,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要基本建成。对照这一目标,全市点站场建设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建议全市尤其是各个区还是要跨前一步,各司其责、各尽其职,积极落实解决本区域点站场选址和建设任务,市、区、街镇要齐抓共管、共同承担,完成全市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的重任。
关注湿垃圾产能不匹配问题,加快制订过渡阶段解决方案
生活垃圾四分类后,湿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工作成了重中之重,某种程度也成了推进条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据了解,2018年,进入生活垃圾末端处理系统2.2万吨/日,进入湿垃圾处理设施3950吨/日,今年4月湿垃圾分类量已达到5659吨/日,而目前我市的湿垃圾处理设施能力建设还不能匹配干湿分类推进进程。临近夏季,瓜果上市集中,湿垃圾含水量和日产量还将上升,湿垃圾的定时定点收集模式以及湿垃圾的处理需求等,将对垃圾全程分类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建议政府部门实事求是地进行专题研究,因地制宜制订解决方案,力求解决好过渡阶段湿垃圾的处理问题。
打通湿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循环利用最后一公里
目前我市正在加快推进与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相匹配的湿垃圾和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据了解,至今年4月底,我市湿垃圾处理能力已达4893吨/日,而到2020年将达到7000吨/日。如果按照湿垃圾处理后10%—20%的沼渣量测算,则每天将新增126吨/日—253吨/日的沼渣,需要解决后续资源化利用的出路问题(如用作园林绿化营养土等)。而随着垃圾全程分类的深入推进,像建筑垃圾(拆房、装修)处理后40%—50%的再生骨料也将同样面临后续资源化再利用问题(如用作路基材料和其他建筑材料添加料等)。因此,建议政府部门除了出台鼓励各区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外,还应加快研究解决资源化项目资源产品再利用的瓶颈问题。
(作者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