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田 图:广东岭南工艺美术馆
广州东山口,熙熙攘攘的老城闹市,许多次探访过这里的老店、洋楼,却未曾得知这里还藏着一家广东岭南工艺美术馆。直到正式拜访馆长杨飞武,才第一次走进这家专注当代岭南工艺品收藏的民营美术馆。刚一会面,就已被杨飞武身后的一扇海水金龙刺绣屏风吸引,潮绣独树一帜的立体钉金绣极具辨识度,技艺高超程度自不必说;茶几上的主人杯还是一只黑釉木叶盏,小巧而雅致。“屏风是已故潮绣大师林智成的心血,这种精湛绣工已不多见了,而木叶盏出自山西。”杨飞武在一旁介绍道。从关内陈设到日常器具都如此讲究,足见这位馆长的品位与鉴赏功力。
早已听闻杨飞武“故事”很多。从最初为老艺人撰写文章,到后来担任省工艺美术珍品馆馆长,将多件大师经典力作留在国内,再到如今为岭南工艺美术的收藏发展推波助澜,谈起自己四十余年经历,杨飞武总会滔滔不绝。
杨飞武年轻时在海南师范大学读中文专业,1978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美术总公司办公室工作。这一年,改革开放也正式拉开历史的大幕,杨飞武在岭南工艺美术界的四十余年履历,也由此开始。
“当时公司是广东省轻工业厅下属单位,要求招收一名学中文的党员来当秘书,我刚好符合条件,就被分配到这里来。”杨飞武回忆道。对年轻的他来说,来到省城工作,而且是与艺术相关的单位,这样的分配他感到欣喜。那时候,广东美术总公司管辖全省的工艺美术厂,而广东又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工艺美术厂迅速获得蓬勃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继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迎来了大发展,也是国家当时重要的出口创汇行业。杨飞武平日工作眼中所见,尽是极具岭南特色的工艺品:巧夺天工的牙雕、玲珑剔透的玉雕、精美绝伦的陶瓷……杨飞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身为秘书的他,白天要跟随总经理到下层公司听取各工艺美术厂的汇报,晚上还要抽空拜访老艺人。
杨飞武回忆:“刚刚改革开放时,老艺人都十分淳朴,他们对我们的到来十分感动。这些老艺人大多一辈子从事自己热爱的行业、认真做好每一件作品,那个年代创作出来的作品在今天看来很多都是十分出色的。”随着拜访日益增多,杨飞武与老艺人们的感情愈加深厚。渐渐,他一有时间,就抽空到各地调研,足迹遍及佛山、肇庆、潮州、汕头等地。其中,去得最多的是汕头,当时杨飞武的妻子在汕头工作,两人分居二地,每次出差到汕头,他总是忙于拜访当地的艺人,常工作到深夜,以致妻子总是抱怨他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也常常“夜不归家”。而杨飞武对于自己的工作,倒是乐在其中。
杨飞武最得意的是与王兰若的一段“忘年交”。
1979年8月,广东省召开了第二届艺人代表大会,当时的省长刘田夫在会上讲述了潮汕艺术家王兰若的故事,随后《广州日报》副刊部主任姚北全找到杨飞武,希望他能帮忙采访王兰若,杨飞武当即答应,并为其撰写了《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文,刊登后受到各方好评,王兰若也一直惦记着杨飞武为他写下的第一篇人物采访,每次到广州来也不忘给杨飞武送上自己的画作,视他为自己的知音。
此后,杨飞武一发不可收拾,他利用空闲时间采访老艺人,为他们撰写评论文章,甚至《羊城晚报》《南方日报》都曾开设了他个人专栏。杨飞武与艺人的交情也越来越深,自己也从中学习到工艺上的鉴赏诀窍。“艺人们常送我一些作品,我都收藏起来,当时只是纯粹喜欢,自从爱上这个行业后,不管要调我到哪个单位去,我都不愿走。”杨飞武笑称。
在与艺人长期的接触过程中,杨飞武渐渐发现,许多艺人精心创作的作品甚至代表作都未能留在国内,绝大部分都被他们所属的工艺美术厂售到国外,这让杨飞武感到十分惋惜与痛心。
于是,在1988年左右,杨飞武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建设一座当代岭南工艺美术馆,展示广东丰富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收集艺人们的杰作,并将其留在国内。杨飞武的主张很快得到了批准,并由他统筹建设,最终,1990年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正式开馆,由杨飞武担任馆长。珍品馆的成立很快得到众多工艺美术大师的支持,他们纷纷以低价向杨飞武献出自己的作品,甚至以“半卖半送”的方式向珍品馆提供代表作品。
杨飞武记得,当年石湾陶艺大师刘泽棉创作了一件《济公斗蟋蟀》的作品,被寄放在珍品馆展示,广州美院的教授观看后都连连惊叹这是刘大师登峰造极的代表作,建议珍品馆能收藏。后来这件作品被刘泽棉所在的工艺美术厂取回,当杨飞武表示希望收藏这件作品时,却被告知作品已被台湾人买走,甚为可惜。
景德镇彩瓷:李小聪《青花山水盘》
粤绣·钉金绣:林智成、杨坚平合作《九龙屏风》
陈钟鸣雪花釉瓷塑《妙韵》
辜柳希潮州金木雕《虾蟹篓》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所幸,杨飞武凭借早年累积的经验与独到眼力,硬是将不少大师创作的精品收进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可谓“抢救性”收藏,也为岭南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工艺美术厂在20世纪末迎来了重大的变故,纷纷进行了市场化改制,许多工艺美术厂倒闭,老艺人或下岗,或自己开设个人作坊,进行市场化运作。许多老艺人迎来了最困难时期,而杨飞武也从原单位转到岭南汇展览馆。展览馆也需进行市场化运营,杨飞武提出以展养展的策略,与各门类的工艺美术大师合作策划展览,带动作品出售。其间,他还多次帮助艺人,每当他们遇到资金困难,杨飞武总会力所能及地收购他们的作品。
多年来,杨飞武坚持认真做好每一个展览,落实好每一件事。这使他在业内能获得广泛认可,即使如今他常被邀请当评委、写评论,他也务求做到公正、客观。
此外,杨飞武还联合业界力量成立了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组建广东岭南工艺美术馆,自2003年以来,致力于发掘、研究、传播岭南文化传统工艺美术精粹。杨飞武有感于北有燕京八绝,而广东也有丰厚的各类传统“非遗”工艺,于是他为广东岭南工艺美术馆旗下品牌取名“岭南九遗”。“九”泛指工艺美术领域中各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包括:广州牙雕、玉雕、广州彩瓷、粤绣(广绣、潮绣)、陶瓷微书、潮州木雕、潮州彩瓷、潮州枫溪瓷塑、石湾陶塑和端砚等。在杨飞武看来,岭南的这些国家级“非遗”不仅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符号,还有极高的鉴赏价值与收藏价值。为了更好推广岭南“九遗”文化,杨飞武不仅身兼馆长,还当起经纪人。考虑到岭南各门类的艺人相对松散,杨飞武决定要抱团取暖,共同成长,岭南工艺美术馆专门签约一批艺术家,作长期规划,帮他们打造个人品牌,如在机场、银行等场所进行展示等。而在人选上,杨飞武则严格把关,坚持只跟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合作,在他看来,一位艺人的人品十分重要,性格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在艺术上能走多远。
在战略上,他正加紧布局珠三角,广东岭南工艺美术馆还在深圳、佛山设馆,未来依托大湾区,并响应“一带一路”的号召,将岭南工艺美术带出去。杨飞武还说,其实岭南乃至中国工艺品在国外也备受欢迎,有点墙外开花的意味。
当被问及当今传统工艺如何突破当前生存困局时,杨飞武表示,根据目前来看,虽然近年中国从官方层面对各项“非遗”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但也产生了许多良莠不齐的 “非遗艺术馆”“非遗展览”等,其艺术水平、展览质量,不少都有所欠缺,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推动“非遗”工艺品的收藏。另一方面,杨飞武还透露:据不完全统计,如今不少专营岭南传统工艺品的机构发现年营业额有所上升,消费传统工艺品的人有所增加,但消费者主要是大众化的工艺品,贵价、高端的大师级工艺品的消费大不如前。所以,营业额看似上升,但成本更高,利润也就反而下降。不过,杨飞武倒也乐观地表示,经营传统工艺品,不能过分追求利润,要有耐心,守得住,才能走得长远。至于支撑他走下去的,仍旧是心中的那份热爱。
杨飞武与工艺美术大师在广州艺博会举办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