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人民医院
——传统建筑公共空间“活化”初探

2019-08-12 02:17田甜王晖杨剑维TIANTianWANGHuiYANGJianwei
建筑技艺 2019年6期
关键词:贵港市活化建筑

田甜 王晖 杨剑维 TIAN Tian,WANG Hui,YANG Jianwei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业主:贵港市人民医院

建设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

建筑设计: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田甜

设计团队:王晖、杨剑维、呼书杰、丰燕、邓博雅

总建筑面积:962m2

设计时间:2015

建成时间:2018

图片版权: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 城市更新背景下岭南传统建筑现状

由于我国提出传统建筑遗产保护时间不长,各界对于传统遗产的价值认识并不清晰,很多传统遗产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大量遗产遭到了破坏和拆除。如何认识和保护传统建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再利用,是中国每个城市都面临的一个现实性议题。

自2012年,广州首次系统组织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和推荐认定工作以来,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专项普查工作由国规委组织开展,共普查出新发现历史建筑线索792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3 087处,并逐户复核了第一、二批历史建筑共478处。至今已公布第一批名单398处,第二批名单80处。

2016年1月第一次广州市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广州市历史建筑(第三批)推荐名单》。广州第三批新增历史建筑88处,历史建筑总量则升至566处。在《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意见稿》明确提出,支持历史建筑结合其自身特点进行保护性利用。

2017年6月《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的颁布,以及后来77个双修试点城市和57个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设立,更是将传统历史建筑风貌塑造、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如何让传统建筑造型不落伍,功能复合化并最大程度地为大众所用,真正地得到延续呢?从这个意义上讲,“盘活”古建筑才是对其最好的保护。在此基础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每栋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同,因此对其历史建构及材料保留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改造过程中必须有具体的指引。

下文将立足于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岭南传统建筑风貌特点,结合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学术交流中心项目进行现状剖析及“活化”手段研究。

2 贵港市人民医院学术交流中心

2.1 历史沿革

贵港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广西最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的中部,面向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郁、黔、浔三江交汇,拥有华南内河第一大港口,北回归线横贯中部。贵港人民医院是一所具有近80年光荣历史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受到过各级政府的表彰。贵港市人民医院的前身——贵县公医院始建于1938年12月(民国二十七年)。1943年,“贵县公医院”更名为“贵县卫生院”。1956年4月,“贵县人民卫生院”更名为“贵县人民医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强调单位要“一元化”领导,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被合并,于1969年改称“贵县人民卫生防治院”。1989年,随着县级贵港市的成立,贵县人民医院更名为“贵港市(县级市)人民医院”。1996年贵港市升格为地级市,1997年5月地级贵港市人民医院正式挂牌。

贵港人民医院经历了80年的发展过程,成为今天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数字化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的学术交流中心是一个历史资料归集复原的全过程,是医院历史实物的专题总结,留存的大量资料生动、详实地丰富医院的历史积淀。贵港医院平房改造工程作为老一辈员工集体记忆的场所,是一个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是历史磨砺下的文化积淀,既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也展示着民族的文化底蕴。

学术交流中心前身为贵港人民医院20世纪80年代门诊用房,位于贵港市中山路1号,贵港市人民医院西北角,功能用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目前为院区职工宿舍(图1~3)。该地块周边地势平坦,四周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场址土地权属为贵港市人民医院所有,土地获得方式为行政无偿划拨供地,场址规划用地总面积2 556m2。

1 改造平房区位图

2 改造平房现状

3 改造平房现状

4 平房外部现状分析

5 平房内部现状

6 建筑拆留分析图

7 改造后的一层平面图

8 改造后的二层平面图

2.2 保护原则

保护“贵医人”的集体场所记忆刻不容缓。在设计之时以合理、节约、清晰为原则,分析了人体尺度、心理感受及医院日常行为规律等,在设计概念上追求修旧还真、全明设计、直接采光,兼顾舒适性、功能性、便利性于一体,力图使旧建筑同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与历史环境相统一协调。从当前的建筑技术以及医院文化出发,给旧建筑再次注入新鲜的血液,为整个医院创造出端庄、亲切、简洁的学术交流中心新形象。

在平房单体改造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现代展览建筑的设计特点,尽量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建立一种有秩序的视觉形象,使贵港院区整体优美的环境和使用功能达到和谐统一。坚持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建立和谐、具有认同感、地域特征的医院环境。挖掘贵港市人民医院的光荣革命历史,融入建筑展示之中,营造一种医疗文化的氛围。尊重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地形,使医院建筑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

改造过程中需要有合理的限度,采用逐步整治的做法,尤其切忌大拆大建,不把仿古造假当成保护手段。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通过装饰材料、通风、排水等措施使其符合国家对展览建筑的卫生标准要求;通过空间、色彩、光线、室内外景况设计等手段,创造一个方便使用而又亲切温暖的展览环境。

2.3 平房现状解读

经过前期建筑现场调研、信息甄别之后,设计保留了场地外部的几个技艺元素:红瓦、柱廊、青砖、古树等。拆除内部吊顶之后,发现屋顶漏水问题严重,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木桁架结构体系基本腐败,无法再用。同时,其内部采光严重不足、通风有限、层高太矮、格局太碎等问题对今后新功能的增加也有很大的局限(图4)。

通过对旧建筑原有平面的研究,发现其呈“山”字形空间布局,左右两则为“山墙+中间柱廊”的三厢模式,与建国初期前苏联的建筑范式相同。根据房屋鉴定,选择性地拆除了品质不高、影响功能使用的隔墙,保留了主体三厢式格局(图5)。在不毁一草一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景观改造。

2.4 公共空间活化策略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通过对老平房结构安全及功能布局分析后,提出了适应性的改造策略,即针对历史建筑与空间如何“血化瘀、化腐朽为神奇”。将“活化”策略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修旧还真”的价值观,即信息甄别、尺度控制、距离拉开、创意引人;“古为今用”的适应性,即结构、功能、空间、设施的适应性。在原有375m2的旧建筑基础上,新增587m2院史展示空间,目前可使用总面积为962m2。建筑主入口依然设置在南面柱廊一侧,在旧建筑一层设置了大厅、职工培训,小型陈列室、综合展厅及配套更衣、洗手间等设施,二层则主要为院史展示部分(图6~8)。

在保证整体结构设计安全的前提下,对新植入的结构体系进行分析,具体改造方法:1)保留三厢模式;2)圈梁盖板压顶;3)设置独立钢柱;4)增加二层空间;5)加入拉索体系;6)重铺屋顶瓦片(图9)。在内部空间设计方面,以玻璃、钢材为主,以仿木材料为辅,打造出了通高Loft体验的书画展厅,结合北面自然采光的阳光中庭活动室,给人一种有机的、亲近自然的感觉。

9 整体改造步骤

10 施工现场

11 施工现场

12 改造后实景

13 改造后实景

14 改造后实景

15 改造后实景

16 改造后室内实景

17 改造后室内实景

18 改造后室内实景

为了做到“修旧还真”,在立面设计上,力求做到信息甄别、文脉还原,而不是塑造简单的“假古董”。例如立面青砖的修复、红瓦编号重新铺设、柱廊时空之门的保留、屋顶天际线的调和等,这些都是医院老一辈工作者关于那个年代的深刻印记(图10,11)。在新与旧的关系处理上,新建筑在尺度上做让步,弱化体量高度,不挣不抢,安安静静地“躺”在后花园之中,也是我们在设计中对赖特大师有机主义尝试做出的诠释。在设计上将新与旧的距离适当隔离,打造出了余荫园与沙园两处景观小品,成功解决了建筑之间的粘连性问题(图12~18)。

3 结语

认识历史建筑的价值,首先应理解建筑原本就是一处聚集了人文气息的历史情感场所,它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隅都伴随着当地人们的成长,诉说着社会历史演进的历程。

历史建筑承载了不同时代的活动凝练,是纪念性的记忆场所,是建筑的灵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荣耀。

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不是一次次的重构整体组织,而是城市在每一个时期最具影响力方面的系统适应。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探索者认为任何新机体都是从旧机体长出来的,生长将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建筑师要以“绣花”的功夫进行微改造,探索传统建筑的多元活化利用。

猜你喜欢
贵港市活化建筑
HIV DNA水平与T细胞数量、活化及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墨韵书香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活化非遗文化 承启设计内核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贵港市在全区率先成立民办学校党委
人社局荣获全市2016年招商引资工作优秀奖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交换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