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诗?

2019-08-11 07:37张曙光
江南诗 2019年6期
关键词:子弹首诗鸟儿

主持人语:

为什么读诗?因为诗是审美,是发现,不仅给我们的心灵以抚慰,也为我们提供了看世界的方式;因为一首好诗会带给阅读者很大的愉悦,但绝不仅限于娱乐,而是会使我们的内心变得充实,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滋养……张曙光如斯说。他的谈论深入到诗的本质,给人豁然开朗之感:诗是非功利的、精神生活的,是一种“无用之用”。(沈苇)

我们生活在一个功利时代。这个时代的一个很重要标志就是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会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或者说,一切都以获取最大利益作为出点,而无目的行为或无意义的事情在人们看来是一种不明智的表现,并不可取。因此人们在做任何事情前都会问一声这有什么意义,或能从中获取什么好处。人们越来越无条件地信奉那条名言,时间就是金钱。当然这只是一个譬喻,但却同时说明了把我们的生命(时间)与物质利益(金钱)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当然即使我们无法用时间来充当美元或人民币买到自己喜爱的东西,也不愿把时间花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哪怕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是我们的兴趣所在。

这或许是一个进步。但在很多人为之欢呼的同时却会发现,由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人们的所作所为不再是单纯从兴趣出发,无法享受到非功利的快乐,价值尺度要用物质利益来衡量,而精神生活被视为多余或无用。这使我们告别了童年,我们不再像小的时候那样,可以尽情游戏,满身是泥土和汗水,毫无所获却乐此不疲。孩子的交友也是如此,往往不去考虑对方的高低贵贱,只要性情相投就可以成为朋友,就像武侠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说到武侠小说,里面人们追求或信奉的侠义精神就带有强烈的非功利性,至少是在率性而为,甚至不惜为道义赴汤蹈火,而不是像商人那样锱铢必较。当然,做事情考虑到实际利益不失为一种成熟的表现,但以利益作为唯一的前提却会让我们在无形中失去很多东西。这也是很多人在功成名就之后感到空虚失落的原因。

还是让我们回到我们要谈的问题。出于功利性的考虑或人们的思维习惯,在第一次接触诗歌歌时我们往往会问,为什么要读诗?诗有什么用,或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有用无用,一直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关于这个问题,庄子讲过很有趣的故事。一次他看到有人在伐树,伐的是笔直高大的树木,而一些长满疙瘩,歪歪扭扭的树却给剩下了。他问为什么,人们说前者有用,后者没用。等他到了主人家,主人杀鸡款待他,主人吩咐打鸣的鸡不要杀,杀不爱打鸣的鸡,说打鸣的鸡有用。这让庄子产生疑惑,有用的树被砍掉,有用的鸡却被留下,他搞不清楚到底是有用好还是没用好。他还讲过一件事,葫芦可以剖开做瓢,但有个葫芦长得特别大,做了瓢水缸里面放不下,盛了水人们也拿不动。人们都认为这葫芦废了,没有用处,庄子却说,不能做瓢,干嘛不能从中间剖开,做一条船?这是讲有用无用可以转换,应该辩证地去看。在这一方面没有用,不等于在其它方面没用。李白讲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就是这样。他一心想当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的个性放荡不羁,持才傲物,朝廷不会让他当官,我想即使当了,恐怕也不会干得好。但好在他能写诗,写出很好的诗。多少当时显赫一时的王侯将相现在都被人们忘记了,但李白的名字却一直被人记住,而且还将继续记下去。他说的天生我材,使的可能就是他的诗材。有一次和朋友讨论诗的有用没用时,我说诗是无用之用。什么是无用之用?在我看来,诗固然于物质没有作用,却会对精神和心灵产生重要的影响。一首好诗,当然会带给阅读者很大的愉悦,但绝不仅限于娱乐,而是会使我们的内心变得充实,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滋养。

下面我就围绕一些诗歌作品谈一谈诗的无用之用。

首先,诗是发现。它来自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受,然后经过艺术上的处理,又用诗歌特有的形式将这种感受传递出去。好的诗歌,触摸到的是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总是能在情感上打动我们。

中国就早的关于诗的定义是诗言志。这个志不能单纯理解为意志,而是情怀,包括情感、意愿和渴望。大家看美国诗人沃伦的一首题目叫《世事沧桑话鸣鸟》诗:

那只是一只鸟在晚上鸣叫,认不出是什么鸟,

当我从梦中惊醒,透过那唯一的窗,看着,

我站得那么静,外面的夜和房里一样静。

多少年过去,多少地方多少脸都淡漠了,有的 人已远去,

而我站在远方,夜那么静,我终于肯定

我最怀念的,不是那终将消逝的东西,而是鸟 鸣时那种宁静

这首很短的诗传达出很多东西。一开始,诗人写他在夜里被惊醒,听见鸟的叫声。他不知道这是什么鸟,这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鸟叫声打动了他,这没有明说,但我们都感觉得到,这首很短的诗传达出很多东西。一开始,诗人写他在夜里被惊醒,听见鸟的叫声。他不知道这是什么鸟,这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鸟叫声打动了他,这没有明说,但我们都感觉得到。这是因为他写到他透过房间的窗子向外看,静静地站在那里,体会到“外面的夜和房里一样静”。这里向我们引入了一对互相矛盾的概念:内与外。在诗中就是房间里面和房间外面,我们也不妨把这对概念扩大为诗人的内心和外面的世界。当夜里诗人被一阵鸟叫声惊醒,他站起身而外凝望,自然他看不到什么,但他静静地听着,体验着夜晚的宁静,直到内心必像夜空一样变得宁静下来。

鸟叫和宁静也构成了一种对立。无声为静,鸟叫则有有声,为什么会静?这是一种反衬。唐代诗人王籍写过一句很好的诗:鸟鸣山更幽,用的也是同样的方法。到了宋代,也是一位姓王的诗人叫王安石的把这句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表面上看更合乎逻辑,实际上却意境全无。鸟叫才衬出山的幽,夜的静,如果在机器隆隆作响的建筑工地,还能听见鸟鸣吗?没有鸟叫的山是一片死寂,大约像《西游记》里面妖精住着的山吧。

诗写到这里,只是传达出了一种情境,一種很美的意境。但这不是诗人要说的全部。接下去的诗句让我们知道,前面写的情境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中间隔了很多岁月。时间带走一切,甚至包括记忆, 但诗人为什么还记得这件事,而且要把它写进诗里?现在他站在同样静的夜里,为什么还要怀念那种鸟鸣时的宁静?显然这里面有着深意,他告诉我们,他所怀念的,不是那终将消逝的东西,而是鸟鸣时那种宁静。世事沧桑,世上一切事物都终将消失,但那种鸟鸣时的宁静却代表了一种永恒,是诗人听到并为之感动的,所以让诗人深深地怀念。

诗人就是这样的人,善于从虚无中招唤出幽隐的有深意的东西,点铁成金,赋予普通事物以深意。于是一些看似普通简单的事情在诗人手里却变得不同起来,除了打动我们,也会给带来思考和警醒。美国诗人詹姆士·赖特写过一首《十一月末在田野》:

今天我独自一人漫步在荒凉的地方,

这里是冬天。

两只土拨鼠在一道篱笆桩旁

互相帮着把一根树枝

拖向一个隐蔽的地方;这一定在

白腊树后面的什么地方。

他們仍活着,他们应该保存橡果对抗着冬天。

柔弱的脚爪在玉米茬的洼地间搜索,当月亮 转过脸去。

土地现在变硬了,

我的鞋底需要修补。

我没有任何事情要去祈祷,

除了这些词句。

我愿他们是

青草。

这首诗描述了当他在十一月末田野漫步时看到的景象。时值初冬,田野一片荒凉,但诗人的目光却停留在拖着一根树枝的两只土拨鼠身上。“合力”说明它们的弱小,也说明它们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度过寒冷的冬天。这使人不禁产生了一丝悲悯。他猜想他们的巢穴一定会在白腊树后面的什么地方,以及后面的它们应该保存橡果都表明诗人的同情与关心。“他们仍活着”,这句话包含着很复杂的感情。一则惊异,也许诗人认为在这荒凉的田野上已不会有生命的存在。二则庆幸,为它们仍然活着而快慰。同样也为它们能否活下去而担心。他写到它们用柔弱的脚爪在田垄间搜索,然后写土地变硬了,想到他的鞋子应该修补一下了。这句话看似与所写内容无关,但其实很有深意 。冬天土地冰冻,变得坚硬,人类的鞋子尚且需要修补,那么脚爪柔弱的土拨鼠又将怎样呢?这是一种暗示,表明了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与担忧。不仅如此,诗中的土地(the earth)在英文中除了有大地的意思外,还有地球和尘世的意思。这就把这句诗的意义扩大了。不仅是土地变硬了,我们生活的地球和世界也是如此。人类无尽地开采和扩张,无节制地追求物质财富,给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很多动物灭绝或处于绝境。诗人在诗中对两只土拨鼠寄予同情既是对生命的同情,也无形中对漠视生命的做法暗含着谴责。土地变硬了,实际上是我们的世界变硬了,我们的内心变硬了,这些是否也该像鞋子一样进行一下修补?这是诗人的反思,在诗的结尾,诗人发出了自己的祈愿,他希的它们像草一样顽强地活着。“我没有任何事情要去祈祷,除了这些诗句”,这个句式很有力,表达出诗人对弱小生命强烈的同情。诗以情动人,但这首诗却把自己的感情深藏起来,通过一个具体的情境一点点地引发出读者的同情,而在结尾,诗人的祈愿正好代表了我们的心声。读了这样的诗,谁能不为之打动?

即使写最普通的感情,诗人也会处理得与众不同。诗人在处理经验时会采用不同的视角,使平凡普通的经验得到升华:

雨,雨又落在橄榄树上。

我不知道这个下午为何又下雨了

既然我的母亲已经远去,

不再走到露台上看雨,

不再从缝纫中抬起眼睛

问我:听见了吗?

我听见了,母亲,又在下雨,

雨滴落在你的脸上。

——《雨中的家》

这首诗并不晦涩,却安排得异常巧妙。谁都看得出,这是一首怀念母亲的诗,但却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感受。从诗中看,他的母亲已经死去,但他没有直接写他爱他的母亲,也没有写他想念他的母亲,而使用了雨来寄托他的思念。对于雨我们同样并不陌生,诗的开头,他写下雨了,“雨又落在橄榄树上”,这是他熟悉的情境,整首诗就建立在这样的情境中。下一句就让我们有些意外:我不知道这个下午为何又下雨了”。为什么要这样说?是诗人真的讨厌雨天吗?当然不是,后面给了我们答案:既然我的母亲已经远去。这是诗人因为下雨而想起自己母亲。他的母亲也有诗人的心,听到雨落在树上,会从缝纫中抬起头来倾听,然后走到露台上看雨。这是雨带给诗人的回忆。

如果仅仅是这样,我们可能会觉得这首诗的强度不够,不足以打动我们。明明是雨天勾起诗人的回忆,使他想起母亲,但他却反过来责怪起雨来,我的母亲是那么喜欢雨,现在她既然不在了,为什么还要下雨?这也使我想起美国诗人默温为朋友写的一首挽诗,诗很短,只有一行:

这首诗我写给谁看呢?

朋友死去了,尽管我有千言万语,却无处诉说了。对安德拉德来说,母亲死了,雨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从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沉痛。

诗作用于我们的心灵,它具有一种抚慰作用。有人曾经提到它的治愈功用,我想即使有所夸大,但也许确实存在。至少它使我们对事物保持着一份关切和敏感。

诗歌让我们重新认识周围的世界。总是向世界传情达意,有些时候,一首诗就是一幅作者浓缩的心灵图景。顾城有一首诗大家可能都熟悉:黒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诗人有着敏锐的目光,不管他的眼睛是黑色,棕色还是蓝色,总是会发现平时被我们忽略和疏漏的东西,让我们用一种新奇的眼光重新看待它们,并用独特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给我们以警醒。俄罗斯诗人日丹诺夫写过一首很短的诗《鸟儿死去的时候》,只有四行,但内涵却很丰富:

鸟儿死去的时候,

它身上疲倦的子弹也在哭泣,

那子弹和鸟儿一样,

它惟一的希望也是飞翔。

从诗中我们了解到,一颗子弹击中了一只飞行的鸟儿,鸟儿当然要从空中落到地上,就这么简单一件事,即使不是经常发生,我们也丝毫不会感到稀奇。但如果让我们根据这件事去写一首诗,我们会怎样去写?无非是小鸟有多可爱,子弹有多罪恶,同情小鸟而谴责子弹。但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意思。诗拒绝一切陈腐的东西,每一首诗都是不同的,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手法。我们看诗人在这首诗中是怎样做到的。

诗省略了子弹击中鸟的过程,直接从事件的结果切入展开想象。子弹在哭泣,这让我们感到吃惊。子弹是胜利者,哭泣的应该是受害者的鸟儿。这里有一个“也”字,说明哭泣的不仅仅是子弹。但为什么子弹要哭泣?最后两句交代了原因,原来子弹和鸟儿有着共同的希望,就是自由地飞翔。但当它击中了鸟儿的同时,它们的飞翔就一同结束了。这一对仇人最终的命运却是一样的。子弹哭泣,是它身不由己,它的意愿是飞翔,像鸟儿那样,而它在杀死鸟儿的同时也终止了自己的飞翔。我们现在清楚了为什么一开始用“疲倦”来形容子弹,一是说子弹为了追赶鸟儿赶了很长的路,二是心理上的,击中鸟儿也许并非子弹所愿,但又身不由己,因此感到疲惫也是理所当然的了。这首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了一个司空见惯的事件,由此达到了不同的效果。

诗是审美,是发现,不仅给我们的心灵以抚慰,也为我们提供了看世界的方式。罗兰·巴特说过这样的话,马克思提出改变世界,马拉美提出改变语言。诗歌作用于人的心灵,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它带来的意义显然不是能够用有用或无用所能概括的。

猜你喜欢
子弹首诗鸟儿
《上课没人抢》
两颗子弹
为什么有的塑料连子弹都不能穿透?
我是大毒虫——子弹蚁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鸟儿排排站
嘘——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