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
张利兴和朱凤蓉,这是一对为了新中国的核武器试验,选择“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少将夫妇。在位于新疆罗布泊的马兰核试验基地,他们一干就是一辈子,就连亲人也不知他们在做些什么。
身为国之重器,和蘑菇云相伴数十年,他们深藏功与名,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无怨无悔地为祖国的核试验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上,朱凤蓉将军这样说:“我们是从清华毕业的极普通的学生,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句简单朴实的话,激励了无数清华学子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
近日笔者采访了这对少将夫妇,他们讲述了50多年来投身祖国大西北的核试验岁月——
激情岁月挺进马兰,那里有事业和我的爱人
张利兴和朱凤蓉是上海吴淞中学高中时的同班同学,1959年张利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一年后进入新组建的工程化学系放射化学专业。朱凤蓉则被录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一年后,因中苏关系恶化未能留苏,转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那时,新中国刚成立10年,西方大国封锁我国,全国人民都立志为祖国富强而奋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张利兴和朱凤蓉这两个热血青年都选择了与核有关的专业。在清华的日子里,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有关核科学和技术的知识,希望有一天能为中国的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利兴读大一时,有一天他们年级的同学去颐和园玩,正巧碰见兼任外交部部长的陈毅副总理。当知道他们是学核技术的后,陈毅副总理很高兴,对他们说:我这个外交部部长,现在腰杆子还不是很硬,等你们搞出了原子弹、导弹,我的腰杆子就硬喽。
陈毅副总理的厚望,让他们激动不已,更加坚定了钻研核技术的决心。
朱凤蓉刚进入清华不久,系主任何东昌就给新同学作报告,他说:“工物系的同学是从全国各地来的佼佼者,都有着远大的理想,要当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式的科学家,但我特别要告诉大家,工物系所从事的事业,要随时准备献身,要默默无闻地干一辈子。”当时的朱凤蓉并不完全理解,但以后的经历使她懂得了系主任讲话的内涵。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张利兴和朱凤蓉心里始终回荡着用知识报效祖国的激情。
1964年10月16日晚上,参加“东方红”演出的清华文工团员带回了周恩来总理宣布的好消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一消息让整个清华园沸腾了,已经躺在床上的朱凤蓉马上爬起来加入到欢呼的游行人群中。
1965年,张利兴大学毕业了,组织上考虑了他的志愿,将他分配到了我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那个时候,两人还没有确立恋爱关系,但两人对对方都有好感,尤其是张利兴已经暗暗地把朱凤蓉当成一生的伴侣了。因此依依惜别之际,张利兴一再叮嘱朱凤蓉,他会在马兰等她。
1968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希望朱凤蓉留校任教,她谢绝了,后被分配到兰州附近的铀浓缩厂。
这时核试验基地到北京招兵,朱凤蓉报了名。录用后,没有人送朱凤蓉去马兰报到,朱凤蓉就带上两木箱在清华学过的课本和简单的行李,一个人奔赴马兰。她先是从北京坐火车到了吐鲁番大河沿,然后找了一辆去马兰的卡车。
吐鲁番到马兰还有近300公里,全是搓板路,卡车就在这样的路上颠簸着前行,朱凤蓉就在车厢板上坐着,屁股颠疼了就起来扶着车厢板蹲一会儿。就这样,经过整整一天的颠簸,满头满脸满身煤灰的朱凤蓉终于到了马兰,分配到了基地研究所。
刚到研究所,女同志们都下放到警卫连锻炼。在警卫连她们什么活都干,夜间要站岗,不时听见野兽的叫声。最累的是脱坯烧砖,每天都要挖土、和泥、摔泥。经一段时间的锻炼,两臂有了力量,引体向上都能做好几个。朱凤蓉曾跟男战友比赛掰手腕,竟然赢了。一年的下连队当兵虽然失去了宝贵的科研时间,但练就了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
马兰核试验基地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人烟,是世界上最好的核试验区,可是,作为生活区,这里环境的恶劣是一般人无法忍受的。这里夏天地表温度可达60多摄氏度,空气温度40多摄氏度,冬天温度会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冰冷的风像刀子一样在戈壁上吼叫着刮过,刮得人脸上生疼。
场区的饮用水也极其匮乏,喝到嘴里又咸又苦,喝了这样的水都会拉肚子,大便都是黑的。当时基地吃的东西全靠从几百公里外往回运,由于交通不便,运进来的蔬菜已不新鲜了,冬天更是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
基地的生活区在马兰,而基地研究所在离马兰40公里叫“红山”的天山山沟里,朱凤蓉结束军训后的那年冬天,组织上批准了他们的结婚申请,1969年12月12日,俩人在红山结婚了。
大漠深处深藏功与名,最难忘母恩难报
在山沟里买不到结婚的用品,只买到了一些硬糖,婚礼非常简单,将平时睡的两张单人床合在一起,同事们过来热闹一下,婚礼就算完成了。
当时,研究所驻地红山经常有狼出没伤人,有一个农二师的小孩子就被狼吃掉了。朱凤蓉工作的质谱组经常加班到深夜。有一次她一个人打着手电筒沿着小路往家走,突然看到前面一双闪着绿光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她看,朱凤蓉知道遇到了狼,四周找不到能够打狼的石头和木棒,但她很镇静,用手电照着狼的眼睛,想吓跑狼,可是狼一动不动,朱凤蓉扬起穿着大头鞋的脚,想踢狼,但又不敢靠近。她就用脚往地上跺,想用跺地的声音吓跑狼,可是狼一点也不害怕。对峙了一会儿,朱凤蓉想起了头上的大皮帽子,就摘下来,向狼砸去,正好砸在狼的头上,狼嚇了一跳,转身跑走了。张利兴听说这事后,对朱凤蓉千叮咛万嘱咐,要她以后走夜路一定要带一根木棒。
红山的条件比马兰还要艰苦,蔬菜稀缺,成年人可以忍受,但在有了小孩以后,就必须认真对待了。1974年,张利兴和朱凤蓉有了女儿,为了给孩子增加营养,张利兴和朱凤蓉向其他战友学习开荒种地,种了多种蔬菜。
他们又趁家在上海农村的战友回家探亲的机会,请他带来一些新鲜的鸡蛋。下火车后要坐一天的汽车,他一路小心地抱着带回红山。张利兴和朱凤蓉拿到鸡蛋后,将鸡蛋放在朱凤蓉冬天戴的大皮帽子里,将皮帽子放进一个纸箱子里,皮帽子和纸箱子中间放上装了热水的瓶子和热水袋,插上温度计,然后外面再裹上皮大衣,每天定时查看温度。21天后,一窝小鸡孵出来了。小鸡孵出来后,每到周日,张利兴和朱凤蓉就去野地里挖野菜给小鸡吃。小鸡长大了,下了蛋就给他们的女儿吃,解决了孩子的营养问题。
那些年,张利兴和朱凤蓉经常出差,有时赶上两人都出差,没人看护女儿了,他们就将女儿托付给邻居或者战友代为照顾。后来,张利兴出国进修,朱凤蓉的母亲就主动要求到新疆帮忙带外孙女。朱鳳蓉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那时她母亲才二十几岁。为了生活,母亲从南京来到上海位于吴淞的永安第二棉纺织厂,由于没有文化,只能分到打包间干体力劳动。为了孩子不被歧视,她一直守寡,吃过很多苦,直到把朱凤蓉培养成大学生。母亲到红山后给了朱凤蓉很大的帮助,但那时她已年过花甲,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加上生活艰苦,缺乏营养,她逐渐消瘦,朱凤蓉不得不把她送回上海。她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后,体能逐渐恢复,又胖了起来,她又一次主动来到红山帮助女儿,然后又逐渐消瘦,朱凤蓉再次强迫她返回上海。提到母亲,朱凤蓉说:“母恩难忘,母恩难报。”
对于核试验基地的艰苦环境,两位将军异口同声地说:“生活上的困难较易克服,更难的是摆在面前的一个个科研难题。”
张利兴所在的研究室担负地下核试验选址的重任。张利兴的小组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大家从零开始,夜以继日地筹建实验室,每天都工作到半夜两点以后才休息。大家都不讲待遇,都在忘我地工作,拼命地学习有关核武器方面的知识。研究所的老同志也给年轻的一代做了榜样。核试验样品放射性很强,为测到短寿命核素,必须在核爆取样后尽早对样品进行处理,由于放射性对人体有害,大家都抢着操作。
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国家组织了第一次选拔出国留学生,研究所选派张利兴参加出国英语考试,他被录取后选派到英国进修。
张利兴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出国进修人员到英国进修,两年后他毫不犹豫地返回到了基地研究所,他被调到了朱凤蓉所在的研究室,两人一起从事核武器放射化学诊断工作。
核试验诊断中挑战性的科研课题很多,有很强的需求背景。有的课题入门很快,可以较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很快得到应用。而多数课题不是这样,经历数年、数十年的锲而不舍的研究,方能得到答案,有的难题直到停止核试验也未能得到圆满解决。他们对这些课题极感兴趣,与大家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1981年我国宣布停止大气层核试验后,原有的许多空中核试验诊断方法和技术无法使用,他们与大家一起研究过地下核试验关的难题。
时光进入到1995年,距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还有一年,张利兴和朱凤蓉更加拼命了。
终于,高强度的、没日没夜地工作,使朱凤蓉病倒了,她白血球降到2000,还患上了膀胱肿瘤,双眼晶体混浊,免疫力极其低下,住进了西安的唐都医院做了手术。住院期间,看着天花板,她满脑子想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公式,终于想出了长期未找到的诊断方程。张利兴来看望她时,朱凤蓉赶紧将这一方程告诉丈夫,张利兴回去立刻编写了计算程序,计算出了氢弹地下试验诊断数据,这对夫妻终于在病床上解决了这个困扰多年的问题。
1996年7月29日,我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爆后第一天,张利兴就和同事们进入爆区,冒着较强的放射性剂量,到爆心抢测泄漏的气体放射性。也就是在那一天,我国政府宣布暂停核试验。
从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开始,到1996年暂停核试验,我国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朱凤蓉参加了37次,张利兴参加了近30次。
张利兴成为基地研究所核试验放化诊断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担任了十三次地下核试验放化诊断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夫妻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成果奖及国家级发明奖。
少将夫妇不变的赤诚:苟利国家生死以
共和国没有忘记张利兴、朱凤蓉这对夫妻,他们先后被中央军委晋升为少将。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署以后,张利兴参加了联合国全面禁核试条约组织筹委会的谈判,作为条约组织筹委会核查工作组中国代表团的科学顾问,为了维护我国的利益,张利兴夜以继日地工作,在核查技术研究和全面禁核试条约组织筹委会的谈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期间,张利兴经常在外出差,好几年的春节是在外过的,家成了旅馆。1998年,外孙女出生那天,朱凤蓉去执行任务,张利兴在联合国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委会谈判,两人都没在女儿身边,这让他们一想起来就心里感到特别愧疚。
外孙女出生后,张利兴和朱凤蓉非常疼爱外孙女,他们总想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来,帮女儿带带孩子。
由于他们长期从事与放射性零距离接触的工作,身体伤害大。因此,组织上曾多次安排张利兴和朱凤蓉去疗养。两人觉得这是最好的带外孙女的机会。在外孙女3岁以后,每次出去疗养,张利兴和朱凤蓉都会带上她。每次离家前,张利兴和朱凤蓉要求外孙女自己整理自己的小行李,他们给外孙女准备个小包,让她自己把需要的东西准备好,放到自己的小包里。在外公外婆用心教育下,外孙女自理能力特别强。
2007年,张利兴和朱凤蓉到了退休年龄,退休后两人又被返聘回研究所,一直工作到2010年。2016年9月,两人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基地研究所,叶落归根,回到了上海。
2017年3月21日,两人应邀回到阔别58年的母校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学。面对青春洋溢的母校学子,两人动情地讲述了当年在吴淞中学学习与生活的故事,感恩吴淞中学的老师将他们培养成了清华学子,也用自己一生奋斗和追求的“两弹一星”精神感染、激励这些后辈。因为在大漠待了一辈子,离开上海太久了,刚回来,手头又没有了工作,两个人心里空空的,每天都不知道做什么好,非常不适应。上海的老战友、老同学和家人知道他们回上海后,非常高兴,个个都满腔激情。他们经常与上海的老战友、老同学和家人联系。大家一有机会就聚到一起,生活变得十分充实。
经一位清华老校友介绍,他们还参加了上海清华校友合唱团。这群白发苍苍的清华老校友每周六都要聚在一起练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2017年春天,央视《出彩中国人》栏目组来上海挑选节目,听到他们的歌声,栏目组的编导们惊呆了。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当这群老人用苍老而深情的声音唱响《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时,电视机前的观众被感动了,许多人都流下了热泪。
正是在这次节目中,全国的电视观众才知道了张利兴和朱凤蓉这对隐姓埋名,在西北大漠为祖国的核试验事业工作了一辈子的少将夫妻。
2019年7月,央视九套来上海拍纪录片《往事如歌》,对这对少将夫妻的大漠生活进行了追忆,对他们目前的生活进行了记录。
2019年10月16日,星期三,上海邮电俱乐部影剧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5周年纪念活动正在举行,在上海的马兰核试验基地的老兵们悉数参加了这个纪念活动。张利兴,朱凤蓉也参加了这次纪念活动,与战友们共叙友情,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回顾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作为清华学子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对祖国的赤诚和爱,值得每一个人敬仰和学习。
编辑/李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