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假设策略教学谈如何在解题活动中学会解题

2019-08-11 23:50余洪玉
考试周刊 2019年51期
关键词:发展能力策略

摘 要:解题活动是我们每一节数学课都在进行的活动,解题不是目的,让学生在解题活动中学会解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在解题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反思、总结,内化成会解题的能力。

关键词:解题活动;策略;发展能力

学习策略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而是学习一种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能力。新版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中的“假设”策略重在应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加强对策略的体验和方法的领悟,从深刻性、灵活性、综合性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解题活动中学会解题,提高解题能力,形成策略意识。

一、

创设开放性的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策略”属于比较抽象的东西,它无法通过教师的讲授、示范等方式从外部输入,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内部产生。教师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情境:小东家的脐橙丰收了,同学们去他家做客,他拿出鲜榨的橙汁招待大家,根据提供的条件和问题(①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②橙汁一瓶12元③正好倒满④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升?⑤小东把720毫升橙汁⑥每个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组成一道题,并思考哪些是不需要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在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后,组成了这样一道题:小东把720毫升橙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每个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这时教师追问:“根据你选择的条件,能求出所要求的问题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发现这里有两个未知量,而且两个未知量没有关系,无法解答组成的例题。自然就引发学生思考:“需要在题目中补充一个什么条件才能解决问题呢?”这样就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传统的例题教学教师都是用指令性很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例题给出的条件解决问题,这种模式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動学习状态,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是着眼于学生的主体需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条件和问题,并用自己的数学观念来表达,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 从缺少的条件入手,引发策略需求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已经存在替换和假设的元素,只是它们是以模糊的、无意识的状态存在的,而我们教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具体的情境把这些沉睡的思想唤醒,把潜在的方法激活,不仅让它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让学生体会问题解法里的数学思想,使它成为今后解决其他问题的有用资源。例如:在假设策略例题教学中,让学生给题目补充条件:小东把720毫升橙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  ),每个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有的同学说:“大杯是小杯的2倍。”有的同学说:“4个小杯的量和1个大杯的量相等。”有的同学说:“小杯是大杯的1/5。”……我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不管怎么补充只要是让这两个未知量存在数量关系问题才能解决。”我继续问:“如果补充小杯是大杯的1/3可以吗?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个大杯=3个小杯;1个小杯=1/3大杯。在学生理清大杯和小杯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还有哪些?学生已经会求含有一个未知量的题目,当例题中出现两个未知量,但两个未知量又缺乏联系时学生无法求出,这时学生就产生认知冲突,产生需要把两个未知量转化成一个未知量的心理需求,通过补充缺少的条件,找到连接两个未知量的桥梁,引发假设策略的需求。

三、 反思解题过程,提升策略意识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比较解题方法的共同点,在反思比较中修正自身的思维过程,优化思维的品质。我们都明白反思是策略教学中关键的一个环节,能使例题的教学价值超出普通的解题,使学生在反思解题中提升策略意识。例如:在学生理清了它们的数量关系后,放手让他们解决问题。有的学生是假设全用小杯;有的学生是假设全用大杯?有的学生是用解方程的方法。我在学生反馈方法之后引导学生反思: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有两种未知量,都是通过找两种未知量的等量关系把它们转化成一种未知量)使用假设策略有什么好处?这一环节通过反思展现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借助假设把两种不同的量变成一种量,把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直接用归一法解决的问题,使“假设”策略从潜在的、无意识的状态,变成清晰的、可以主动使用的解题资源。让学生经历通过“替换”来实现“假设”,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假设策略可以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化,感悟到“假设”策略的价值。

四、 通过比较辨析,感悟策略内涵

解题者在感知数学问题、理解题意时,经常会想“这是什么问题”、通过辨别问题的类型,力求与自己头脑里储存的范例、模型发生某种联系,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模式识别”。例如:在例题教学之后,我在假设策略的练习巩固环节让学生辨析以下问题能用假设策略吗?问题1:有两堆5角的硬币,第一堆共13元,第二堆共18元。你知道这些5角硬币一共有多少枚吗?问题2:3支铅笔和1支钢笔一共24元,钢笔和铅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问题3:3辆大货车和4辆小货车共运货30吨,大货车的载重量是小货车的2倍。两种货车的载重量各是多少吨?在练习深化阶段,设计有层次的问题更能夯实已经掌握的方法。问题1只有一种未知量,可以直接解答,无需用到假设的策略;问题2虽然有两种未知量,但这两种未知量不存在数量关系,无法用假设的策略解答;问题3有两种未知量,并且两种未知量存在数量关系,可以用假设的策略。在层层递进的“模型识别”中让学生明确假设策略的应用必须符合生活实际,更深刻地感悟策略的内涵。

总之,在学生解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情境,既要重视学生的解题结果,又要重视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在解题活动中学会解题。

作者简介:

余洪玉,福建省宁德市,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发展能力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研究
提高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探究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应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市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