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

2019-08-11 23:40曹胜强
现代交际 2019年1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曹胜强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日益频繁,由此引起的文化冲击也与日俱增。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各种冲突和矛盾的主要根源。本文拟根据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的四个文化维度,对影响人际交往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分析和比较,以起到帮助交际者更好地理解异域文化,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霍夫斯泰德 文化维度 文化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055-02

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文化”一词有着广泛的含义,对于中国人而言,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全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1],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明。对于美国等西方人而言,文化则像是一个快速运行的火车,它与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紧密相关,你越是能调整适应当前的社会,你就越理解文化。[2]

“交际”因为其自身属性的特点,以及交际“有意性”和“无意性”的争议,就像“文化”一样难以定义。Dance and Larson在查阅了有关交际的文献后发现,“交际”一词总共有多达126种定义。[3]在这些定义中,Coleman的定义更为人们所接受。他认为,“交际是个体之间通过标志、符号、行为等共同体系,交换信息的过程;也是通过言语、信号、书信或动作,交流思想的过程。”[4]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问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在美国产生,到了70年代末期形成为基本的研究框架,于80年代由一些英语教师引入中国,在此之后获得长足的发展。引入的最初目的是将以词汇和语法为基本方法的传统教学法,转变为交际教学法。[5]现在,跨文化交际已经形成为一个重要学科,成为英语以及国际关系等专业的必修科目。这一术语被学者广泛接受的定义为“来自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的交际”。[6]或者“来自不同文化景的人的交际”。[7]

二、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

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根据其在IBM公司以及其分支机构多年来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于1980年提出了著名的文化维度理论。他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在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这种程序互有差异。他认为,这些文化差异可以分为四类,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以及文化的男性度和女性度。这四个文化维度,奠定了学术界研究国与国之间文化差异的基础。

人际关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方式,不可避免地与文化价值观密切联系。跨文化交际中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认知差异都可以通过分析其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而获得。本文拟对霍夫斯泰德于1980年提出的这四个文化维度为基础,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差异进行分析。

三、人际关系的认知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

(一)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中西方的交际者在对待个人和集体的态度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持有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人认为,社会由单独的个体组成,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表达意见的自由,个人应该因为自己的成就而受到社会和他人的积极评价。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倾向于肯定自我,并且认为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依赖他人。

具有集体主义观念的个人倾向于在人际交往中,贬低自己的成就,把自己融入集体这个大的环境中,因为个人的生活离不开集体的支持和帮助,个人姓甚名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属于哪个集体。且看美国朋友Brian与他的中国同事王亮之间的对话。

Brian:Wow,you made such a wonderful speech just now.We are all proud of you.

Wang Liang:Really? I dont think so.

Brian:Why? But I really wish I could make a speech as well as you.(feel a little embarrassed)

Wang Liang:There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Brian作为美国人具有肯定自我的特点,以显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价值,他认为王亮也应该具有这种的倾向,于是对王亮的演讲不吝赞美之词。但是王亮,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倾向于谦虚的自我否定,以让自己显得微不足道。这就体现了中国人以集体为重的特点。在同样的情况下,一个美国人听到类似的赞美多半会真心诚意地感谢和接受,没有哪句客套话比“Thank you,Im really happy to hear that”这句更合适。然而,在中国,人们爱吹嘘自己的东西好被比喻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二)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

权力距离即一个社会中权力较小的一方接受权力在社会中不平等的分配的程度。在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中国人受孔子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三纲五常”是社会上人际交往的规则。即便是现在,以职位较高者为尊、年长者为尊仍旧是中国人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违反了这个行为规范则被认为粗鲁、不礼貌,不被周围的人所接纳。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权力距离较小的国家。员工不会因为自己的職位低就对自己的上司施以过多的礼节,如果对管理方式有意见,他们也会直接提出来,而不用担心冒犯上司,招致其不满。同时,上司也会觉得自己是和员工一样的人,不会因为自己是管理者而产生高人一等的感觉。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在中国,人与人的交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对职位较高和年龄较长者不能直呼其名,而必须加上一定的头衔和称呼,如“高经理”“张叔叔”等,以获取对方的好感,让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然而,在西方,无论对于何人,皆可以根据情况使用Mr.,Mrs.,Miss.,Ms.中的一种来称呼。请看下面一位中国学生在伦敦大街上问路的情景。

Xiao Ming:Uncle Policeman,could you tell me to the railway station?

Policeman:…(saying nothing,totally shocked and surprised)

小明这种中国式的称呼方式,真的让伦敦的警察迷茫了,他肯定会疑惑:“他为什么这么称呼我?我有这样的一个中国侄儿吗?”

(三)文化气质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

根据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划分,文化具有男性气质或者女性气质。男性气质文化强调的是社会生活中传统男性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例如,强调成就、控制力、权力和男性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为工作而生活。女性气质文化则强调的是它的反面,即社会生活中女性所具有的特征,例如,性别上的平等,高度合作性,注重妥协的艺术,关心弱势群体,为生活而工作等。

例如,日本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男性气质文化社会。果敢而又坚毅的男性气质文化下,日本人的人际交往表现出了比较正式的风格。相对女性气质文化而言,日本人不苟言笑,对工作比较努力,不容易服输,好面子。他们崇拜强者,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自立。依赖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是他们的风格。

相反,北欧的一些国家,例如挪威,就是一个女性气质特点较为明显的国家。因此,在这些女性气质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生活中强者帮助弱者,为了生活而工作,都是这种社会的特点。

(四)不确定性规避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

不确定性规避即一个文化群体对于不确定性以及模糊状况的容忍程度。在不确定性规避较低的文化中,人们比较愿意接受改变和冒险,认为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是自然的,他们并不会急于去掩饰自己不同的观点。公司员工对自己的雇主缺乏忠诚,会较为容易地更换自己的雇主,而不担心这种改变给自己的事业带来某种不确定性因素。

不确定性规避较高的文化情况则正好相反。在工作上,员工为了稳定的工作环境,倾向于一直呆在同一个单位或公司,以求事业的稳定。在生活中,如果个人与自己的同事或上司有不同的观点,个人则倾向于保留自己的观点,以便达到整个团队的和谐。且看下面的典型案例。

张华是一家大型贸易公司驻海外公司的经理,他的部门里有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法国人。每次谈到某些有争议的问题时,这个德国人和法国人总是吵得不可开交,有时甚至面红耳赤。为了公司和谐的氛围,像在中国一样,张华总是尽可能在矛盾激化前就将两人分开,后来干脆将其中一人调到另外一个部门。得知结果后,二个人都很惊讶,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错。争辩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观点更好地被对方理解,自己也从争吵中收获很多乐趣,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彼此的人际关系。当被问到对张华的评价时,两人都觉得张华“很没有管理能力,害怕面对矛盾”。

这个案例生动体现了不确定性规避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德国和法国都是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国家,在他们的文化中,开诚布公地进行讨论不会影响私人的感情。而张华处理事情的态度属于典型的高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他尽可能通过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来达到沟通感情的目的,结果却并不被来自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的成员所理解。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关系有很多种影响因素,除了上述四个文化维度方面的影响,心理因素、地理差异等方面也会造成人际关系的认知差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各种不同文化中的生根发芽,我们与世界其他文化接触的机会日益增多,同时面临的问题也会更多更复杂。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一定要摒弃文化民族优越感,多从对方文化的角度去考虑和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人际关系中的障碍。

参考文献:

[1]中社语言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局,1998.

[2][3]王维波,车丽娟.跨文化商务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Coleman,James.,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5]宋莉.跨文化交際导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6]Edward T.Hall.The Silent Language[M].ABC-CLIO,LLC.1980.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因素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的体现
从《推手》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