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线,名不见经传。我翻遍《辞海》和《词源》,亦不见其踪影。
然而,无人问津的顶线,和大名鼎鼎的底线,却是一对密切相关的概念和范畴。剖析众多底线失守的案例,我惊愕发现,导致底线失守的罪魁祸首,正是这默默无闻的顶线。
很多人,做人做事没有底线,根源在于他们欲望的顶线过高,脱离了现实。对顶线的过度追求,导致了个人底线和社会底线的全面沦陷。只有控制住顶线,才能守得住底线。
当今社会,人类欲望的顶线越来越高,任何欲望都显得合情合理,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统统都可以接受。疯狂的顶线,如入无人之境,肆无忌惮地践踏着底线。与此同时,人类的底线却越来越低,社会的底线也在同步迅速降低。顶线越来越高,底线越来越低,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巨大思考空间。
人需要顶线思维。知足常乐,知止不殆,乃顶线思维之要义。
社会呼呼顶线思维,顶线思维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必需品。
面对顶线的诱惑,有顶线思维的人,会提高警惕,擦亮双眼,瞭望事物的远景,谨防顶线之害。
《道德经》曰:“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缺乏顶线思维的人,往往放任“顶线”,被顶线牢牢控制,变成顶线的奴隶,最终上演了一个又一个人间悲剧。
刘汉,原四川汉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从贩运木材的小商人,到期货市场的精明炒家,到声名显赫的亿万富豪,年近五旬之时,刘汉从人生的顶端跌入法网,因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以及故意杀人罪等案件被判处死刑。刘汉被处死前10小时,在咸宁市看守所,面对记者,回顾命运起伏,他总结说:“我这辈子就是想得到的太多,换句话说就是野心太大!”
刘汉最后总算幡然醒悟。在欲望面前不知足、不知止,竟有死到临头尚不知悔悟者。苏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受贿过亿,当他得知自己可能被判死刑时,大惑不解:“判我死刑?那别人搞的钱比我多好几倍,怎么判?我要揭发。”
寫到这里,我由衷怀念一个挑水的高僧,怀念高僧桶里刻的那根顶线。
一座深山中的千年古刹,隐居着一位得道高僧。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有的人想向大师求解人生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师学一些武功秘笈。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远远看见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然而,大师挑水的木桶很是平常,与普通百姓的水桶没有什么两样。大师挑水的时候,木桶里的水从来没有满过。大师的水桶里,刻了一条线,任何时候的水,都在刻线之下。面对一堆风尘仆仆、虔诚无比、诧异万分的眼球,大师一番开示,如醍醐灌顶,着实令凡夫俗子们大开眼界: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弄不好,还会摔跤。一旦摔跤,水洒了,还得回头重打。万一摔破了膝盖,就更糟,挑的水更少了。为此,大师在桶里刻了一条线,这条线是顶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挑水时,起初大师还需要看看桶里的顶线,挑的次数多了,就不用看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
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能力都会有一定的限度。人生如秤,要恰如其分称量自己。如果找不准顶线,一味求多,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有顶线思维的人,能够认识顶线所在,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能够诚实面对自己,不好高骛远,循序渐进,给自己定较低的顶线。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不要忘记确定自己不断进步的顶线。正如巴菲特说的一样,做自己的能力圈内的事情,做好了,做熟练了,能力圈就会慢慢扩大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顶线。但凡正常的人,都喜欢设定较高的顶线,这样既给人生留下了追求和希望,也给生命提供了活力和动力。也有人把顶线设定得很低,这种人不常见,一旦出现,便成为人生亮丽而独特的风景。
《初潭集·廉勤相》记载了他的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公仪休相鲁而嗜鱼》,这则故事,司马迁的《史记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亦有记载。拒鱼的公仪休是鲁国的宰相。他在执国理政、肃清吏治方面颇有卓识。然而,让他名垂青史的,并非他是个宰相,而是他嗜鱼而不收鱼的典故。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世情皆如此,公仪休拒鱼,绝不是简单的自律,是因为有着强烈的顶线思维。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公仪休讲的是很实在的小道理:受贿就要丢官,丢官以后,人家当然不会再送贿赂给你,你自己却又因为失去了俸禄,什么爱好也都无法实现了,因此,受贿是不合算的,甚至连安身立命的根本都丢掉。公仪休在这里所讲的道理,却又不同于儒家的那些从高起点出发的大道理。他明白自己的内心所需,"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对于公仪休来说,"有鱼吃"就是他的顶线。我想,公仪休拒绝礼物的过程,也是拒绝欲望无限膨胀、控制欲望的顶线的过程,更是坚守心中底线、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与地位的过程。
有顶线思维的人,知足常乐。他们深知自己真正所需,洞察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因而能够从容控制顶线,进而牢牢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
欲望的顶线,既是每个人前进的不绝动力,也是一切人类活社会产生、发展的根本力量。但是,欲望的顶线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正如叔本华所说,它也绝不可能像有人声称的是文明发展的唯一动力。诚然,渴望高处的阳光,向往灿烂的明天,祈求奇迹与辉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美好的顶线。问题是,在追求顶线的过程中,需要突破底线才能成功时,你是选择洁身自好,坚守底线?还是选择降低,甚是放弃自己的顶线?
有人说,在物欲的社会里,所有的底线都是柔弱的、不堪一击的。面社会底线的全线溃败,这个时候,我们仍能坚持自己的底线吗?
在我眼里,人的顶线应该是柔性需求,可以降低,也可以放弃。而人的底线,则是刚性要求,必须坚守,牢固不破。
顶线如同我们放飞的风筝,诚然,我们期待着越来越高的顶线,就像期待着风筝越飞越高、如雄鹰一样翱翔天际,因为这是我们付出的回报,也象征着我们的辉煌与自我实现。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无论风筝飞得多高,牵引风筝的线是不能断的。在人生中,这根牵引风筝的线,便是做人做事的底线。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无论顶线多么诱人,人的底线必须牢固,严防死守。否则,底线松了、断了,风筝飞得再高、个子再威猛、姿态再潇洒,也只能立马一头栽下,摔得粉身碎骨。这样的人生,也注定是一败涂地的人生。
有顶线思维的人,知止不殆。他们面对顶线的诱惑,始终心怀底线,坚守底线,克服贪婪心理和侥幸心理,因而能够牢牢把握顶线。这样既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社会。如果一个人紧握底线,顶线的天空便会拥有一只美丽的风筝。如果人人紧握底线,顶线的天空便会拥有满天美丽的风筝。多美的天空啊!
2018年4月11日晚于东莞莞翠邨
作者简介:徐欢来,笔名丰来,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法学博士,社会学知名理论“水坝理论”建构者,已发表各类文章10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