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6月20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下称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在中国汽车生态设计国际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2019年研究成果,这是其继2018年12月发布第一份《2018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后的又一力作,旨在顺应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潮流,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低碳化”发展战略实施向更深层次发展。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危机和日趋严苛的汽车产业环保新规,从产品全生命周期来衡量汽车产品碳排放量,已在全球范围内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尽管各国现行的碳排放相关政策标准在设定限值对象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从全球视角来看,包括欧美等国家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政策,聚焦点无疑逐渐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发展。
据介绍,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在行业内首发“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该项目针对中国境内销售的乘用车,开展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引导汽车企业设计生产更低碳的汽车,推动相关低碳技术方案的应用,真正建立乘用车全生命周期汽车碳排放核算的“中国标准”。同时,该计划的开展也为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委托开展的《乘用车碳排放核算技术规范及限额标准》研究工作提供大量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较于2018年的研究成果全部围绕纯电动汽车来展开,2019年研究报告在燃油、纯电动、混动三种类型中展开核算,项目核算向着深入化、立体化发展,消费者、汽车企业在采购决策、发展决策上,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数据支持。
研究结果表明,以汽车全生命周期的行驶里程(按15万公里计算)及其累计产量(本次研究成果发布的产量统计时间截止到2018年10月14日)为衡量标准,在现有技术储备、采用应用、研发设计及报废回收环节上,混合动力、传统燃油动力与新能源平分秋色。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并不一定占有绝对优势,在使用环节实现了零油耗、零排放的纯电动汽车,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并不一定是低碳排放“高手”。但宏观来看,纯电动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要普遍优于同级别燃油汽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此次结果也较为客观地评价了当前我国主流的乘用车全生命周期低碳减排结果,对于消费者购买决策、企业技术创新方向设定、政府产业链政策制定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指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