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细玲
摘 要 伴随着新课改的到来,以“学生发展为本”新理念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课堂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课题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们应该精心组织课堂,真诚地与学生共同合作,共同创造出一种新的数学课堂文化,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气息。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新理念;人文气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8-0180-01
新的气息使课堂充满新的活力,使课堂更高效、更亲和、更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呈现新气息:
一、数学课堂应凸显生活气息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中秋节那天,妈妈准备买4个大月饼送给爷爷和奶奶,请问:“平均每人能分到几个?”学生很快说出“2个”我接着说:“那天买月饼的人很多,妈妈如果只买到2个月饼,请问:“爷爷奶奶又能平均分到几个月饼呢?”学生也能很快说出“1个”,我继续说:“如果说妈妈只买到1个月饼,请同学们说出爷爷奶奶每人又能平均分到多少月饼呢?请同学们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的个数,这时,有许多同学难住了,也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个手指,有的同学小声地说:“半个。”我又进一步地问:“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吗?”学生被问住了,这时,我就接着向学生解释:“半个只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它们的特性;在学习了“折扣”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家长计算打折以后商品的价钱,学习了“统计”后,可以让学生家长计算每月的水费、电费、生活费等各项开支……经常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用处,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价值。
二、数学课堂应凸显人文气息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指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互动。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兴有真正地去关怀、尊重、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学生他也会敞开心扉地与老师真正交朋友,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就敢说,敢想,敢于质疑。从而数学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一年级上册第7页中的“你能说说商店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吗”这类题目他说是提醒我们老师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鼓励不同的学生人不同的角度认识,回答问题,使每個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了得到较好的发展。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才能出现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三、数学课堂应凸显创新气息
(一)发挥学生爱“问”的天性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个问题更为重要。”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因此,数学课堂应倡导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寻根问底,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出来独创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只有老师满腔热忱地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才能提出创新含量这么高的问题来。
(二)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教师教学的结果不仅仅是让学掌握已得出的知识和结论,或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应如何得出结论和方法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孔子也曾经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时,在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测量教室中的一些物品。在学生测量之后,又提出新的要求,请同学们用已掌握的知识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在学生困惑不解之际,教师向学生提示,同学们,你们自己发现了,要测量大一点面积就要用大的面积单位,它就叫平方米。在给学生介绍平方米之后,关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仍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但建立了平方米的概念,掌握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更主要的是掌握了这种思考、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总之,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尽量给学生创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这样,我们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才会越来越出色。
参考文献:
[1]闫彩红.新课程 新理念 新课堂——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09(007).
[2]范春艳.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