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洪伟
【摘 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行有创颅内压监测仪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患者给予动态监护配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中良好12例,轻残12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观察组中的预后良好率为82.76%,对照组患者中良好10例,轻残10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对照组中的预后良好率为68.97%,两组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中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电解质紊乱2例,肺部感染1例,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4%,对照组中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电解质紊乱6例,肺部感染4例,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38%,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持续监测颅内压和脑灌注压有助于评估病情,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更可提升患者的救治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有创颅内压监测仪;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5--01
颅脑外伤属于常见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发生颅脑外伤后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和脑灌注压降低,因此患者的病情相对凶险,必须要给予及时的救治[1]。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颅内压监测设备在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过程中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院通过对患者进行持续的颅内压与脑灌注压监测,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升了患者的治疗效果,现对实验结果进行回顾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影像学确诊,试验的开展时间为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观察组中男14例,女15例;患者的年龄在19~70岁,平均年龄为(52.35±3.48)岁。对照组中男15例,女14例;患者的年龄在19~72岁,平均年龄为(53.01±3.41)岁。两组患者的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使用20%的甘露醇125mL+呋塞米注射液适量静滴,6~12小时一次,连续使用3~7天,配合使用镇静剂,必要时可使用肌肉松弛药维库溴胺,对于呼吸困难患者应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定期检查患者的各项指标。
1.2.2 观察组患者给予有创颅内压监测仪监护配合常规治疗,连续监测患者的颅内压、脑灌注压等相关情况,密切监测患者的瞳孔、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的颅内压情况来调节治疗方案,持续监护时间为30~200小时,根据患者的情况调节降压治疗方案,使患者的体温维持在38℃以下,必须要定期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若颅内压升高则需要适当抬高床头30°左右,颅内压超过2.67kPa超过15分钟,此时需要应用20%的甘露醇加呋塞米进行脱水治疗,同时配合使用镇静剂,必要时可使用维库溴胺。当颅内压持续上升时,提示颅内血肿喝到水肿相对严重,此时需要配合CT进行检查,并针对检查结果给予进一步处理。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等指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1.3 治疗效果评价 采用GCS评分来评价患者的预后质量,包括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状态及死亡等几方面,其中良好、轻残为预后良好,其余为预后不良。并记录两组患者在用药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预后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良好12例,轻残12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观察组中的预后良好率为82.76%,对照组患者中良好10例,轻残10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对照组中的预后良好率为68.97%,两组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颅脑外伤后患者的脑组织会在炎症因子的刺激和作用下出现脑水肿,使得颅内代偿能力降低,脑血管的自动调节能力下降,因此会引起患者的颅内压升高和脑灌注压下降,此时加强对患者的颅内压检测是十分必要的,检测患者的颅内压改变,更有助于为临床及时处理颅内高压提供参考依据[2]。除此之外加强对患者的颅内压监测,还有助于及时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可为患者的预后质量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对于颅内高压患者除了可以应用药物进行降压之外,必要时该可植入导管引流脑脊液来降低颅内压[3]。
现有的众多临床研究认为,监测颅内压能够有助于判断降压治疗的效果及预后质量,因此多数患者主张对重型颅脑外伤合并昏迷患者采取颅内压与脑灌注压监测,通过了解患者的脑内血流量来明确脑供氧量[4]。一般颅内压下降,灌注压升高则提示患者的脑流量和氧供给得到了明显改善,反之,则提示可能出现继发性病变,此时患者的病情相对凶险,可能会增加致残和致死率,总之,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和脑灌注压控有助于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了解患者脑的供血量和供氧量,对及时发现继发性病变,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5]。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甘露醇与呋塞米进行联合降压治疗,甘露醇是应用极为广泛的脱水降压药物,但容易引起相关并发症,可能会对心肾等组织造成一定损害,因此应注意控制药物用量,减少药物应用疗程。呋塞米属于强效利尿药,同样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脑水肿,进而起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应用甘露醇、呋塞米可能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因此在应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控制药物剂量。观察组则对患者进行持续的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监测,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用药方案,并注意控制患者的体温,有学者认为早期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体温控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且在报道中指出,及早进行降温够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中良好12例,轻残12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观察组中的预后良好率为82.76%,对照组患者中良好10例,轻残10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对照组中的预后良好率为68.97%,两组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中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电解质紊乱2例,肺部感染1例,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4%,對照组中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电解质紊乱6例,肺部感染4例,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38%,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显著(P<0.05)。上述结果提示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药物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也更少,提示颅内压与脑灌注压监测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甘露醇的疗程和用药剂量,减轻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同时也不会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另外,有创颅内压监测同样需注意预防感染。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颅内压监测与脑灌注压监测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治疗和预后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能为患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临床医生调节药物用量和药物治疗疗程,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为临床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石碑田,肖波,周小舟,等.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价值[J]. 安徽医学. 2018, 39(8): 926-928.
杨晓清,赵医,曾上飞. 颅内压监测术在对冲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的应用[J]. 浙江创伤外科. 2017, 22(4): 665-667.
凌聪,叶卓鹏,侯博,等. 颅内压监测在高龄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 21(2): 177-179.
王松奎,马修谭,邢树员,等. 颅内压监测在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 14(3): 228-231.
吴勇,申松波,胡胜,等. 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价值[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 23(11): 717-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