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伟
【摘 要】目的:探讨MR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应用及分析。材料与方法:选取江苏省肿瘤医院1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资料,分别对病灶形态、大小、边缘、信号特点、ADC值、强化方式、时间-信号曲线及两侧腋下淋巴结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单灶性病灶6例;多灶为4例;6例病灶呈肿块样改变;6例有脓肿形成,脓肿壁较厚、部分囊腔内见分隔,5例病灶边缘清晰;9例DWI序列呈明显高信,ADC序列呈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呈蜂窝状或环状边缘强化(6/10,60%),脓腔不强化,动态增强7例病灶周围炎性反应呈现明显强化(7/10,70%),间接征象包括周围皮肤出现水肿6例(6/10,60%),腋下淋巴结肿大2例(2/10,20%),时间-信号曲线主要为Ⅰ型(5/10,50%)或Ⅱ型(3/10,33.3%)。时间-曲线主要为Ⅰ型(5/10,50%)或Ⅱ型(3/10,33.3%),在ADC图上测平均ADC值为(1.07±0.13)mm/s。结论:MR各序列及增强扫描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乳腺炎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5--02
乳腺炎是乳腺的常见疾病,在女性患者中发病率较高,有时难与其他乳腺疾病鉴别。一般急性乳腺炎常有红、肿、热、痛等炎性改变[1],比较容易鉴别,但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因原因不明,症状不一,多因触及肿块或乳房不适来就诊,因此临床诊断较困难。我国属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率较高的国家,根据相关的数据资料统计显示,发生此疾病的患者通常是20岁至40岁范围,由于发病的初期阶段,患者并不具有显著的不适感情况,所以通常是以乳房肿块而就诊[2]。目前由于MRI无辐射、分辨率高、多序列成像及功能成像的优势,因此在临床上的比较广泛应用,笔者回顾性分析了1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旨在探讨MR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2016-2017年省肿瘤医院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0例乳腺炎病例,患者术前或穿刺前均行MRI检查,10例患者均未在哺乳期和妊娠期,10例病例均为女性,年龄为37-56岁,中位年龄43。临床症状:乳腺肿痛不适3例;无意间触及肿块4例,无不适例行体检时发现3例。
1.2 方法 使用飞利浦1.5T超导MRI扫描仪,8通道乳腺专用相控线圈,患者呈俯卧位,使双乳自然下垂于空穴内;扫描范围是双侧腋下到乳房下缘,包括胸大肌。扫描序列包括T1WI;脂肪抑制T2WI;DWI;ADC及动态增强扫描,同时建立静脉通道,用高压注射器通过肘静脉注入增强药物钆喷替酸葡甲胺,剂量为0.2mmol/kg,速度为2ml/s。
1.3 图像分析及测量 所有图像分析均有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分析,阅片观察重点(1)双侧乳腺进行对比,对有病灶的区域进行筛选,观察病灶形态;(2)观察病灶大小;(3)观察病灶信号特点,同时与周围组织的信号进行对比;(4)测量病灶区域时间信号曲线;(5)观察两侧腋下淋巴结的大小。
2 结果
10例中6例主要表现为结节样及肿块样异常信号影,病灶边缘部分欠清,肿块直径2.1~6.3cm,平均4.1cm;病灶呈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影8例(7/10,70%)(图7),7例病灶明显强化(7/10;70%)(图3、4),其中6例伴结构紊乱(6/10,60%)(图5),病灶内脓肿形成6例(6/10,60%)(图3);病灶内见小液气平面3例(3/10,30%)(图6),患侧腋下淋巴结增大、聚拢或信号增高2例(2/10,20%),8例(8/10,80%)可见病变区域局部血运丰富(图5),5例病灶时间-信号曲线呈Ⅰ型(图1、4)。
3 鉴别诊断
乳腺癌是常见的肿瘤,多发生于女性,5年生存率较低,乳腺癌病灶边缘欠清晰,可见短小毛刺,病灶边缘呈“蟹足”样改变,增强后多数乳腺癌在注射造影剂后2~3 min内达到峰值,随后迅速降低(快进快出),时间-信号曲线以Ⅲ型为主,多数伴有同侧腋下及内乳区淋巴结肿大[3]。乳腺炎性病变由于血液循环丰富,增强后病灶有显著强化,与腺体背景差别显著,合并脓肿时,病变呈环形强化,可伴有液平为其典型表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Ⅰ型或Ⅱ型为,同时乳腺炎性病变内部更常出现强化的间隔,所以,通过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即可检出全部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灶,乳腺癌也可以出现环状强化,但乳腺癌的瘤壁明显比乳腺炎性病变厚。
4 讨论
由于MRI具有较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清晰的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脓肿间分隔、皮肤、乳后间隙及胸壁前筋膜、腋窝淋巴结情况[4],结合病史,可大大提高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准确率,有助于临床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MRI平扫与增强后病灶的表现,利用DWI、磁共振灌注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等功能成像技术,使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减少误诊率,为后期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5]。目前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与患者的乳头发育缺陷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在传统的治疗方案中,還可以对病灶进行穿刺检查,但此种检查方法为有创检查,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较大的压力,所以已经不适应当前人们对于无创检查和治疗的需求标准。在此情况下,乳腺MRI检查应运而生, 其拥有诸多的优势特征例如检查无创、安全可靠、有效性高、可重复操作等等,明显的将患者抗拒性消除, 而且也相应的提升诊断准确率,所以临床上应用MRI检查乳腺的模式越来越普遍。综上所述,诊断非哺乳期乳腺炎期间,应用MRI举措可以获得到几乎一致于病理诊断的结果,其拥有良好的安全可靠性以及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J].任伟.临床医药电子杂志2017(56)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病变的X线及动态增强MRI表现分析[J]. 梅昂,雷志丹,贾武林,史大鹏.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6 (05)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MR表现分析[J]. 陈敏,董渭盈,古凌静,杜中立,刘玉涛,王艳萍,毛俊.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4 (05)乳腺炎的影像特征[J]. 谭红娜,彭卫军,李瑞敏,顾雅佳,沈茜刚,高剑波.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3 (08)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动态增强MRI和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及其与乳腺癌的鉴别[J]. 周长玉,许茂盛,喻迎星,刘玉凤,丁雪委,葛敏.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4 (12)
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 范光荣,陈翠芬,朱志军,张芳璟,郭吉敏,王小鹏,严芳.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04)
84例非哺乳期乳腺炎回顾性分析[J]. 梁妍,刘紫朦,晏阳,杨五耀,徐虎,张昉,刘丰源,王建东.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