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杰
【摘 要】目的:对产后大出血患者按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的介入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研究选入病例200例,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接诊,针对本组患者在治疗中的护理对策进行分析。结果:在有效治疗以及护理干预下,本组患者出血症状均得到控制,无子宫切除病例,恢复中2例出现并发症,但未对患者恢复造成较大影响,护理满意度为100%,整体护理效果较好。结论: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在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中展开有效介入护理,可有效提升对该类患者止血有效率,帮助患者进行恢复。
【关键词】子宫动脉栓塞;产后大出血;介入护理
【中图分类号】R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5--02
产后大出血在產科一直保持有较高的发生率,该症存在有较高的凶险性,若出血症状未得到有效控制,将直接影响到产后恢复,严重时更会危及到患者生命。按照子宫动脉栓塞对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属于当前治疗该症的常用方案[1]。为保障止血的成功率,更需要对护理工作加以重视。本研究就对该类患者介入护理的具体对策进行总结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入病例200例,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接诊,针对本组患者在治疗中的护理对策进行分析。该组患者年龄在24—34岁间,均值为(26±1.93)。组中143例为首次妊娠,57例为第二次妊娠。
1.2 方法
该部分患者的护理工作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1)治疗前护理。在治疗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各方面症状进行观察,准确掌握患者病症情况,并做好对患者出血量以及血压等的检测工作。同时,患者一旦知晓自身出现产后大出血,难免恢复出现紧张、恐惧等负面心理,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以及家属与各方面治疗操作的配合程度。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以及家属等进行沟通,告知患者当前治疗方案对于该症的积极作用,帮助患者以正确态度面对病症,间接达到提升患者与各方面治疗操作配合程度的作用[2]。(2)治疗中护理。在治疗中,护理人员同样需要对患者各方面生命指标密切进行观察,并指导患者做好与治疗医师的配合工作。及时评估患者在治疗中是否存在有异常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则需要立即进行处理。护理人员需要对各类导管畅通性进行观察与评估,为防止患者出现血栓,需保障导管肝素化。(3)手术后护理。在治疗结束后,护理人员同样需要对患者各方面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并做好对应记录工作,分析患者是否处在稳定状态。在治疗结束后应当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且需要做好对穿刺部位的包扎工作,借助盐袋对其进行压迫,时间控制在6小时左右。同时需要对其下肢进行制动处理,时间控制在12小时左右。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则需要控制在治疗后24小时[3]。倘若患者在恢复中存在有肢体麻木以及疼痛等症状,护理人员则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将绷带松紧程度进行调整。同时需告知患者该类症状属于治疗后常见反应,不必过于紧张。在治疗结束后当天需做好对患者补液操作,并合理使用利尿剂,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将对比剂进行排出。在术后饮食上,需要指导患者在恢复早期以清淡饮食为主,减少对过于油腻以及辛辣食物的摄入,同时需要增加对蛋白质含量高、维生素、纤维素含量丰富食物的摄入,保障患者在恢复期间的营养补充[4]。
1.3 观察指标 需对止血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进行统计。
2 结果
在有效治疗以及护理干预下,本组患者出血症状均得到控制,无子宫切除病例,恢复中2例出现并发症,但未对患者恢复造成较大影响,护理满意度为100%,整体护理效果较好。
3 讨论
诱发产后出血的因素存在于多个层面,产后出血将对产妇后期恢复造成严重影响,促使其恢复周期变长,更甚至于危及到产妇生命安全。临床对于产后出血的治疗方式存在有多种。当前按照子宫动脉栓塞的方式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为处理该症的主要方式,且实施率较高。在展开该治疗手术的同时,为保障综合治疗效果,更需要对治疗中护理工作加以优化。通过术前、术中、术后有效护理干预,针对患者在治疗中心理状态进行改善,并为患者提供最为全面且科学的护理干预,以此达到提升止血效率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就将针对性护理干预在产后出血子宫动脉栓塞患者治疗中进行运用,结合观察可知,在该护理模式的作用下,可有效提升该方面治疗工作效率,对于帮助产妇后期恢复等均存在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值得长期采用。
参考文献
刘梅讯, 李德梅. 整体护理在产后大出血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6, 13(6):338-341.
吴静. 经皮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护理干预及效果探讨[J]. 大家健康旬刊, 2016, 10(1):12.
杨艳凤. 经皮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的护理干预及效果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21):290-290.
汪菊林. 系统化护理干预方案在产后出血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7,56(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