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欣
【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普罗帕酮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33%、7333%,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過速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经导管射频消融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1005-0019(2019)16-081-0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常见心律失常疾病,患病后患者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引起流动力学异常,出现昏厥、心绞痛、呼吸困难、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本研究收集我院收治的3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并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进行分析,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所有患者经心电图检查均符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标准,符合射频消融术指征,患者自愿参与,且已签署同意书;排除听力障碍、精神疾病、语言功能障碍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35±42)岁,病程5个月~26年,平均病程(155±28)年;观察组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25±47)岁,病程8个月~25年,平均病程(129±2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表现相近,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生产企业:广东南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3538)20mg采取快速静脉注射;观察组患者采取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放置消毒铺巾后,采取利多卡因(1%)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麻醉生效后对患者进行股静脉穿刺,分别置入希氏束、右室心尖部4极标测电极(2根)及冠状窦10极标测电极(1根),使用多导生理记录仪对患者心腔内心电图进行同步记录,对患者右室心尖部和高位右心房进行刺激,对患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类型进行分类并确定消融方式。
13观察指标
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每分钟心率范围在80~100次,异位心律转变为窦性心律;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每分钟心率减少20%以上,异位心律转变为窦性心律;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每分钟心率减少低于20%;总体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做统计学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33%、7333%,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属于心内科常见疾病,该疾病发作、停止都较为突然,发病时心率每分钟可达到160~220次,每次发作时持续时间受患者生理机制影响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中需注意以下几点[2]:①治疗前,临床医生必须参与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相关培训,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及并发症预防和防治知识。②术前,召集管床医师、手术医师、管床护士参与讨论会,检查导引管、导管配套是否完善,心外科医师是否到位,抢救器械是否准备妥当。③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规范进行操作,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做好并发症预防。④在治疗时,不能一味的追注重射频消融成功率,而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治疗重点,并做好术后护理工作。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3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方式,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唐尔闻,刘浩,朱立光等.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J].微创医学,2017,8(3):267-269,273
[2]王朝亮,曹佑德,陈光瑞等.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69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8,13(7):1190-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