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扎技术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预后的疗效探究

2019-08-09 05:29张玮涛杨美霞陆晶晶
健康大视野 2019年15期
关键词:康复

张玮涛 杨美霞 陆晶晶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在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预后治疗时应用贴扎技术的效果;方法:研究随机选取2013年-2017年在我院治疗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共计80例,将其随机配对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患儿,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肌内效贴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经过为期3个月的康复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SCM肌肉紧张消退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贴扎技术在用于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治疗时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且方法安全有效,不会增加患儿的痛苦和不良反应,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先天性肌性斜颈;贴扎;康复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5-0-01

引言:

先天性肌性斜颈(CMT)是儿科常见的一种可导致患儿头颈部呈现不对称畸形的疾病,如治疗不合理还可导致代偿性脊柱侧弯,从而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1]。目前对于1岁以上患儿多采用手术治疗,但对于不足1岁的患儿则采用物理疗法。贴扎技术是康复治疗常用疗法之一,广泛用于运动后损伤的治疗,目前其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已经逐渐延伸到了儿童康复领域。本次研究将就贴扎技术在用于小儿CMT预后治疗时的效果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3-12月龄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患儿共计8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常见疾病诊断标准》[2]及《实用小儿骨科学》[3]中关于小儿肌性斜颈相关诊断标准,经超声检查或X线片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儿童骨科疾病。将其采用数字表法将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40例患儿。对照组患儿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月龄为8.37±1.84月。治疗组40例患儿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月龄为8.31±1.91月。两组患儿的基本情况接近,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在确诊后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手法推拿,现代康复治疗等。推拿是采用推揉、拿捏、弹拨、牵伸、旋转等手法,以解经通络、松解粘连为主要治疗目的。每日治疗1次,每次20min,每周开展3d,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给予患儿康复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后应用贴扎技术为维持和巩固治疗。贴扎时选取患儿的患侧,根据肌肉部位不同采用适宜的贴布型号,裁剪所需贴布形状,贴于患儿患侧肌肉部位。患侧贴扎完毕后在健侧贴扎相同部位,贴扎的部位和起点进行相应的对调贴扎,用以维持患儿正常颈椎活动力度和肌肉摆放位置。每次贴扎均在患儿康复治疗后,贴扎时间不超过48小时。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肌性斜颈疗效诊断标准参考《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4],治愈: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肿块完全消失,头能够保持中立并自由向两侧旋转,运动幅度正常;显效:患儿头颈部能够正常的自由活动,胸锁乳突肌处的肿块较治疗前明显减小或基本消失,头部能够保持中立,运动幅度基本正常;好转:患儿倾斜幅度有所改善,胸锁乳突肌处的肿块较治疗前减小,头颈部能够保持中立并向两侧旋转,但偶尔向患侧倾斜;无效:患儿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者症状加重。同时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康复治疗后胸锁乳突肌(SCM)肌肉紧张消退率。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各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比较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个月后,两组患儿病情均有所好转,但治疗组患儿的治疗總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经为期3个月的康复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SCM肌肉紧张消退率为82.50%(33/40),对照组患儿SCM肌肉紧张消退率为62.50%(25/40),两组患儿的SCM肌肉紧张消退率具有着明显的差异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小儿CMT作为骨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尚无定论,虽然有研究认为部分患儿的病情会自行痊愈,但大部分患儿病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5]。小儿CMT的治疗最佳非手术时间是在6个月内,最长不应超过12个月,当超过12个月后则需要采用手术治疗,难以再通过手法进行校正。

临床中对于小儿CMT非手术治疗时主要采用康复推拿、康复运动疗法等,但缺乏康复治疗后延长和维持治疗效果的方法。肌肉贴扎技术是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法,作为一种保守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被广泛用于CMT康复治疗后疗程维持时。贴扎技术将肌肉效贴贴布结扎在患侧,具有抑制肌肉收缩的作用,贴扎与健侧部位时则具有促进收缩的效果。肌肉效贴贴扎在患儿皮肤后,具有舒经活络、缓解颈部痉挛、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回流等功效,从而有利于患儿康复治疗后疗效的维持和巩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在常规康复治疗后采用贴扎技术治疗,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改善,SCM肌肉紧张消退率也明显提高(P<0.05),表明该组患儿临床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贴扎技术有利于提高和巩固康复治疗效果。

结论:

贴扎技术在用于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治疗时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改善患儿颈部的活动度,缓解肌肉紧张,且方法安全有效,不会增加患儿的痛苦和不良反应,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方淡思.揉捏牵转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优化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3):589-590.

陶天尊.临床常见疾病诊断标准[S].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371.

潘少川.实用小儿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张明岛.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442.

余波,王人卫,陈文华,等.肌内效布贴扎辅助理疗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肿胀疼痛疗效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9):772-776.

猜你喜欢
康复
康复杂志
康复杂志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欢迎订阅2021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中风康复急不得 耐心坚持有则守
超声低频对人工流产术后康复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肺呼吸康复治疗在慢阻肺缓解期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