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述评

2019-08-09 07:43薛冰
戏剧之家 2019年20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

薛冰

【摘 要】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不仅论文数量众多,并且质量上佳,在文本研究方面呈现出多角度的发展趋势,在文化研究方面更是百花齐放,在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则愈加趋于细致。

【关键词】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204-02

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相关论文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逊色于往年,甚至是在一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近五年明清小说的研究情况。

一、多角度的文本研究

在文本研究遍地开花的当前形势下,单纯的文本研究难以出新,不少研究者便将目光投向了“副文本”。近五年,明清小说的“副文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书名研究、插图研究及序跋研究这三方面。

首先,在书名研究方面,程国赋著有论文《论明清通俗小说书名的命名特点》。论文力求通过对明清通俗小说书名命名规律的探究,探寻这一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内在规律及其演变特征。[1] 除此之外,还有《论明清小说寓意法命名的内涵与特点》《论明清小说书名的广告意义》等论文。

其次,插图作为小说重要的“副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小说文本的再创作,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这方面讨论得比较深入的论文有《古代小说语-图互文现象初探——以插图本<三国演义>为例》《作为“记忆术”的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中的园林图像制作》等。

除上述两点外,序跋研究也是明清小说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说序跋一般是用来说明小说的创作宗旨、编排体例及作者的基本情况的,也包括一些对作家作品的评述及相关问题的阐发,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明清小说序跋中的理论建构》一文就从序跋中的批评性文字入手,认为这些批评性文字构建了当时的小说理论,总结了当时小说的审美创造经验,对当代小说的创作有借鉴作用。[2]《序跋与<聊斋志异>的传播》则认为,《聊斋志异》的序跋作为经典作品的次生层,对于《聊斋志异》一书的传播及经典化进程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国内学者开始频繁引进国外的文学理论成果。早期引用最频繁的理论就是叙事学理论,近年来依然有不少学者对此颇有青睐,如《论<儿女英雄传>的“叙事僭越”》《论袁枚<子不语>的预叙叙事》等。除叙事学外,也有不少学者试图从美学的角度解读明清小说,在此类论文中要数于师号先生的《诗性与灵性:林黛玉、婴宁形象的生态美学解读》视角最为新颖,该论文认为,小说作者通过塑造林黛玉与婴宁这两位女性形象,诠释了生态美学范式,彰显了自己超前、原朴的生态美学智慧。[3]

也有部分学者坚持立足于传统理论研究古典文学。李留文的《李绿园的理学观探析——以<歧路灯>为中心》一文就从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歧路灯》虽然由于浓厚的“卫道”气息不被重视,但是它浓厚的道学气也正是其研究价值所在,小说呈现了精英理学在中原民间社会的存在形态。[4]

小说的主题研究和情节研究,依然是研究的热门方向。在主题研究方面成果显著的有乔光辉的《“兴”与<剪灯新话>之<修文舍人传>主题解读》,作者通过校勘发现“與言”之“與”乃“興”字之误,从而得出对于儒家功名思想的质疑是《修文舍人传》主题的唯一正解,也是《剪灯新话》文本写作的一贯立场的结论。[5]在情节研究方面,吕靖波教授的《类型·狂欢·祀典:明代小说斗龙情节的多维解读》,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他将明代小说中类型化的斗龙情节从文本中整合出来单独研究,从而发现了明朝统治者对龙神祭祀的怠慢和知识阶层对龙的轻亵,及由此造成的社会龙信仰自上而下的弱化,是斗龙情节在小说中被狂欢式演绎的根本原因。[6]

二、包罗万象的文化研究

在社会巨变的今天,我们想要真正了解古人的真实生活,只有翻开故纸去追寻。研究明清小说中的文化,有助于我们还原古人的真实生活。

近年來在电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带动下,不少学者对于明清小说所呈现的物质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金瓶梅》作为一本世情小说,为我们真实呈现了晚明富人们的奢靡生活。《论<金瓶梅>饮食消费的奢靡与逾礼越制》一文就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发现这种饮食消费的奢靡和逾礼是和晚明思想解放思潮中崇尚个性、鼓动人们放纵欲望、追求人生的快乐和享受的精神一脉相承的。[7]生活中的我们时常会根据自己的心情来搭配当天的衣着,这样的生活真实常常为文学巨匠所捕捉,从而写入他们的作品中去。因此高明的小说中即使是人物的服饰也能够成为人物内心世界的侧面写照。《从服饰看薛宝钗的内心世界——以<红楼梦>前八十回为例》这篇论文就从服饰的色彩变化梳理出了宝钗性格的多重性及其隐含的情感。除却对贵族富人生活的描摹,明清小说同样真实地记录了社会下层群体的生活现状,徐永斌教授的《试论<儒林外史>对文士治生生态的摹写》就是从这一点出发,从而发现小说《儒林外史》揭示了科举制度是导致文士致贫、文士品行发生分流的恶果,呼吁了文士治生多样化的主题。[8]

明清小说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古人的物质文化,还为我们勾画了明清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明清世情小说中的“气”及其文化解读》一文认为,明清小说中的“气”,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气”本思想,又有对“气”与酒色财关系的思考。“气”成了小说家鼓励人们行善、自我“造命”的道具,具有浓郁的教化色彩。[9]

当前学界有不少学者喜欢将地域文化和明清小说结合起来研究,或是追寻两者之间的关系,或是探讨明清小说中地域文化要素,或是梳理在地域文化语境下的明清小说发展脉络,等等。此类论文有《“扬州小说”概念界定的理论阐释论》《<金瓶梅>中的山东文化素》《江苏地域文化生态与明清小说之发展》《论文化地理视域下明清浙籍小说家的兴起》等。

小说作为社会的艺术缩影,记载了不少民俗,这为我们今天的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依据。《明清戏曲小说中的氤氲神》一文就以明清小说中的氤氲神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象的发展演变,及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三言二拍”: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彩呈现》更是注意到了明清小说中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书写,这为我们探究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了解民族文化融合过程等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10]

三、细致入微的文献学研究

文献学研究作为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工作,是明清小说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五年的明清小说文献学研究,有着越来越深入细致的发展趋向。小说人物原型考,是近来比较热门的研究点。小说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艺术,作者在创作小说中人物时往往会将生活中遇到的人物投射到小说中去,因此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有其原型。叶楚炎教授的《诸葛天申、宗姬原型人物考论——兼论<儒林外史>中次要人物的叙事意义》就是一篇典型的小说人物原型考论文,由于《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人物名字往往是通过“或象形谐声,或瘦词隐语”的方式命名,因此从人物的名字上就能找到诸葛天申和司徒宜、宗姬和周榘之间的联系,再加上人物特征上极其巧合相似,使得原型考据显得更有说服力,并且通过小说人物原型的考据,我们也能对小说叙事主题有更深层次的把握。[11]同作者的《权勿用原型为全祖望考》也是一篇十分优秀的人物考论,作者首先反驳了是镜为权勿用原型说,再通过人物关系、姓氏、行迹、性情等各个方面的考索和对照得出权勿用的原型人物应当是浙东学者全祖望的结论,借此我们得以对权勿用以及小说中的相关叙述有更深的了解。[12]

类似于小说人物原型考据,对小说本事的考据也有不少。诸如《匡超人本事考论》《历史与文学的错位:<晚清小说九命奇冤>本事考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二十一正话本事考》等。

由于明清时期特殊而又复杂的小说出版传播环境,部分明清小说的版本十分复杂,理清小说的版本源流,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帮助。《红楼梦》的版本考证由来已久,学者们依然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并且比前人研究得更加细致,往往从一个小点切入,例如《<红楼梦>七十二回版本研究——基于庚辰本、戚本、蒙本、列本异文对“三二百万”的认定》。由于现在中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流落海外的本子,从而研究出新的成果,如《论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所藏的<红楼梦>版本》《阿列克谢耶夫<聊斋志异>俄译版本百年流变》等。

近年来,方志和家谱逐渐走进了文学研究者的视野,通过对方志和家谱的考证,往往能够解决一些令人困扰的文学问题。吕靖波教授在《吴敬梓何以失载清代南京<流寓志>》一文中通过考证发现,吴敬梓虽然长期流寓南京,但清一代各种南京地方志均未將其收入《流寓志》,从而论述出晚晴以前白话小说自身文体地位和作家的社会地位均未获得根本性提升的结论。[13]

综上所述,近五年的明清小说研究著述硕果累累。经典作品研究依然是研究的重心,并且在经典作品研究中有越来越多的新角度、新思路涌现。当今的学者们正用自己的创新能力为明清小说研究书写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程国赋.论明清通俗小说书名的命名特点[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8,55(03):130-138.

[2]王向峰.明清小说序跋中的理论建构[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4(02):1-10.

[3]于师号.诗性与灵性:林黛玉、婴宁形象的生态美学解读[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4(05):41-45.

[4]李留文.李绿园的理学观探析——以《歧路灯》为中心[J].明清小说研究,2018.

[5]乔光辉.“兴”与《剪灯新话》之《修文舍人传》主题解读[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5(01):16-26.

[6]吕靖波.类型·狂欢·祀典:明代小说斗龙情节的多维解读[J].明清小说研究,2018.

[7]朱全福.论《金瓶梅》饮食消费的奢靡与逾礼越制[J].明清小说研究,2015.

[8]徐永斌.试论《儒林外史》对文士治生生态的摹写[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9(06):75-84.

[9]杨宗红.明清世情小说的中“气”及其文化解读[J].明清小说研究,2016.

[10]程慧琴. “三言二拍”: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彩呈现[J].明清小说研究,2018.

[11]叶楚炎.诸葛天申、宗姬原型人物考论——兼论《儒林外史》中次要人物的叙事意义[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4(03):16-24.

[12]叶楚炎.权勿用原型为全祖望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3(04):119-132+195-196.

[13]吕靖波.吴敬梓何以失载清代南京《流寓志》[J].明清小说研究,2017.

[14]黄霖.一路春风  满树花开——近30年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掠影[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4(04):1-8.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
微学习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