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东民 张永正 陈雅静 何栋良
[摘 要] 日常决策和应急决策是日常生活中的两种常见的决策形式,通过辨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在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前瞻性原则、民主化原则和可行性原则的基础上,针对日常决策参考囚徒困境进行决策,针对应急决策运用更新应急决策理念、提升应急决策主体的素质、完善应急决策法治来进行决策。
[关键词] 日常决策;应急决策;决策原则;应急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1. 041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11- 0093- 02
1 引 言
美国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曾阐述过决策和管理之间的关系,即“管理就是决策”。在一个组织的管理过程中,决策有着重要的地位。根据决策性质的不同,可将决策分为日常决策和应急决策。通过辨析两者的区别,明确各自的适用原则,找出两者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才能制定不同的策略分别应对日常决策和应急决策,从而提高组织的管理绩效水平,使决策更加科学化。
2 日常决策与应急决策的辨析
2.1 日常决策
日常决策是针对组织中常见的、重复发生的问题,一般已有固定的处理方式、流程或规则,使得问题发生时能够有据可依。日常决策的先决的条件是有民主的决策气氛、健全的组织机构以及可靠的信息来源。
首先,平等交流的氛围中,与会的参与者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员工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度和对决策结果的拥护度,在实施过程中更容易被接受。
日常决策的实质就是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如果不让参与者充分表达 自己的意见,就会导致信息收集的局限性,甚至会独断专行,不利于决策效率的最大化。
其次,日常决策要求必须有健全的组织结构。组织是指一个协调的活动系统,它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并根据某些方法和原则进行组合,同时与外界保持着密切联系。组织是开展日常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流通的渠道。一个企业最忌组织冗余、繁杂、职责不清,这将会导致信息流通受阻,甚至彻底改变决策方向,使日常决策失去了组织基础。
再次,日常性决策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获取精准、及时、有效的信息。准确性是日常决策的基础,信息失真比信息缺失更糟糕,它使决策方向走向对立面。时效性取决于信息的及时,现代市场变化万千,时间就是效益,过时的信息必然使决策陷入被动,最终导致决策失败。现代化的通讯设备,高精密的电脑都为提供及时的信息剖造了条件,充足的信息决定着决策的优化度,信息愈充分决策优化度愈高。没有及时、准确、充分的信息来源,常规性决策将会毫无意义。
2.2 应急决策
应急决策是指面对首次出现的、偶然的、非重复性的问题做出的决策,由于面对问题的非常规性,应急性决策与日常决策有所区别。信息不对称是突发事件情景下决策者面临的基本约束条件,基于此,应急决策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应急决策具有多主体性。与日常决策相比,应急决策由于受到时间限制,收集到的资源、信息条件有限,不可能做到全员参与决策的过程,但是仍然需要多部门、单位和个体协调参与,最大限度地保证在已有的信息的条件下达到决策效率最大化结果。
其次,应急决策是一个多阶段、多过程的决策过程。在阶段上,由于突发事件本身具有不断变化、动态演进的生命周期特征,其发展过程及最终结果难以预料和把握,需要决策者采取动态视角观察事态发展变化情况。
再次,应急决策是一个多层级的决策过程,在层级上,很多突发事件尤其是各种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通常遵循由事发现场到后方、由底层到高层的多层级动态演进过程。
3 日常决策与应急决策的适用原则
无论是应急决策还是日常决策都应当遵守科学决策的原则,科学决策就是在决策科学理论和思维方法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科学的决策技术,选择决定和组织实施目标方案的活动。
3.1 实事求是原则
无论是日常决策还是应急决策都应当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切忌先入为主,基于最基本的事实,把决策对象的性质、要素、层次、结构、规律、趋势等弄清楚,从决策活动的特点、规律出发,坚持一事一议,同时要关注决策活动相关的外部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干部环境、群众环境等,将决策与大环境关联起来。
3.2 前瞻性原则
决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前瞻原则,充分运用现代决策机构、决策技术,才能提高决策效率,真正做到科学决策。古语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过往的事实证明,决策一定要立足长远,高起点,上水平,做到几十年不落后。特别是关乎长远的交通、市政、环保、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一定要有决策的前瞻性,对政治、经济、文化、环保、市场、趋势等做出具有前瞻性的预测和分析。
3.3 民主化原则
民主化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要坚持民主原则、规范决策制度,推行民主化的原则,贯彻民主化的观念,建设民主化的制度,逐步建立和规范民主决策的制度,做到决策时审时度势、集思广益,把握正确的时机,最大限度地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3.4 可行性原则
决策的最终结果是要形成决策方案。因此,在做决策时,决策者有必要充分考虑决策的可行性。根据可行性和可靠性来决定主观和客观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科学的预测,详细的论证,周密的审定。决不能只强调需要,而不考虑可能性和可行性。坚持可行性原则,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否有全局的观念,向前看的态度,出以公心的办事原则,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等,都将对可行性分析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要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首先必须端正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
4 日常决策和应急决策策略
在辨析是日常决策还是应急决策后,遵循决策的原则就可以分别对日常决策和应急决策实施不同的策略。
4.1 日常决策策略
日常决策面临的常规的、程序化的问题往往会收到多方限制条件的约束,可以参考囚徒困境进行决策。
囚徒困境也称社会两难情境,是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在囚徒困境中假设有A、B两个犯罪嫌疑人,他们同时被警察抓到,但警方没有掌握确切的犯罪证据,如果A和B都不认罪的话,则他们都入狱一年;如果一个认罪,另一个不认罪的话,那么他们将两个人中不认罪的人判十年的有期徒刑,认罪的人将无罪释放;如果A、B都认罪的话,两个人都将被判五年的有期徒刑,请他们各自权衡。在这种情形下,两个疑犯都将面临着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两难选择[1]。
要想克服约束条件下的囚徒困境,就要参与方的主观条件入手,使参与成员在新的基础上做出最合理最有价值的决策,打破原有的均衡状态,从而建立新的有价值的纳什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即假设有N 个人参加博弈,则在给定他人战略的情况下,每一个参与人选择的最优战略所形成的战略组合中,没有其余任何一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其他战略,也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为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强化的作用。制定规则或提供奖惩措施,通过正强化的作用,引导决策者改变自己原有的决策偏好,向著有利于集体利益的方向发展,做出对集体而言的最优策略。
(2)囚徒困境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困境,应该从根源上入手解决,通过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逐步改变参与者的道德价值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囚徒困境的短处,充分利用强化手段,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制造出人人都能团结合作的氛围,在全社会建立一种利于全体成员的那种均衡状态。
4.2 应急决策策略
面对需要应急决策的突发紧急事件,需要学会转变日常决策概念转变,优化应急决策模型本身的治理策略[2]。
首先,应该更新应急决策的概念。 针对风险社会中的突发事件,“系统改进和机制再造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完善的系统设计,流畅的系统运行和及时的系统适应都源于深层次的概念创新和塑造。” 只有采用现代甚至“后现代”的应急管理理念,才能使应急管理的科学性与突发事件的爆发精确匹配,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管理。
其次,提高应急决策机构的质量,优化应急预案的动态性和灵活性。 在危机情景中,深度的不确定性使紧急事件的发展处于关键时刻。 “实时决策的有效性成为关键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力量,这要求决策者拥有更高的质量和非凡的决策能力。“在紧急情况下,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并在应急预案的指导下动态制定应急预案”,以加强动态,有针对性和灵活的应急预案。
再次,完善应急决策法治。在应急决策的法制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如果有较完善的应急决策法规,就可以明确应急状态下的决策主体及其权限,规范应急决策行为,从而可以避免在出现紧急危机的情况下决策主体不明、责任不清、权力滥用、程序混乱等现象,减少应急决策失误,尽可能提高应急决策的成功概率。这就需要加强应急决策的法制建设,因为“制度本质上就是节约成本,国家制度建设就是降低和节约国家治理成本,它是软性的投资、软性的建设,却能大大地提高硬性的投资、硬性建设的收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春英,李燕.囚徒困境下的决策选择[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6):244.
[2]吴长剑.我国应急决策脆弱性的治理:优化决策“连续统”[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4(3):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