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沧粟
【摘 要】美学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由过往的单一角度转变为多层次化。在当前的新媒体电影艺术中,不仅仅要考虑到电影的特效与剧情,还要考虑到电影的画面,为了更好地表现电影的主题,需要将绘画艺术与电影画面相融合,提高电影的画面感,突出电影表达的文化与主题。
【关键词】新媒体;电影艺术;绘画艺术;结合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7-0125(2019)20-0121-01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一种表现形态,将文学、舞蹈、绘画、戏剧、音乐、摄影、建筑合为一体,对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电影已经不是单纯对过往的事情进行描述,而是对于未来的向往和描述,对观众的思维习惯起到了一定的改变或影响。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诞生,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呈现出来,新媒体电影艺术要想创新,应该充分利用如今的艺术,将绘画艺术与电影艺术相结合,提高表现力度。
一、色彩与构图
色彩方面,人们视觉感受最初就是色彩,色彩主要为冷色调和暖色调,主题根据色彩的色调烘托,不同的色调搭配不同的颜色。色彩需要经过认真搭配,不一样的搭配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经过对色彩的调色和修改,才能凸显出画面的主色。比如克劳德·莫奈的油画《The Walk》,色彩搭配的主色为绿色,在主色不变的情况下,作者把天空颜色调为蓝绿色,这样在不调整画面主色调的情况下,天空的颜色没有偏离,还凸显了画的主色调,增强了画面的对比度,提高了画的内涵。新媒体电影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可以更完整地将色彩表现得更完整,细节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来,对于观众视觉的冲击更鲜明,提高观众的感染力。
构图方面,构图的作用在作品中有非常大的影响。构图可以让电影思想更为鲜明,艺术风格更为多彩。绘画技术是首先利用构图技巧的艺术。在十九世纪,绘画师将构图以平面和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毕加索的《蓬图瓦兹风景》被应用到很多的电影中,将画面中的远景、近景采用三段式构图,第一段为紫色调的天空,其占了画面的二分之一部分,中间的远景田野为二段式,将田野进行虚化,第三段,作为主要的部分的近景田野,远近对比,更好地突出绘画的主要内容,如果第一段天空位置占据过多,会导致绘画展现出很空的形态,如果二三段位置过多,会导致画面过于凌乱,给人压迫感。由此可见,绘画的构图在其中体现出重要的作用,构图可以让绘画更具层次感,使得绘画的主次更加分明,更能够凸显出绘画所以表示的内容。
二、新媒体电影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结合
绘画艺术对新媒体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我国的国画,其中山水、人物、花鸟等,在绘画笔法中,主要有侧锋、顺锋、中锋、逆锋、拖笔、提笔、勾笔等方式,每一种笔法都有其特殊的作用。比如,清代画家朱耷的作品——《荷花小鸟图》,主要采用了侧锋的笔法,其画面初看柔和,实则体现出的是以柔克刚的画风和意境,通过画面的墨色浓淡程度,描述了绘画荒凉、孤寂的意境。绘画大师刘妍作品《岛》成功地将现代媒体与古代绘画技术相结合,将原有的静态形式以动态形式表现出来。《岛》与《荷花小鸟图》都为水墨画,前者以动态形式展现画的意境,后者以静态形式展现画的意境,都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独白,因此可以得出,新媒体电影艺术与绘画艺术结合,将会更好地表达其主题和情感。
在视觉方面,绘画对装裱的重视程度较高,古有“三分画,七分裱”一说。装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样式有圆形、方形、扇形等,装裱的样式不同所表述的含义就不相同,既有小量的留白,也有大量的留白,作为中国绘画艺术里具有极高内涵和学问的留白,裱画可以为新媒体电影注入新的生命力。比如,导演冯小刚作品《我不是潘金莲》就运用了裱画的形式,导演借用圆形表达团圆的主题,其周围大量的留黑,更好地将电影主题表现出来,这是对常规定式的一种打破,开始观众或许有些不习惯,但是随着圆形的放大,周边的黑色会被忽视,观众会将焦点集中到圆中,随着画面的滚动,可以更好地把观众带入到角色中,跟着电影情节的展,产生相应的共鸣。
三、结语
新媒体电影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可以让电影作品更能突出主题与创意,电影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化,不断提升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更好地体现电影作品的文化内涵。过去,对场景、人物的描述主要依靠画家的描画,一幅画包含了画家对生活的感慨和创作的灵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也丰富了人们的思维。新媒体艺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使得媒体艺术的画面感更强,更好地处理画面的色彩、构图,对于主题更明确地体现出来,提高对观众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江河,王大根.新媒体艺术鉴赏[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周逸.一场跨界和跨空间的艺术接龙游戏[J].Vision 青年视觉,2015(11).
[3]黄爱玲,潘国灵,李照兴.王家卫的映画世界( 2015 版)[M].香港:三联书店( 香港) 有限公司,2015.
[4]王云亮.中国古典艺术精品图解:绘画[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2.
[5]陈颖.谁收藏谁:大师和他们珍藏的大师们[J].艺术与设计,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