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2019年3月4日,河南省济源市的一名大三女生靳金梓给河南济源二院投了简历后回家,路上遇到一名受伤的老人便上前帮忙。济源二院院长看到视频后,当即表示这个姑娘不用考试,直接录取,“有这样的好品德,何愁工作没有作为”。
以工作机会来奖酬“见义勇为”,这一做法,极大契合了全社会的道德期许与价值偏好。而在社交媒介上,“女大学生求职归途中救人被医院录取”之类的标题,更是大大强化了此事的戏剧性。类似的叙事模式,暗示了朴素的因果论,将“善有善报”描述成一种即时实现的美好结局。如此这般,一众网友表示“内心极度舒适”,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此事中“女大学生救人”的表述,既是写实也是“拔高”。靳金梓所做的事情,是把摔倒的老人扶起来,在他头下垫了个垫子,陪护直至救护车到达……这波操作,到底能不能算“救人”,着实见仁见智。但可以确信的是,这位女生扶老人的举动本身,就已经难能可贵。将其说成是“好品德”,丝毫不为过。善良的姑娘,配得上公众的点赞,也应当得到一个工作机会。济源二院将她录取,也算合乎人情。
按照医院相关负责人的说法,靳金梓不用考试,直接录取。这种领导拍板的“破格录用”,让这件“好人好事”的后续走向平添了一丝复杂属性。有网友问:“鼓励见义勇为是对的,可罔顾程序正义的破格录用,是不是合适?”诸如此类的追问不是抬杠,毕竟医护工作自有其专业性,并不是有好品德就一定能做好的。济源二院院长的一番表態尽管情真意切,但未免有话说太满、事做太急之嫌。如果换个说法,比如说“我院欢迎靳同学求职,并愿优先录用”之类的话,是不是更加妥帖呢?
透过此事,我们实则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诸如“医护人员”等工作的招录,其程序设计到底要如何体现“品德”因素?其该占据多少权重?又该如何量化折算?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并不是品德好的人就该获得工作,但品德好的人在竞争工作的过程中确实应该得到“加分”。特别是那些事关公共利益、带有公益色彩的职业,更应如此。
小编有话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之所以医院会急切表态,要免试录用“救人”女孩,恰恰是因为其固有的招聘程序,无法就“品德因素”具象呈现、加权赋分。无论品德高低,所有求职者无差别竞争,这套游戏规则,对于某些求职者实则是不公平的。当前情况下,似乎临时的人为干预,才能修正这种机制的“不公平”。而就长远看来,我们还是期望,医护等职业的招录,能在规则设计之初就充分兼顾品德因素的考量。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正义的“道德奖酬”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适用话题
见义勇为;程序正义;招录的标杆;道德奖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