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蛟
保护自然,亲近自然,欣赏自然,是人生的一大享受。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使之与人类和谐相处。从古代诗歌中我们能深感当年的生态之美。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夜宿的白鹭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不眠的诗人不禁由衷地赞叹夜的“静”美。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谛视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这幅画面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景象。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谢朓《游东田》)池塘里,活灵活现的游鱼,倏忽往来,嬉戏于清水绿荷之间,溅起的阵阵涟漪,晃动着新荷。这情景使人联想起“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的生动场景。而树林中,叽叽喳喳的小鸟,喧闹了一阵子后,扑扇着翅膀飞走了,落英缤纷,在无声无息地飘零。透过这种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欣赏和刻画,一位怡情山水、雅爱自然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自然山水之美,深深吸引了诗人,陶冶了诗人。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诗句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屋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但诗人爱护自然造化,爱护有益的生命,甘愿受燕子的进扰,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图画。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看,广袤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娴静潇洒;听,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绘夏木茂盛,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把雨天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泥融土湿,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画面充满生机,给人一种动态美感。后句说,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是那样的悠然自得,呈现出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的初春景物图。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本诗写的是江南初夏的自然景物。“绿”写树木葱郁,“白”状水光映天。这两种对比之色表现远望中的整体景象,色彩明丽动人。后句以烟喻雨,把如烟似雾的细雨形象描摹得极为传神。更妙的是还加上了“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本草·杜鹃》)的子规鸣声。这催耕的鸟声,便由静入动,显示出了活泼的生机。
“老翁真个似童儿,汲水埋盆作小池。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韩愈《盆池五首》其一)这个老头真像个小孩子,他在地下埋了一个盆儿,从井中打来水倒在里面,就当作一个小水池。黑夜中青蛙一直叫到天明,这正如在方口(即“枋口”,水名)钓鱼时所见的情景。诗人将老翁的“童趣”刻画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青蛙的彻夜鸣叫,反映出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
这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生态图景,的确令人神往。很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自然中各种生物都成了人们桌上的美餐,诗中描写的美好生态景象已经不是处处可见了。
【词语辨析】
“宵”与“霄”
例句:
①元霄(应为“宵”)晚上,大街上热闹非凡。他玩得太开心了,临别时父亲嘱咐的话,此刻早被他抛到②九宵(应为“霄”)云外去了,还大喊着:真是难忘③今霄(应为“宵”)!
辨析:
以上错误是“宵”和“霄”音同形似所致。
“宵”和“霄”是形声字,声符相同,为“肖”,两字的区别在于表义的义符不同。“宵”的义符为“宀”,从甲骨文和金文都可明显看出,“宀”是房子的侧视外形轮廓。
“霄”的本义是高空湿雪,与雨有关,所以义符为“雨”。“霄”由其本义引申指天空。古时传说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故称高空为“九霄”“九重霄”。所以例句中的②“九霄”中是不能用“宵”的。另外,还有“凌霄”“气冲霄汉”“霄壤之别”等。
《说文解字》:“宵,夜也。从‘宀,‘宀下冥也。”“宵”的本义是夜晚居住在室内幽暗的房屋里,“宀”表示房屋。所以凡和夜晚有关的都用义符为“宀”的“宵”字,如例句中的③“今宵”,还有“通宵”“良宵”“夜宵”“春宵”“宵禁”,等等。
例句中的①“元宵”为何也用“宵”呢?原来古代人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后来下元节没有沿袭下来),这天晚上称作“元宵”,也叫“元夜”。当晚按照流传下来的习俗吃汤圆,而汤圆又称为“元宵”,所以这个“宵”字是不能用形旁为“雨”的“霄”的。后来由元宵扩展到称夜晚吃的食物为夜宵(也作“宵夜”“消夜”)。
总之,凡表示夜晚的或与夜间有关的,则用“宵”;凡表示天空的则用“霄”。今后选用“宵”和“霄”時,可要注意辨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