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怡文
【摘 要】中国民族声乐包含民族声乐和汉族声乐。我国的民族声乐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辈们就练就了声乐演唱方法。我国的戏曲艺术也是丰富多样,各地区戏曲种类繁多。戏曲演唱是民族声乐中具有代表性的声乐演唱艺术,曾在中国声乐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無论是中国民族声乐还是中国戏曲艺术,都是中国文化宝藏中耀眼的明珠。这两种音乐题材,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生活实践中口头传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民族声乐;民歌;戏曲;融合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061-01
中国拥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地域环境,生活习俗等使它们对音乐的旋律调式、情感表达、吐字行腔等各有不同。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有着独具一格的艺术色彩。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为民歌的创作、演唱等做出了奠基石。一些民歌中借鉴与融合了中国戏曲的元素,更好的发展与传承了中华文化。
一、民族声乐与戏曲的相通性
(一)演唱风格。无论是民族声乐还是戏曲艺术都属于语言和演唱艺术的范畴当中。相同的的艺术性使得两者无论是在旋律还是音调上都离不开中国语言独特的声调和咬字。我国民族众多,并且这些民族的精神追求和风俗习惯受历史人文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具有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区域不同使得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也不尽相同。戏曲的演唱不是单一的站立,演绎性较强。在戏曲中声部的划分是按行当进行,不同的行当及人物角色都有各自的唱法,和声属于外来词汇,在戏曲中没有这一说法。在归韵方面,说法沿用民族声乐的惯有叫法,收声归韵,北方叫辙,南方称韵,传统戏曲对于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民族声乐的收声归韵也要遵循这要求。
(二)音乐表达。无论是戏曲还是民歌,情感流露和表达是极为重要的,这主要取决于演员对音乐、人物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表现能力。演员在演唱作品时的真情流露是抓住观众的关键。在表达不同作品和不同角色时都应该先需充分地分析和了解人物的性格和人物所处的环境再做出内心的表现。
二、借鉴与融合
(一)坚持本土文化与文化自信。如同民族的文字和语言,民族音乐有着独特而又完整的音乐符号。它不断创新、变迁和传承着,日益在世界民族文化中展现出民族音乐的独特个性和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可让中国民族声乐有了更大的进步。民族声乐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它在借鉴外来声乐艺术的基础上仍然坚持了声乐艺术的民族性,把“根”深深埋入在民族声乐当中。一个民族要想强大,文化是重要基石,无论何时,每一个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传扬海外。
(二)坚持文化传统与审美需求。一百多年前,西方音乐走进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同台遇尴尬。但是,民族音乐并没有在衰败中走向消亡。这正是因为民族音乐有着扎实的人文根基。民族唱法借鉴了西方美声唱法,在中国人的审美需求下,创新了“民族美声”。还有一些歌剧、小提琴等在一开始就坚持走着“民族化”的步伐。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气质和性格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也使得他们在审美上有很大差异性。西方音乐发展比较完善和成熟,但如果将其全部的复制在中国的音乐当中,就显得格格不入,失去了中国人本身的气质。在创新与继承优秀音乐文化时,要坚持民族性,抓住中国人的审美心理。
(三)坚持方言特色与创作风格。方言具有民族性、地区性等特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旗帜。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传统民歌与地方戏曲的演唱都带有浓郁的方言特色。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山东民歌《沂蒙山》。这首歌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充分展现出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民的生活习惯。用普通话来演唱就缺少了一些韵味。这是当地人自己的歌曲,自然使用方言演唱更加协和和亲切。民族声乐是在人民群众中产生,而方言是最能体现民族的特色的一种。在演唱风格多样性的同时,还要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民族音乐要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特色,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
(四)坚持舞台艺术与创新。在舞台艺术的创新中,善于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优秀作品中的形式和内容。但一定不能抛弃传统作品的精髓。传统的精华要继承保留,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舞台艺术表演来源于生活和人民群众。在探索和创新舞台艺术的同时,还要与人民群众做好沟通,从中发现灵感和素材,顺应时代的发展,创作更多贴近人民群众的作品。
三、结语
民族声乐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离不开祖辈们的为我们后辈们留下的珍贵音乐足迹。也可以说,民族声乐的孕育和生长是在传统文化中逐渐壮大起来。使我国的声乐艺术更加璀璨夺目。作为艺术学习者和从事者,我们更要有坚定的民族声乐的事业心,努力学习、创新以及继承优秀的民族声乐传统,为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对河南豫剧唱腔的探讨与思考[J].大舞台,2017(10).
[2]付艳艳.浅析豫剧音乐元素在艺术歌曲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4(01).
[3]聂伟娟.豫剧唱腔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应用[J].音乐时空,2014(11).
[4]卢清丽.我国当代声乐作品创作及舞台演出中对豫剧音乐元素的借鉴[J].中国音乐,2015(02).
[5]黄林潜.略论笙的豫剧伴奏[J].中国戏剧,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