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建新
《中国教师报》的一篇文章中说:“四五所地处偏远的农村初中,条件一般,生源一般,却长期‘霸占全市教学质量榜单的前10名,上演了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教育奇迹[1]。”这四五所学校就在江苏省如东县。对于这些“逆袭”的农村学校,該文称之为如东县的“乡村教育集群”[2]。
2016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综合指标分析显示,如东县学生的学业质量位于省、市前列。在很多地方还在为乡村教育一体化设计蓝图的时候,如东县已经在高位均衡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享受到了全面而优质的教育。
一、学校建设坚持一个标准,为学业质量均衡化提供硬件支撑
高位均衡的学业质量离不开必要的硬件支撑。“十二五”以来,如东县投入数十亿资金异地新建了7所义务教育学校,对所有农村中小学校舍和校园进行了修缮和美化,所有中小学都拥有了塑胶操场。目前,所有中小学从校园建筑和校园环境来看,都一样漂亮,有几所农村中小学校甚至比县城学校还要“洋气”。
学业质量的均衡发展也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2013年,如东县投入近1亿元,为全县所有中小学的每个班级配备了“交互白板+投影机”等教学设备,使全县师生告别了黑板粉笔,走进了多媒体互动教学的新时代;2014年底,实现了宽带网络千兆校校通、百兆班班通到桌面的全覆盖;2016年,所有中小学拥有了录播教室;2017年4月,如东县成功创建为省首批基础教育装备示范县。
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学业质量的促进作用,如东县首先抓实了培训,几年来组织了12批次全员主题培训;然后抓过关,逐镇逐校抽查考核,一人不过关则全校不过关;抓干部带头使用,要求干部展示交流工作时必须使用电子交互白板。
在普适性装备建设的基础上,如东县还满足了学校差异化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指导学校制订特色化装备建设方案,做到区域推进、一校一案。许多学校建有特色装备室,如数字化实验室、创客实验室、创客空间、美食馆、智慧课堂,等等。
二、依法治教把牢一根红线,为学业质量均衡化营造公平环境
许多地方的教育发展之所以有很大的差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校际或者区域间招生起点不均衡,也就是由“择校热”引起的。而“择校热”在如东县早已成了“过去式”。2012年,《新华每日电讯》的文章中提到:“择校热”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如东是怎么解决的?并引用了如东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国均的话予以解答,即要取消择校,必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这有三难:一是愿不愿意加大投入;二是主管部门愿不愿意放弃手中的资源;三是家长是否认同和接受。这“三难”如果解决了,“择校热”就将退去了。从如东县的经验来看,解决“择校热”这个难题:一是投入,二是放权,三是管理[3]。
放权和管理的本质就是依法管理。依法管理的核心就是为所有学校、所有学生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为确保各校生源起点均衡,如东县改革完善招生制度,实行依法招生、阳光招生、规范招生,从制度上保障所有学生实现了免试就近入学,做到“零择校”“零择班”。
依法管理最大的难题,在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为自己的权力职责拉起一根红线,把牢了这根红线,在“就近入学”“均衡分班”面前,就能做到人人平等。比如:如东县某乡镇的一名优秀小学生,参加过国家比赛并获得过大奖。升初中时,家长希望孩子能凭借多份获奖证书进入县城就读,而根据有关规定,该学生只能进入其户口所在地附近的初中就读。对此,教育部门向这位家长解释了政策,尤其是让家长看到家门口初中的质量不比县城学校的差。目前,这位学生在所就读的学校同样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这一根红线的牢牢把握,让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为学业质量的均衡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三、队伍建设秉承一个精神,为学业质量均衡化创造根本保障
如东县的教师队伍曾经历了“孔雀东南飞”的阶段,向外输出了大量优秀教师,但是教师队伍依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因为如东县培育了教师“六个特别”的教育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肯钻研,特别讲奉献,特别善协作,特别讲科学,特别负责任”。如东县始终将“六个特别”教育精神作为宝贵的财富,秉承并发扬光大,将其作为提升学业质量的最强大的精神动力。
因为这种精神,如东县各级领导特别珍爱教师群体。县委、县政府从政治上尊重教师、生活上关心教师、财力上优先保障教师,积极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将人才工作列入政府常务工作目标考核。教育主管部门制度化进行“德育系列、综合系列”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正常组织年度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考核。建立乡村教师评比表彰制度,定期表彰农村优秀教师;优先保障教师培训、奖励费用,保障各类人才津贴发放;建立并完善教育名优人才考核奖励制度,不断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教师培训中始终将师德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核心,切实加强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开展主题活动,注重典型示范,坚持价值引领,强化情感体验,歌颂凡人小事,点燃教师职业理想,培育如东教育精神,着力打造一支有灵魂、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很多来如东县考察交流的同行,对如东县的教师队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江苏省几次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如东县的师生关系指数、教学方式指数等在本省市内都是领先的,而且县城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指数是均衡的。这些指标虽然还不够全面,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如东县教师的精神风貌对学生学业质量的正面影响。
四、教学改革贯穿一个理念,为学业质量均衡化优化增长空间
为引领全县的教育教学,20世纪90年代,如东县提出了“夯实基础,滚动提高;因材施教,分层要求”的“16字”教学指导思想,于2005年将其调整为“夯实基础,凸显能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这一思想一直引领着如东县的教学改革,成为如东县指导、评价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改革最为核心的理念。
多年来,如东县将“16字”中的“面向全体”作为推动学业质量均衡发展的法宝。在如东县,领导和教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也是如此。他们认为:“差生”是水,水涨才能船高;“差生”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东县建立了针对特殊学生的“帮教助学”制度。对家庭有变故、行为有失范、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指定专人联系与帮助;对“留守学生”生活上给予照顾,学习上给予关心;对学业有困难的学生,根据其薄弱学科,指定学科教师落实辅导措施。如东县还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表现与学业的“会诊”制度。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责任人,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学生本人、家长、教师就学生的综合表现或学业落后的原因进行“会诊”,制订相应措施,促进学生快速提高。
如东教育人一直认为,课改就是为了推动教育走向质量均衡。依据“16字”思想,如东县用了15年的时间,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课改。如东县的课堂教学改革,不追求形式的华丽,而是脚踏实地,本着“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作风持续不断地向纵深推进。一年突破一个重点,课堂生态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为了均衡推进课改,如东县的教师人人参与课改,目的就是让每一个班级、每一门学科、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改中获得成长。2009年,有效课堂过关年的验收要求是:镇镇到、校校到,一人不过关则一校不过关,一校不过关则一镇不过关。验收结果与学校年度评估、学校领导班子考核直接挂钩,实行年度学校和主要领导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制。2015年,高效课堂过关年验收同样采用了这种方法。随着课改向纵深的推进,出现了越来越多县本化、校本化的难题。2016年,如东县采用项目攻关的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举全县之力攻关的六大项目:分层走班、问题导学、平台建设、表达与倾听、合作学习、激励评价。全县所有中小学都根据这六大项目确定了校本化的项目攻关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制订了项目攻关方案。经过两年的校本化研究,2017年底,教育局又组织专家组对“真学课堂”项目攻关成果进行了逐镇、逐校的验收评估,验收主要看课堂,成果主要看课堂的变化、理论与行动的统一。考核结果与学校和学校主要领导的绩效考核与年终评优挂钩。
目前,如东县义务教育学校的课堂生态呈现出学生学习习惯好、课堂参与好、教师激励引导好、课堂效益好的动人局面。在江苏省学业质量测试的影响学业质量的几个指标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指数、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指数等绿色指标在本省市也是处于领先水平。
五、教学管理坚守一个传统,为学业质量均衡化强化过程控制
如东教育人一直坚信,只有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才能提高学业质量。均衡提高各学校的管理水平,就能提高学业质量的均衡程度。
在总结先进学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如东县于2004年提出了精致管理的思想。如东县的精致管理一直秉持这样的理念和策略:精致管理既不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琐碎管理,也不是等级森严、僵化机械的集权管理,而是科学的管理,坚持以规范为基础,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如东县所推行的精致管理是全面的管理,努力覆盖全体师生、全学科及全过程,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所推行的精致管理是突出重点的管理,把功夫用在教育教学上,把力气花在专业提升上,成果体现在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上;所推行的精致管理是关注细节的管理,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坚持关注过程、关注细节,牢牢抓住那些关键节点,把看似平凡的事做优,把看似简单的事做精。
在教学管理上,如东县把基本教学制度的执行作为精致管理的着力点。以完善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体系为保障,推行和抓实教学常规管理的一把手工程,要求学校领导俯下身子,沉入到课堂抓教学常规。如东县先后出台了《如东初中教学14条》《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学常规》《如东县中小学行政听课点评12条基本要求》《如东县“真学课堂”各学科基本要求》等文件,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环节,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要求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制订校本化的具体办法。
如东县对教学各个环节的精致管理,基本杜绝了教师不认真备课就上课、作业随意布置、作业不批改等现象,基本杜绝了无效课、低效课。如东县的学业质量均衡化就是这样一节课一节课地积累起来的,长期以来的精致管理促进了学业质量的均衡化。
六、教学资源共建一个平台,为学业质量均衡化提供智力保障
为了让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促进学业质量高位均衡的有效手段,如东县组织了课堂教学数字资源研发共享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建设·应用·研究”相结合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之路,为全县教师搭起了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创生的协作化、资源质量的持续优化以及资源利用的共享化。如东县利用三年的时间,组织骨干教师研发覆盖中小学各个学科、各个课时的课堂交互教学的数字资源。由各科研训员牵头筛选把关,全县共享,逐周研发,逐周下发,校本化加工,教师个性化应用,为交互教学系统“人人用”提供了资源保证。资源研发共享的过程,很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可以学习、借鉴、调整全县统一的教学资源,这促进了县域大面积课堂教学的改进,尤其是促进了农村学校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除了这个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平台以外,如东县还为学校均衡发展搭建了“教学研共同体”资源共享平台。2009年,几所办学质量相对薄弱,但质量相近而资源又有差异的学校,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借道、合作共赢”的原则,成立了如东县第一个教学研共同体。经过共同的努力,这几所学校在几年间的办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一所学校还成为了南通市课改样板培育学校。实践表明,办学水平相近的学校组建成共同体,有利于相对均衡,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2014年初,如东县教育局提出推进学校共同体建设,打破校际教育教学管理界限,组建了12个教育教学共同体,由县教育局对各共同体学校实行捆绑考核。共同体学校共建共享德育资源、课程资源,共同攻克教育难题,自主统筹教师交流。这样就保障了全县每个学校享有同样的资源和信息,以过程均衡促进结果均衡。
回顾如东县多年来为推进学业质量高位均衡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启示。一是学业质量均衡发展需要自抬标杆,高点定位。二是学业质量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艱巨的工程,需要持久发力、坚持不懈地推进。三是学业质量均衡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强有力的执行力。如果没有“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魄力和执行力,均衡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四是学业质量均衡发展的落实不能只靠一招一式,需要综合发力。影响学业质量的因素是复杂的,各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生态又是千差万别的,所以需要因地制宜,整体谋划。
参考文献
[1][2]黄浩,韩世文,郑骊君.南通:教育高地再出发[N].中国教师报,2016-10-12.
[3]熊丙奇.治理择校热,究竟有多难?[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2e25n.html.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