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由
据中国地震台正式监测,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这一次,从地层深处传出的剧烈摇晃,不再是所有人都毫无防备。
成都市民黄小姐表示,大概在地震发生前四、五十秒,她居住的小区里广播开始播放地震预警并倒数计时,“倒数刚刚结束,马上就感觉到房子在摇晃。”黄小姐说,预警的时间非常准确。
而居住在成都高新区的刘先生则表示,地震发生前他正在看电视,突然手机不停地发来信息,一看都是地震预警信息,连震级都显示出来了。与此同时,电视上也出现了关于地震的预警提示信息。
所有关于这次地震预警的信息,都是由一家名为“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大陆地震预警中心”的机构所发出的。
2018年5月人民网四川频道报道,成都高新区联合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举行社区全面启用地震预警启动仪式,成都高新区60个社区启用地震预警“大喇叭”,將通过社区广播、手机、电视等多途径,在地震波到达前提前预警,有效保障社区居民人身财产安全。
而这一次宜宾地震,是“大喇叭”的第一次“实战应用”。
本次地震中,大陆地震预警网给宜宾市提前10秒预警,给乐山提前43秒预警,给成都提前61秒预警。
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有所区别。简单地说,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坏前,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地震预警警报。地震预报,是要预报还没发生但即将发生的地震,这至今仍然是个世界难题。
地震预警能够做到的,是提前几秒到几十秒通知居民即将地震。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说过,预警时间确实很短,我们也不要指望地震预警就能够避免人员的死亡,这是做不到的,它只能减少人员的死伤。
但它的功效仍然显著。有研究表明,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 如果预警时间为20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63%。
地震预警设施,在理论上并不复杂,它相当于一个“通讯设施”:
首先,把大量的地震预警传感器,安装到可能发生地震的区域。传感器监测到从地下传递到地表的震动,把这些监测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以电波的形式传到预警中心,或者以网络的形式传到预警中心,预警中心自动地分析这些数据。
在地震来临时,预警中心会将这些数据,自动通过网络传至手机、电视和其他的专用终端,向民众或者重大工程发出警报。
王暾曾经对媒体展示过地震报警器,它是一个银色的铁盒子,盒子上面有几个黑色按键,盒子旁侧还有高、中、低3个拨盘键。报警器通过地震监测装置得到地震信号以后,传送给盒子内的微型计算机进行分析并消除各种干扰,然后触发语音报警。
在地震预警领域,中国“后来居上”。2013年3月,四川高新减灾研究所宣布,已经建成了覆盖40万平方公里的地震预警网络,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地震预警网络。
据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主任伍良燕介绍,现在,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达到了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的90%。
中国的地震预警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一切,源自2008年。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出生于四川达州、当时在奥地利科学院攻读理论物理博士后的王暾,决定回国研发地震预警系统。
“在汶川大地震时,如果地震预警技术得到应用,能减少很多人员伤亡。想要通过自身所学,尽可能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并且为国内地震预警服务做出一份贡献”。
由于是个外行,“半路出家”的王暾暂停了在欧洲的博士后研究,对与地震有关的知识四处求教。1个月后,王暾带着从亲朋好友那里筹集的300万元资金,在成都高新区注册成立了研究所,致力于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
如今,10年过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地震预警网,地震预警技术已服务全国31个省市区,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通过广播、电视、手机、专用接收终端等途径公开预警40次破坏性地震,无一误报,其地震预警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系统平均响应时间、盲区半径、震级偏差等关键核心技术和电视地震预警展示方式均优于日本。
“成都高新区作为最靠近减灾所的政府机构,给予了地震预警技术悉心的呵护、支持、培育,没有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减灾所地震预警成果是不能形成的。”王暾回忆说,在研发的最初阶段,资金一度成了“拦路虎”。在最窘迫的时候,公司账户上只剩下1.4元。“幸运的是,就在快要山穷水尽时,成都高新区20万元扶持资金及时到账。”
其实,早在2011年4月25日,四川高新减灾研究所就首次发出地震预警信息,所长王暾说:“我们特别高兴,因为填补了国内地震预警领域的空白”。
事实上,前述的地震报警器在最初屡试屡败,因为反应敏感,轻微的抖动都会让它报警,这个问题在后来终于解决。
回国创业后,由于因地制宜的需要,王暾团队在克服难关的过程中做出了多个创新:比如,日本采用的技术是将地震波信息传回预警中心分析,但是成本高,并不适用于四川地震带那样的山区。王暾是将地震波形信息就地处理,很快就挑出有用的信息再传送回中心,“不仅数据量少了,通信延迟时间还缩短了”。
2012年9月,王暾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通过了成果鉴定。很快,2013年2月19日,云南巧家发生了4.9级的破环性地震,这个地震在当时被预警,成为中国首次预警的破环性地震。
王暾希望未来把响应时间控制在4秒以内,“响应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几秒,但解决了地震预警盲区能否消除的问题。对此,我们现在是很有信心的,这是因为中国的地震预警技术、成都高新区的地震预警技术,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领先了。”
截至目前,该所已成功预警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等46次破坏性地震。在大陆地震预警网的支撑下,我国成为继墨西哥、日本后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技术能力的国家。
此外,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还将该技术输出到尼泊尔、秘鲁等地震频发国家、地区,帮助当地人及时避险。
“我们在地震预警领域的每一步,都代表了我们国家在地震预警领域的每一步。”王暾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