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宋海博
自从“二战”以来,美国对于任何可能威胁自身全球霸权的国家从未放松警惕。苏联、日本、欧洲都曾遭其打压,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在“警惕日本科技间谍”的口号下,美国各界对日本曾实施全面封锁。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借着以科技为龙头引领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浪潮,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美国的警惕。尤其是当时日本成为半导体行业的霸主,直接威胁到美国国防安全的供应链。1977年3月,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得出结论,日本电子产业的成功,是在美国倾销产品的结果。为保持美国电子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政府必须介入争端。
美国计算机巨头IBM率先行动。1981年,IBM研发出新型计算机3081K,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操作系统的一部分集成到计算机硬件系统里,在当时是划时代的设计。作为日本计算机主要研发生产商之一的日立首先出手,通过事先安插的内线人员巴里·费萨,窃取IBM关于3081K的27卷绝密设计资料中的10卷,将其交给了日立的高级工程师林贤治。但仅凭这些资料,还不足以使日立设计出匹敌3081K的计算机。此时由于IBM发现失窃,加强了安保措施,林贤治将目光投向了另外一个“老熟人”:“柏林电脑技术咨询公司”的经理马克斯维尔·佩里,希望通过他的关系,窃取更多的资料。
日立公司的行为如今看来是不折不扣的商业间谍,但在那个计算机才刚开始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对操作系统的著作权归属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司法界仍对软件著作权存有争议。日本人根本没想到,美国已准备用它打响科技封锁战的“第一枪”。
佩里转手就把这件事告诉IBM,随后联邦调查局开始接手此事。与IBM方面的代表以及佩里商议后,联邦调查局决定设下圈套,请君入瓮。于是佩里给林贤治介绍了一位名叫哈里逊的咨询公司老总,由哈里逊实际操作窃密事宜。而哈里逊的咨询公司实际是联邦调查局的反商业间谍机构。巧合的是,得知此事的另一家日本公司三菱的代表木村富藏竟也找上门来,要求哈里逊拒绝日立,将情报独家提供给三菱。哈里逊索性把三菱的要求也一口答应下来。
1982年6月22日,当林贤治带着软件工程师大西勋到哈里逊的公司拿资料时,被早已等候在这里的联邦调查局人员当场抓获。此前已经拿到了资料的木村也在机场被同时抓获。该事件曝光后,在日美同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事后,不仅直接操作此事的林贤治等人被捕,涉事的日立和三菱在签字支付高额技术使用费之后,才与IBM达成了和解。连原本对此一无所知的富士通公司也受到牵连,被迫在一份承认IBM操作系统著作权的协议上签了字。
此事的余波并未就此平息。美国趁机大肆宣扬日本的科技和经济间谍威胁,不仅学者、企业和政府官员等各界人士不断指责日本的科技间谍行为,在科技交流中也开始对日方屡屡设置壁垒。美国公司首先发动针对日本的“技术盗窃申诉”,如康宁玻璃指控日本住友在美国北卡罗来纳的光纤生产“偷盗公司专利”,结果法院裁定康宁胜诉,住友被迫停止了光纤生产;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指责日本美能达公司偷盗其“傻瓜相机”自动对焦技术,这项官司旷日持久,最终不了了之。
随后发生的事情,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更是熟悉。许多美国媒体刊登诸如“日本经济间谍真相”一类的热门文章,指责日本留学生、访问学者都“负有特殊使命”。日本财团对美国高校的投资也纷纷被拿出来说事,诸多美国智库宣称,1983年日本财团只向美国大学投资370万美元,两年后增加至900万美元,“这当然不会没有目的”。而当时许多日本公司将研发机构设在美国,占比在40%以上,《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指责这是“曲线盗窃美国智慧成果”。
自1984年起,美国政府资助了一系列研究,并据此发布了许多警告,称“日本已在半导体、激光、微电子、高分子材料、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等关键产业赶上或超过美国”,并将此归结于“日本正在购买、模仿和偷窃美国技术”。美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法规,限制日本企业并购美国高科技企业,以及购买美国关键技术。于是,美国学界和商界对日本的警惕“更上一层楼”。
1986年7月,当时最热门的尖端科技——超导科技高峰会议在华盛顿举行,日本科学家纷纷报名参加,结果都被拒之门外,原因是美国政府下达了“禁止日本学者与会令”。9月,美国柯达公司向罗切斯特大学商学院施压,要求其禁止日本富士公司派来的员工进入罗切斯特大学进修,理由是“这将方便日本公司偷窃柯达技术”。罗切斯特大学与柯达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拒绝了富士公司的进修申请。同年11月,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商务部的压力下,宣布停止购买日本NEC公司生产的超级计算机。
面对美方采取的一系列手段,日本被迫退让。1984年,日本通商产业省计划立法,要求在日本投资的外国公司向日本强制转让技术。其时美国在日本投资占日本全部外资的一大部分,此事引发美国朝野的强烈反应,要求日方“改正”这一行为,否则“后果自负”,这项法律最终不了了之。1986年9月,日本通产省与美国商务部签署《日美半导体协定》,其中明确限制日本半导体的对美出口,并扩大美国半导体在日本市场的份额。此后日本半導体产业一蹶不振,再也没有重回当年的风光。
日本《产经新闻》回顾这段历史时感叹,“当年的贸易摩擦是日本向美国让步的历史,日美半导体协定是日本半导体产业衰退的一大原因。”对于美国通过科技封锁打压日本产业的惨痛教训,日本也进行了反思,并在2003年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流出防止指针》,在“强化对策”一节中特别说明要“借鉴在此方面经验丰富的美国的办法”来制定具体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