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连福
【摘要】新时代我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为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增长点、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新的活力、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新的实践路径。新时代我国文旅融合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理念需要进一步创新,职能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市场需要进一步开放,公共服务需要进一步完善。面对新的时代诉求和新的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不断创新理念,实现目标融合;明确职能定位,实现职能融合;扩大市场开放,实现市场融合;完善公共服务,推动服务融合。
【关键词】文旅融合 时代诉求 协同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1.0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1]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综合体现,不仅可以铸就民族之魂,也可以助推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助推旅游产业的高品质发展。文旅融合是适应新时代新诉求的新探索,对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文旅融合进入了新的阶段,“诗和远方走在了一起”。针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这一新的时代课题,文化和旅游部强调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开启了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的探索。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文化旅游产业走向更有诗意的远方,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新时代文旅融合的现实意义
“诗和远方”的融合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从理论视角看,文化只有和现实结合,才能进一步彰显其强大的物质力量;旅游只有和文化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彰显其诗意的一面。从现实角度来看,文化与旅游融合可以为经济转型、旅游发展、文化繁荣、服务人民提供绵绵不绝的动力。
为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迫切需要新的增长点为经济增长添薪续力,而文旅融合可以为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增长点。
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能源等要素投入,其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矛盾日渐突出,[3]基于此,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有利于提高旅游产业的覆盖面,提升旅游产业的品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文旅融合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为可以从单纯依靠出口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的模式。一方面,文化资源与旅游產业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从而刺激消费。另一方面,会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扩大有效投资,激发投资活力。通过加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进程,培育和发展新型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将有利于加快在文化与旅游及相关行业各领域推进“互联网+”,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成长。
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提升。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能够推动发展模式由依靠第二产业向更多依靠服务业转变,由依靠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是创新,是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进行优势互补,带动系列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可以创造低碳的旅游交通工具、旅游产品和旅游模式等,通过共同发展,提升产业结构。
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有利于增长动力的转换。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重构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推动了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自动化向生态化、智能化转变,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引发了多个领域、行业的业务形态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在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生态融合模式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宽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空间,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为旅游产业提供新的增长极。“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居民消费提档升级,出游意愿持续高涨。”[4]但是与国际旅游相比,国内旅游产业消费能力不佳。据世界银行数据库(2018)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占总出口百分比从上一年的8.72%跌至4.195%,跌幅近50%,截至2017年底,这一指标持续下跌至1.346%。与之相比,我国居民在国际旅游中的消费支出却呈现持续大幅上涨,从2002年的167.59亿元增至2017年的2577.33亿元,增长了14倍。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多,但消费状况不佳,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新的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弗佩鲁曾提出“增长极理论”(Growing Polar),指出经济会在一两个地方率先高速发展,然后通过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5]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旅游产业。
一是为我国旅游产业提供新的地域增长极。当前,我国部分国际性大都市,由于知名度高、文化旅游景观建设较为完善,具有发展成熟的旅游产业增长极,但是二三线城市的旅游产业增长极则尚未发展完善。这种地域增长极单一性问题导致旅游产业虽然集中度高,但地域分布严重不均衡。这种发展模式在增长极发展初期,集聚效应明显,可以吸引大量生产要素,产生规模巨大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地域增长极的不断成长、壮大,乘数效应、扩散效应作用逐步衰减,此时需要新的地域增长极来带动一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文旅融合能够为城市发展带来新活力,成为推动二三线城市成为旅游产业新的地域增长极的重要力量。
二是为我国旅游产业提供新的内容增长极。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旅游的目的是在经济消费中开拓视野,满足求知欲望与审美需求等。因此,旅游产业是一个将文化与经济融合创新、不断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过程。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开放性产业,没有终点,需要不断创造出新的内容,来吸引并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随着我国人民消费需求变化加快,旅游产业需要不断创造出新的适应时代和人民需要的文化内容,创新旅游产业的内容增长极。
三是为我国旅游产业提供新的产品增长极。从现有研究看,“我国旅游产业收入主要依靠基础性收入如门票收入、餐饮收入、交通收入等,非基础性收入如旅游娱乐收入、商品收入、游览收入等占产业收入极低,且增长速度较慢”。[6][7]可以说,当前我国旅游业收入主要来源于低端旅游产品,产业结构呈现低度化现象,亟待改善产品结构,培育文化产品,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新的活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9]也是交流文化、增进感情、认识美好事物和未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同时,旅游作为文化进一步传播的有效载体,是实现文化高品质传播的必然要求,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弘扬革命文化、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活力。以旅游来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传统文化扩大传播范围的重要渠道。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核心与灵魂,以传统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及纪念品设计、文艺演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等逐渐形成产业化趋势,使得传统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更加丰富,国内外市场更加开阔,有助于带动文化市场的繁荣,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革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有助于弘扬中国革命文化,为革命文化发展提供新的活力。当前,我国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正在不断发展,井冈山、西柏坡等旅游地的游客逐渐增多。通过大型实景演出及革命后代、专业化导游和志愿者讲述革命故事等方式,红色文化遗产更加生动活泼地展现在群众面前,潜移默化地帮助游客更好地认识和传承红色基因和优良革命传统,实现更大文化及经济效益,提升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有助于发展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活力。旅游作为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及方式,对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具有独特意义。在文化旅游的过程中,通过观看、参与各类文化创意活动,游览文化胜地,可以加深游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学习,引导游客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新的实践路径。我国人民群众的需求经历了从追求物质充裕到文化富足的过程,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精细化的發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物质充裕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原有的文化与旅游各自为阵的发展模式、文化与旅游低质量的共生发展形态,已经无法满足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需要。进入新时代,只有始终坚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理念,才能使人民群众在文化旅游中拥有更多的幸福感、更好的生活及更舒适的环境体验。
其一,文旅融合有利于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幸福感。“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10]不断满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根本目标。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与心理状态,也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文旅融合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主要表现在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独特性、个性化要求,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好的精神享受,获得愉悦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过程既可以使游客获得对文化旅游地的阶段性感知和体验过程,也可以满足人们对审美情趣的需求,增强游客的幸福感。
其二,文旅融合有利于人民群众拥有更好的生活。文化与旅游融合不仅可以促使游客及当地群众体验自然风景,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并给国家或当地群众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好的生活。具体来说,文化与旅游融合将会带动一批新型产业的兴起,比如,我国部分地区推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包容的文化旅游模式:生态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与乡村文化体验旅游、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旅游等,这些新的文化旅游模式将会推动特色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出现,带动当地群众就业,使人民生活富足。
其三,文旅融合有利于人民群众拥有更舒适的环境体验。文旅融合可以做到让文化和旅游产品、公共基础设施等服务人民,让人民群众拥有更舒适的旅游和文化环境。全域旅游是我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式之一,是帮助人民群众获得更舒适的环境体验的重要保障。借助互联网技术,全域旅游可以进一步实现其范围内的景点、住宿、餐饮与交通等一体化发展模式,使游客获得独特的环境体验。通过大力推行精品工程和示范性工程,以点带面,促使全域旅游宣传、推广方式的创新性发展,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旅游环境的向往。
新时代文旅融合面临的问题
诗和远方的融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是文化的离家出走、曲高和寡,也不是给旅游贴上一个标签、一个符号,而是文化向人民的回归、向教育的回归、向开放的回归、向服务的回归。在这个回归过程中,我们需要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
融合理念需要进一步创新。“中国既是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充满发展活力的东方大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和人文景观异彩纷呈”,[11]但是当前,我国创新理念及将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的意识依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深度融合的理念不强。主要表现为缺乏整合运营、融合发展的理念,相当一部分人依然把文化和旅游割裂在不同的部门和产业中,这种发展模式势必导致文旅融合发展的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行业人才流通困难。缺乏理念创新还会导致基层部门分割、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的整合投入、整合管理。
其次,协同发展的理念不够。我国各地频繁曝出的历史文化资源被加工、被改造事件是追求发展而忽略保护、缺乏协同发展理念的典型表现,而在保护中开发与在开发中保护,是文化资源能够得以永续利用的基本前提。在旅游产业与文化资源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文化资源的最大承载能力,合理适度地利用我国文化资源。我国旅游产业在依托文化资源发展的同时,还应当反哺文化产业,在繁荣发展中实现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达到文旅融合的良性循环发展。
最后,服务人民的理念不足。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根本出发点应当是为全体人民谋福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需求。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落脚点应当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使人民群众享受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但当前我国旅游产业服务人民的价值理念仍然比较薄弱,众多文化资源地与旅游地竞相争夺的仍旧是经济利益,部分项目发展破坏了当地居住环境,旅游企业对当地居民出现“挤出效应”等不良现象。
职能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资源在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职能定位不明晰的情况。
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缺乏传承性。一些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地区,产品商业化气息浓厚,出现了随意篡改、任意滥用历史文化来满足产品的商业炒作和获利需要的现象,这种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而破坏历史文化原本价值的行为,也破坏了文化的传承性。长此以往,旅游产业不但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在发展中丧失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实质。
革命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缺乏教育性。部分依托革命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地区,缺乏统筹规划和专业设计,盲目进行重复建设和低层次抄袭现象,使革命文化教育性丧失。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缺乏创意构思和展示手法,单纯依靠橱窗展示、背词讲解的方式加以说明,导致对革命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对革命精神的锤炼深度不足,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不尊重历史、调侃英雄人物的现象。此外,革命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多依托有形的革命遗址开展,缺乏对无形的革命文化资源教育作用的深入开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缺乏引导性。还有一些依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地区,虽然数量不少,但规划和建设重复且缺乏创意,同质性严重,极大地浪费了旅游资源和建设资金。由于容量小、规模小、布局分散、设施配套不完善,也不利于发挥引导作用和实现产业化发展。
市场发展需要进一步开放。一是我国文旅融合发展依然是政府主导,市场作用发挥不到位。主要表现为我国文化资源由政府主管,重要旅游资源由政府或政府组建的旅游集团经营,文化宣传和旅游名片打造由政府负责。这种由政府主导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式较为普遍,对我国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模式仅适用于文旅融合发展的初期,若长久以往,必将导致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性和竞争力下降,不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旅游产业优质发展。
二是文化与旅游资源分散,市场发展的动力不足。旅游产业各自为政,文化资源拥有者各自为政,“吃、住、行、游、购、娱”各行各业各自为政,导致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链碎片化,整体市场碎片化。
三是国内外市场宣传不足、影响力不够。国内方面,我国许多革命文化旅游地、传统文化民俗旅游地处在山区丘陵地带,地域偏远,文化信息相对“孤岛化”,加上实体媒介、印刷媒介的宣传效应也相对有限,因此,宣传尚不到位,难以吸引到众多游客。国际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旅游地宣传不到位,传播媒介与传播媒体规划布局较差,传播手段有限,拓展国际市场举步维艰。
相关服务需要进一步完善。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融合需要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现有服务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二者融合的要求,亟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公益性服务不完善。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公共服务支持体系仍处于摸索建设中,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融合发展的科技化水平和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智力支撑平台建设匮乏。尽管许多旅游地区现有基础设施能基本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但随着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产业,许多尚未开发的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扩大完善,现有公益性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整合、规范。
第二,差异性服务不到位。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带来的不仅仅是常规意义上的旅游公众,还有更广范围的社会公众。社会公众有两个特点:一是年龄职业、思想观念、喜好需求、知识结构各不相同,层次丰富;二是其自身通过学习不断成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群体。文化旅游所服务的社会公众是“新公众”,选择性更广、主动性更强、互动性更高,但目前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尚未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变化和他们需求的差异性问题,也未充分考虑如何满足其差异性服务。
第三,附加性服务不充分。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是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随着我国人民物质资料的不断丰富,人民群众不仅追求旅游的舒适性,还关注旅游的文化内涵,关注通过旅游活动中的附加性服务体验文化价值。因此,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需要从精神性活动走向实体性活动。产品与产业品牌作为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融合的附加产物,是让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走向实体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旅游产业,缺乏有品位、有活力、有级别的产品和品牌。文化和品牌较为响亮的仅是一些著名城市的著名景区,许多旅游地依然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与当地文化氛围相结合的优秀产品和品牌,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融合的附加性服务亟待充分发展。
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未来着力点
每个人都需要诗和远方,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实际上,中国文旅融合的推进,也需要指向远方、指向未来,实现更好的发展。当前,文化与旅游产业是我国国家发展规划的重头戏,明确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彰显文化与旅游产业魅力的基础与前提。
不断创新理念,实现目标融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2]增强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创新发展理念,激发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首先,坚持有机融合的理念。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进一步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化和旅游只有相互支撑,才有利于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新的发展增长点,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方针,才能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与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与旅游工作在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协同并进,为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引擎与新动力。
其次,坚持协同发展的理念。“协同发展”在本质上是要实现两个以上组成部分之间的“和谐”,旨在处理好整体与整体、整体与部分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而不同”具体要求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要协调处理多方面的关系,既要强调文化资源保护,也要发展旅游产业;既要坚持文化资源特色,又要争取二者的融合与协作,实现协同发展。
最后,坚持服务人民的理念。旅游景区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空间,它不仅是旅游经济与旅游产业的区域空间,也是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文旅融合发展必须顾及当地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任何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化习俗资源并不是简单地为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存在,如村落古寨、历史街区、宗庙祠堂、桥梁街道等设施本身就具有服务社区居民生活的功能。因此,在附加文旅产业发展功能的同时,必须强调宜居与宜游共存空间的融合,强调为游客服务的同时,还要强调为当地居民服务,而不是刻意地追求旅游项目的雕琢过程。
明确职能定位,实现职能融合。“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13]在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中也是如此。坚持完善职能定位,是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根本保障。功能融合是文旅融合的核心。明确职能定位,关键是实现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的功能融合。
传统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必须强调文化的传承性。发展旅游产业,需充分发掘传统文化遗存的历史信息和个性特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实现传统文化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应传承文化旅游原发地的场所精神,重视保留传统文化发生地,在旅游产业规划中留出历史建筑群的保护与发展用地。应融入现代生活,依据新的需要和观念进行新的诠释,保留文化历史积淀的精华,进行适应现代需要的架构整合与创新。通过不断增强当地居民对当地文化的热爱,进一步形成文化自尊与自信,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保护。
革命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必须强调文化的教育性。革命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旅游产业发展承载着革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不断丰富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挖掘革命文化的文化价值,进一步提高我国革命文化的品位,这样才有利于彻底杜绝革命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庸俗化与功利化问题。应创新革命文化载体,扩展市场,协同建立革命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促进旅游产业中革命文化教育性的实现。通过实地考察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遗址遗迹,让旅游者获得革命历史记忆,感受革命崇高精神,获得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必须强调文化的引导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含着继承与发展、吸收与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必须不断创新融合方式,以创意推动发展。不能简单地只是采用灌输的手段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灌输给旅游群众,而是必须进一步引导游客与当地的居民共同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在文化熏陶中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形成坚持以先进文化引导旅游产业的理念。
进一步开放市场,实现市场融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14]我国“市场主导型”发展对应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成熟阶段,主要强调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市场主体在“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主要依靠市场的价格、供求、竞争等调节机制,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内部的自行调节与自行均衡。鼓励社会力量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服务产品、专业化的服务、针对旅游对象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提升游客服务体验。
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市场主导是政府主导的继承和完善而非否定,是在尊重企业市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政资金分配及规范市场法律法规等众多手段,进一步引导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可持续发展。通过进行跨区域资源整合,突破行政区域限制。要解决旅游产业碎片化问题,文旅产业的规划布局必须充分考虑让碎片化的产品和产业系统化,向游客呈现“吃在一条街”“住在一条巷”的景象。
建立本土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机融合的大市场体系。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打破行业壁垒和地区封锁,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各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协调,建立跨區域、集多种文化旅游资源于一体的旅游区,打造符合旅游者和旅游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需要建立大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区域融为一体、相互补充及相互促进的大旅游协同发展大格局。加强国内宣传、国际传播,实现本土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有机融合。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联合宣传的方式,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地开拓国内和国际客源市场。通过宣传观念现代化、策略多元化、载体立体化、内容特色化,打造国内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和高水平复合产业市场。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和国家发展战略,打造符合本土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国内旅游路线,拓展国际市场,实现两个市场的有机融合。
完善公共服务,推动服务融合。“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15]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保障。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也必须加强公共服务建设。
首先,要充分完善公益性服务。公益性服务是基础。要探索建设并改造一批亟需完善的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加大统筹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力度。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修建、改造中,需要增加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进一步利用公共文化机构平台,继续加大文明旅游宣传力度、统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需要推动公共服务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特别是在游客聚集区积极引入影院、剧场、书店等文化设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协同发展。
其次,要不断丰富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服务是特色。除了建设可人人共享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外,针对特定群体制定定向服务,将服务内容细化,针对性提供专业化服务,这是深化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多样化需求、提供高品质文化服务和旅游服务的有效途径。服务对象的精准化主要是通过对服务对象进行分类来实现的。将居民和游客统筹起来,并进行服务对象分类,明确不同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继而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不同服务,以完善精准的差异化服务。
再次,要大力发展附加性服务。附加性服务是载体。旅游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品和品牌的竞争。在旅游产业的六大环节(行、食、住、游、娱、购)上,提高服务和产品质量,增强品牌竞争力,打造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服务品牌,唯此才能在产业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因此,当地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应制定当地的优质服务标准,监督引导旅游产业各链条严格执行这一标准。旅游企业要树立“优质服务”理念,培养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提升自身素质,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提供合标准甚至超标准服务,获取良好口碑。
最后,要加强技术融合,推动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文旅产业融合中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做好三方面服务。做好面向游客的服务,即需要通过信息化旅游建设,对旅游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所涵盖的六大元素(行、食、住、游、娱、购)进行有序整合,为游客提供方便舒适的服务,使文旅融合可以产生最大化经济效应,同时需要做好旅游地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好面向景区的服务,利用信息化平台与技术应用,提高旅游地环境的检测和保护能力,提高对旅游群众及景区工作人员的安全检测和保护能力,提高对景区综合管理监控的能力,提高旅游业务营销和服务的能力;做好面向旅行社及商户的服务,通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传播平台,实现创意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拓展我国企业的营销宣传渠道,为我国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注释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
[2][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3]白俊红、吕晓红:《FDI质量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金融研究》,2017年第5期,第47~62页。
[4]《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旅游业正处于新一轮发展黄金机遇期》,中国经济网,2018年12月26日,http://travel.ce.cn/gdtj/201812/26/t20181226_6664727.shtml。
[5]徐露:《基于增長极理论的乡村旅游资源深度利用研究》,《农业经济》,2017年第8期,第88~90页。
[6]刘焰:《广东省旅游产业结构与绩效分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58~62页。
[7]史俊刚、谭益民、姚晓英:《绵阳市森林旅游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11~13页。
[9]《习近平向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致贺词》,新华网,2017年9月13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9/13/c_1121655327.htm。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16页。
[11]王克修:《为旅游注入文化灵魂》,《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1日,第5版。
[12]黄群慧:《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理念》,《光明日报》,2017年9月5日,第14版。
[13][14][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9、58、158页。
责 编/肖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