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清玥
我的奶奶,已经年满九十岁了。
去年春节,为了给奶奶过九十大寿,我与父母一同回了老家。
不知是我家独有的传统还是老家的习俗,这种大寿,一定要办得极隆重。我大伯家门前有一块空地,到了大寿那天,充气的拱门、敞亮的舞台、几十张圆桌、一大排煤气灶摆放得满满当当。
一个老人正坐在房子外面的轮椅上,很瘦,肤色苍白,身上盖了很多层毯子。那就是我的奶奶。她年纪太大,几乎听不见声音了。她不怎么说话,脸上没有表情,混浊的眼神有些空洞,又好像诉说着许多往事。我走到她身边,可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给她剥个橘子,尽些孝心吧。
到了晚上,寿宴正式开始。早上空荡荡的餐桌旁坐满了人,邻里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要来凑个热闹。
一位主持人走上舞台,说着花样繁多的祝福词。他拿着话筒手舞足蹈,让我有些烦。主持人一边热情地调动着气氛,一边按规定的流程进行庆祝活动。第一个“活动”,便是作为奶奶的子孙们,要依次走上舞台向奶奶磕头。主持人大声念着每位子孙的名字,他们就一个个走上舞台,面对奶奶磕头,可奶奶一直面无表情,一言不发。我站在台下,听着主持人喋喋不休,再看看台下乡邻们冷漠的眼神,感觉好像是花钱让人看笑话。我不愿走上舞台,不愿面对几十双麻木的眼睛以及许多等待着捕捉我磕头一瞬间的手机和相机。这样表达孝心的举动为什么不能在家里进行,非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让这么多人围观?
我跑到角落里,盯著刺眼的手机屏幕,不愿动弹。
几小时后,宴会终于结束了。乡邻们都走了,地上一片狼藉。
我不经常写日记,但这成为我日记本上字数最多的一页。我记下了那“热闹”的场景,写下了人们不同的表情,还有奶奶一成不变的神态……
随着时光流逝,我对这件事有了更多的想法。这次宴会不只是过生日,更是一种“象征”。奶奶无法紧跟时代潮流,无法感受许多快乐,我们也只能用这种方法让她感受喜庆的气氛、生活的乐趣。奶奶一直面无表情,或许只是笑不动了。她的内心也许是快乐的,也许是欣慰的,只是表现不出来罢了。而我那时的不耐烦、拒绝上台,是否带给过她失望……
可我再也回不到那一天,奶奶九十大寿的那一天,终将成为我回忆中无法抹去的遗憾。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考场高分作文,得高分的原因在于作者回忆了给奶奶做寿时特殊的习俗,和在这种不熟悉的习俗中的各种不知所措,作者通过这种不习惯,对乡邻、对祝寿的人、对被祝寿的人都进行了细致观察,最后得出结论:不喜欢,是陋习。难得的是这件事被记在日记中很久以后,作者又对此事有了新的思考,童年时代的观察带着自己的无所适从,重新再看,这真的是陋习吗?当一篇作文有了深刻的立意,其他细节,比如对日记本的描写,也可以忽略了吧。(管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