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感情,在读中受到熏陶。朗读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主要方式方法,很好地突出了现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老师应该重视朗读,让朗读充分地激活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并让孩子们充分享受朗读带来的种种乐趣。那么,如何让朗读激活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并让他们享受朗读带来的种种乐趣呢?我认为应在“语用”背景下,通过对具体语境中话语的揣摩、感悟、探讨、运用,学习获得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具体语境中说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口头交际和笔头写作),达成交际目的的素养和技能。
一、当下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困境
1.朗读训练的时间不够充分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晨读(或午读)及课堂教学中。晨读(或午读)没有老师指导,学生的朗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效果自然不是很明显;即使在课堂,朗读的训练基本上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成了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个花架子。有调查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讲问教学”占30-35分钟,朗读仅占5-10分钟,很明显朗读训练的时间是不够充分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校方以及教师不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未能够认真学习和领悟《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培养目标和方法的阐释。
2.朗读涉及面过于狭窄
(1)学生训练面的狭窄。一方面在晨读(或午读)中,一些学生“滥竽充数”,没有真正得到朗读训练;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方式进行朗读训练,为了赶时间和课堂效果,在个别朗读环节中教师一般选择那些读得好的学生来读,大部分学生只能够充当听众,得不到当众练习、提高朗读能力的机会,训练面在无形中变窄。
(2)朗读内容过于狭窄。目前对于小学而言,语文学习中学生朗读的内容基本都是语文课本上的内容,部分学校有进行增补,也仅是适当增加了一些国学的内容而已,可见朗读内容比较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也就无法提升其朗读能力了。
3.教师忽视技能指导
调查发现,很多老师自己不会也不知道该如何指导朗读训练,在朗读前没有要求,朗读中没有指导,朗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和反馈,只是随意地让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由于在朗读指导中偏重于整齐、响亮、次数,不注重结合朗读内容的文体特点,不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指导,学生只学会了不带任何情感地念。
4.随意训练,忽略学生实际情况
现在大部分学生朗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是:添加字词、遗漏字词、用其他生字词代替、音色单调、声音过高或过低、唱读或不知读到何处、用手指着读、更有大批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等等。教师未能展开朗读能力训练,即便是开展了相关训练也是随意地训练,不注重层次,更没有指导。
5.盲目训练,忽略教材实际
朗读课文,应该要让听者明白课文的意思,也就是说要读得正确,把作者写文章的意思表述出来,这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教师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更有甚者还称赞学生为个性朗读。朗读应注意文体的特点,以教材为基础指导学生正确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比如:朗读寓言故事要运用夸张对比,表现形象个性;朗读童话要运用夸张拟人,表现形象个性;朗读诗词要读出韵律节奏,诗词音乐美;朗读散文要变换节奏形式,显现语言音律美;朗读小说要读好环境描写,表现环境气氛;朗读剧本要读出人物行动,揭示戏剧冲突;朗读文言文要注意掌握停顿,适当变换节奏;朗读记叙文要变化停顿节奏,揭示叙述线索;朗读议论文要运用语气停顿和重音,清晰揭示论证和展现论据;朗读说明文要运用平缓语调,再现语言风格。由于学生年龄小,不能充分认识到文体特点和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在朗读中就不免会出现不论什么文章,总是用夸张、造作的腔调,殊不知这样恰恰不能准确地表达文章原有的感情和思想。
6.语文教师对朗读训练教学的片面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能够在这么多年来被老师和家长不断重复给学生听,经久不衰,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由此可见,朗读是学生们理解文章内涵的有效手段,朗读能力强的人,往往可以快速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但是,这么多年来,语文教师由于被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束缚,被畸形的考核制度所约束,让他们对朗读的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只是仅仅将朗读作为防止学生跑神或者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单一教学手段,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提高自身朗读能力。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和深化学生的情感教育两方面出发,通过朗读去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把握一篇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感情主旨。教师只有正确地意识到朗读能力的重要性,才能从正确的道路上引导学生,培养学生。
7.学生朗读积极性不高,随意朗读现象严重
朗读的方式,不应该是学生泛泛的读,没有准备的读。通过朗读的方式,学生可以快速了解到作者想要透过文章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朗读者通过充分朗读可以让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交汇从而引发共鸣。不合理的朗读方式,是无法发挥出朗读的主观功能的。在朗读之前不能给出具体的朗读任务,在朗读过程中不能给予学生以建议,在朗读结束后不能给学生以评价和总结,方便学生下次进步,学生只是因为教师要求朗读所以朗读,不能正确认识朗读,更不要提用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了。这样的朗读模式有百害而无一利,它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专注度。所以笔者认为当下的朗读教学模式,缺乏积极而有效的优化方式,导致学生不能带着兴趣去朗读,严重阻碍了朗读能力的培养。
8.不健全的教学考核体系和学生都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和教育模式的不断进步,素质教育思想渐渐的替代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学生能够完成考试,而是去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就目前来说,由于应试教育模式从古到今已经留存了几千年,所以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还任重道远。当下我国小学教育模式還是要去通过卷面考试的方式来评测教学质量,而在这种模式下,朗读训练的发展困难重重,一方面教师、学校不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朗读不会出现也无法出现在卷面考试中,这也限制了学生培养朗读能力的注意力。因此,现阶段的畸形的考核体系不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使得教师和学生只重基础理论技能,无法在朗读能力培养上投入一定的精力。
二、如何突破当下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困境
1.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通过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纠正学生在语调、语气、语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和改善学生的朗读技巧。例如:朗读时通过变换语速来表达文章的情感内容,在激扬振奋的情感中通过加快朗读时的节奏,提高朗读时的语调;在悲伤苦闷的情感中通过舒缓朗读时的节奏,压抑朗读时的语调,在必要时加以停顿等等。文章总是会刻画一些人物的内心情感,教师可以先通过讲解让学生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角色的思想感情,再利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锻炼朗读能力,只有充满情感地伴随着角色内心感情的朗读,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们能够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作者的思想。不同的语言表达出的含义不尽相同,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增加朗读时间,既能提高学生的表达交际水平,又可以培养其思维拓展性。朗读能力的培养注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反思总结,正视学生之间朗读能力的差异,通过不同层次的差异化训练,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朗读水平基础上,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
2.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
品词、析句是对语言的局部把握,要通过朗读把自己对词句的理解表达出来。在这一阶段,要利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范读、领读、趣读、分角色读等。范读可以是教师读也可以是学生读,范读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模仿,而是听出范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中,在一开始利用配乐范读的方式把范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读出来,学生再自己读,就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情”与“文”的结合。需要正视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领读,就是让全班学生听出“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并以此来要求自己。趣读的练习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的,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让其余同学做出评价,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分角色朗读对于对话较多的课文是必不可少的朗读手段,情节生动,对话丰富,是非常有利于分角色朗读的。可以让几个同学分组,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编演课本剧,对于学生来说既是练习又是提高。
3.保证朗读时间,扩大朗读领域
教师在学校教学中要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一方面,学校要给予充足的朗读时间,比如早读、午读等等。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教学计划,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训练:首先,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由地读,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其次,进行课中练习,在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表达性朗读,要求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再之后,要有足够的时间评议,通过评议,寻找优缺点,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确保每次的朗读训练都能取得实效。
朗读训练要确保全员参与,既要做到全员参与,又要防止有些学生“滥竽充数”。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教师可通过朗读录音,背景音乐和画外音等方式适当的创设情境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训练中,变单调的读为有趣的朗读,让学生愿意读、乐于读,争着读。另一方面,要对朗读内容进行拓展,朗读的内容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师可精选一些与课文同题或相近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朗读。
4.发挥竞赛的激励效应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有关朗读能力的竞赛,如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课文朗读比赛等。每次比赛,动员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先让每人在组内进行“练口”,再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以此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进步。
5.健全合理的教学评价体制,激发学生朗读的自然性
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文章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来源自然是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感悟,上文提到的朗读技巧的训练,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真切感悟文章情感内容的前提之下。当前教学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不够科学合理的,该体系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阻碍了朗读教学的效用,更不能激起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是改良和完善教学考核体系,不单单是通过笔试来考核学生的理论基础,这种单一化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评价机制中加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考察,将激发起学生们对于朗读训练的积极性,使得朗读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反馈结果,以此来达到培养朗读能力的效果。
6.树立全新的朗读教学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小学阶段,朗读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指导完成,这是因为学生们正处于一个自制能力较差并且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年龄。由于现阶段在朗读能力培养上并没有单独的教学科目,所以学生们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的途径就是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教师指导来实现的。现如今素质教育模式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和教育模式的不断进步而全面落实,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树立和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不断地扩充和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通过教学实践后的反思总结来鞭挞自己完善教学模式,成为现代社会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优秀语文教师。
朗读就是运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声音洪亮且清晰地读,就是能够将无声的、用眼睛阅读到的书面语言转化成充满着情感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就是运用规范的有声语言,准确地传达出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知识,起到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傳达原作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等三个作用。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贯彻落实,“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已经逐渐成为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信条。基于以上种种,教师应该追求学生去拥有自己的思想,积极地鼓励学生自由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出属于他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