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庆 林东东
在知識型经济占比重越来越大的今天,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依靠高素质人才。人是创造价值的根本力量,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强调教育的质量,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注重个性的发展,着力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在实现我们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上,美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中,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学科的课时最多、语文教材都是几经筛选的精品,蕴含着浓郁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等内容。语文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方略。
一、语文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一)语文教育的本质
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在我们现有的所有科目中,语文科目是最具有基础性的,语文科目是个人学习的首要基础,是学习其他知识科目的必备条件。学生只有在具备识字能力,才能顺利地接受知识,进行抽象思维的记忆和思考,才能展开其他科目的学习。语文教育又是学生形成完整人格的基础学科,唯有在语文广阔的人文及美的熏陶下,才能形成良好的审美思维和道德品行。语文教育不仅具备传授知识的功能,还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的功能。在创新型社会的背景之下,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得语文教育更为迫切。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我们的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还是为了培养一个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谐发展的社会的人。教育是提高民众素质最重要的手段,而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手段。语文具备社会性,每个人自婴儿时代开始就耳濡目染地听到人们的口语交际、自儿童时代就认得汉语这一文字符号。除此之外,使用文字书写的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含着重要的人文性,我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获得对于世界和社会的认知,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还能感受到其中浓重的人文情怀,培养我们成为一个情感完满、人格完整的具体的人。语文教育承担着思想净化、情操陶冶、德行的涵养等任务,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看到自身承担着的伟大责任。语文教育要让学生既能获得“求真”的必备知识技能,也应该养成探索美好品质、构建自由心灵、向善崇美的健全人格。
语文教育的审美性。语文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审美科目,以其独特的字符传达着“美”的气息,是认知、德行、审美的统一体。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展开无穷的想象,跟随文字超越时空的限制,领略优美的自然风光、璀璨辉煌的人类文明以及崇高的人文精神,构建出独特的个人审美世界,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富足。语文教育能够通过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去想象、补充深远而优美的意境,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美的意识。语文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成美的意识,还通过一定的训练培养学生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审美的自我创造中欣赏自身的力量。
(二)美育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1]要求:语文教育及教学中应重视对于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语文课标强调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与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同等重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已经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要,我们正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审美教育正是一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更高层次的生命追求。
美育能促进人的意志结构的完善。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契约,这就产生了个人意志和社会意志的冲突。美育帮助我们提高审美能力和精神境界,自觉辨别和抵制丑陋和恶俗。个体对于现实美和艺术美都有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能力,能在任何环境中自觉地排除生理本能的、非理性的冲动,能够克服恐惧、烦恼等心理状态,从而进入到意志和精神的自由王国。美育活动能为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内容,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欣赏就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就是人们的精神食粮。
(三)语文教育和美育之间的关系
首先,审美活动为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内容,美学与语文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艺术活动还是日常生活,美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与我们共存。在学校的德智美教育中,同样渗透着美。教育与美育结合能够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能为语文教育提供丰富精彩的学习内容,比如祖国河山的学习、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赏析,既能教给学生识字等基础技能,还能在情感上熏染学生的爱国主义优秀品格,并给学生以精神层面的愉悦感。随着演讲美学、科技美学、生活美学等研究领域的兴起,美越来越成为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对象,教师自然在语文教育中追求促进学生的“真、善、美”的全面和谐发展。
其次,结合美育的语文教育是一种更为有趣和有效的教育手段。“满堂灌”式的教学,或是纯粹说理的课堂,远没有寓教于乐的美育更有效。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是单向的输出,是教师单向输出个人意志和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知识的聆听者而存在,缺乏与教师的互动过程,无法在情感和意志上发生波动,对于所教的知识点都是被动的接收,更小年龄段的学生甚至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进而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大大降低。而美育则是一种以实现情感共鸣,完成审美欣赏和自主创造为目的的教育手段。美育则意味着,课堂上的学生和教师是双向互动并且情感自主生产的独立个体。教师通过优美的形式,如声情并茂的演讲,丰富而投入的肢体语言等来进行教学时,学生跟随着教师的情感变化发生波动,并且开始在形象的认知中融汇自己的瞬间情感,生产出具有个体独特性的记忆点。由此,基础知识被激昂的艺术形式加固,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训练。
二、当前语文教育与美育遇到的问题
在语文教育的审美性上面,当前的语文教育仍做的不够。马小娇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审美教育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2]中,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考察了高中学生对于当今语文教学现状的满意度,令人感到不安的是43%的学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是不满意的,非常不满意的占到了13.7%。这一结果非常不理想,并直指一个事实:我国当前的语文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问题,至少在学生的接受程度上面,没有做到使学生乐于受教,没有得到学生在心理接受层面的认同。另外,马小娇的调查还发现,64.8%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然而却有87.9%的教师坦诚当前沉重的语文教学负担、升学压力使得他们放弃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教学压力及应试压力成为影响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两大主要阻碍。总的来说,现今的语文教育心理难逃功利化和浮躁化,美育被轻视和挤压,在语文教育中实施美育仍是任重道远。
(一)语文教育内容上趋于单一的学理化
语文本是最富有人文情怀和无功利审美性质的学科,然而,我们的语文教育却在应试等功利目的的影响下,心态趋于浮躁,将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枯燥的学理化应试学习。出于功利的目的,语文教育不愿意花时间在一些审美性质的课文篇目、内容上面,教师多让学生自学或者直接跳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受强制约束过多、生硬灌输过多的基础语文知识、通过理性分析把语文公式化,以达到取得更高分的目的。许多教师将语文课堂变成了以试卷为核心而展开的分析型课堂,把语文变成以考纲为主的僵化操作,对构建审美教育课堂缺乏积极主动性。具有审美鉴赏的内容被当做浪费时间的糟粕而剔除,学生的语文学习沦为与其他学科无异的学习,失去对语文的求知欲、好奇心以及想象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将原本具有独特美感的文学作品拆分成零零碎碎的字、词、句、段,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使得语文学习学理化。学生无法再将完整的文学作品视为具有独特美感的审美世界,教师也在程序化的课堂中日渐麻木,无法与优美的文学作品融合在一起,如同字典一般而不具有审美的灵动性。于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由创造较少,思维发展较少,感性体验丧失,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丧失。语文教育应该避免学理化的、程序化的课堂,应该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灵动,人文的质朴和审美的愉悦,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语文教育的方法趋于呆板枯燥
为了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在教学成果评估中拔得头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单向注入式教学,在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里,教师一人主导课堂,生硬灌输学理知识,全盘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语文课堂缺少互动,学生没有自主思考和消化的空间。语文教育应该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用美感去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在自主的审美感受、审美鉴赏中走向美的创造。语文教育的视野狭隘了起来,普遍采取了题海战略或是其他更具有功利性质的学习方略。语文课堂变成了背诵、默写、做题的课堂,枯燥的学习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陡然下降,甚至在较之其他科目语文提分难的情况下,选择放弃语文的学习。学生难以在语文教育中获得审美享受和精神愉悦,语文课堂变成了和其他课堂无异的提分课堂。这种过度强调知识技能,严重忽视情感态度的教学必然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阻碍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当下的语文教育被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挟持
随着科技的发展,语文教学中也开始广泛使用一些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如幻灯片、投影仪、视频播放器等。这些多媒体教学工具在丰富和优化教学的同时,也开始喧宾夺主起来。过度的多媒体应用使得语文课堂成为变相的“单向知识输出”大大地削弱了语文课堂的美感。首先,多媒体应用使得语文课堂变成沉闷的机器单向输出的课堂。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采用单一的多媒体教学使得语文课堂成为“影视课堂”“图片欣赏课堂”、使得语文课堂的“人”的主体地位隐匿。毫无疑问,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一些多媒体技能,如播放小视频以丰富课堂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新鲜度进而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然而,过度的多媒体应用使得语文课堂变成现代科技向学生单向输出的课堂,学生在面对冰冷的教学机器时,没有表达自我的话语权,没有和机器互动并产生自主创造的机会。由此,过度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将压抑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不能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除此之外,多媒体应用也存在着削减语文课堂美感的弊端。冰冷的机器是很难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编者经过仔细考虑和筛选过的,具有高度人文情怀和审美价值的,这些属于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多媒体应用是不能够充分展现出来的,只有在人与人的交流对话中,在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中,崇高的人文精神和优美的审美境界才能够被充分感知。应该明确的是多媒体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手段而不是内容。多媒体应用可以用优美的音乐、生动的图像来辅助我们达到更好的情感认识,但是它不应该成为影响师生情感交流互动、局限学生想象力展开的阻碍。
三、语文教育中美育培养与发展的出路
(一)注重个体的个性及差异性
康德的美学注重在形成对于真理的认知过程中,激发和培养人的自然禀赋。在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上,教师应该遵从学生的个性及人的发展规律,遵从自然法则,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我认知。语文教育强调教育应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尊重个性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经验,开发不同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席勒主张的是形式冲动和感性冲动的结合。席勒主张一种“游戏冲动”,在人的游戏过程中,发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游戏的玩乐和主观对象化的创造过程中树立对自我价值的自信。在教学设计中,语文课堂也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游戏性质的教学环节,在寓教于乐中取得双效成果。
(二)点到为止,引导学生自主审美创造
在语文教育中,教师不应该追求审美情感和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全盘输出,应给学生留足自主欣赏、判断、再创造的空间。比如在讲授鲁迅的《祝福》时,教师对于祥林嫂的悲剧可能十分的愤恨,并将此归结于封建社会的压迫。这其中包含了大量教师的阅读经验,而这种阅读经验往往和个人的经历以及审美偏好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们知道,《祝福》也是有多种解读的,今天的我们可能无法责备祥林嫂为何依附于那些置其于死地的思想,以为在那样一种封建文化全方位包围的环境中,依附是她唯一的选择也是活着的信念。假如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阅读经验强制灌输给学生时,学生将无法进行自主的阅读、接受和文本再生产,并且不能得出学生个人的审美经验。教师对于学生的点拨应点到为止,应留足学生进行自主审美鉴赏和思考的空间。
(三)创造优美意境,教学富有情感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造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并以自身体验式的情感充盈其中,让学生感受、理解审美对象的特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值得提醒,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以增强形象感时,应该注意有所节制,不能让多媒体成为我们教学的主体,过度的多媒体应用将使得文字的表达具象化,从而削弱学生的自主联想和想象,不利于审美对象的个性化构建。比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学生对于优美的景色难以想象,教师可以运用幻灯片、影像、音频等方式将抽象的文字具象为学生可以把握的画面。在教师将画面具象化到学生的认知程度时,应该停止放大具象,留足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荷塘月色”。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去调动已有的审美经验,凭借审美直觉去深入品味优美的意境和幽深微妙的情感,并最终在反复咀嚼中内化审美情感,从而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新的审美经验。
(四)建立师生双向情感对话的课堂
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主体精神与事物发生情感的共鸣并内化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根据现代认知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情感相互作用的过程,遵循“同化——顺应——平衡”的心理机制。[3]在同化到平衡这一过程中,学生与审美对象在情感上不断接近,由感知审美信息到调整心理结构以接受更高层次的美感,最后运用“平衡”机制调整对象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审美经验的不协调,以达到物我交融、情感与精神的合一。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同样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一种审美快感。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语文课堂事实上是教师将自己的知识、情感认识和价值观通过外在形式创造并传递给学生的過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将语文课堂当做一个艺术作品,教师也在这一自我创造作品中欣赏和感受自身的力量。这种外在的形式可以是课堂语言、体态、板书。语文课堂应该让师生进行相互审美欣赏、创造并实现美。语文课堂是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的重要经历,也是教师丰富人生体验、展现和发展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语文教育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不仅与科学相关而且与审美相关。
语文教育在实现与美育的完美结合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语文教育不经历改革,是难以在应试等功利目的的冲击下沉下心来,并把美育安排进语文教学中去的。然而,步履艰难,我们语文教育者仍需前行。语文教育中若忽视和缺少美育,将无法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无法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生命丰富的内涵并提升生命质量。长期以往,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将是虽具备理性却缺乏人文关怀的冷漠机器,将是具有超高应用计算能力却不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麻木傀儡。这也意味着语文教育的贬值和倒退,将影响社会的文明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马小娇.高中语文审美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3]叶悬冰.让语文课堂充满美感和生机——论语文教学的审美转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