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杨宪益研究的可视化分析1

2019-08-07 07:13滢,刘磊,夏
惠州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按钮

刘 滢,刘 磊,夏 莉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杨宪益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等,他与妻子(戴乃迭)两人在翻译事业上呕心沥血终其一生,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出国门介绍给西方读者,并把西方典籍名著介绍给中国读者,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翻译界里久负盛名。夫妻二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其翻译的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少有译者能之所及,所以他们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同样,在国外他们也备受尊崇,莫纳贝克称他们是“资深英文翻译家”[1]373。詹纳说过:“如果要列出一份中国文学优秀英文翻译家的名单,那么杨氏夫妇的名字绝对会居于榜首[2]188”,可见他们在译界的影响力非同一般。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世界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提高了在国际上整体的影响力,同时也注意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与宣传。国内文学的外宣离不开译者们的努力,而向优秀的译者学习是提高个人翻译能力的途径之一,因此,杨宪益夫妇的许多经典译作成为译者典范,为译界后人的学习提供了范例和方法[3]2。CiteSpace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教授陈超美于2003年使用Java语言开发,是近年来信息分析领域当中最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被至少超过60个国家上万次使用,目前已经成为科学计量学普遍采用的新工具[4]6。国内诸多学者均采用了这一工具进行研究,例如:张继光和张政借助于CiteSpace,对1980-2014年收录在CNKI上与葛浩文相关的1282篇文章进行可视化的分析,从研究结果中借鉴其翻译经验,从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提供服务[5]96;冯佳和王克非等人借助这一工具,梳理了近二十年国际翻译学研究发展的整体脉络,在一定程度上理清了知识结构并挖掘了当下研究的热点[6]11。鉴于目前并没有学者借助CiteSpace这一新兴的工具对杨宪益研究进行综述分析,该研究对国内近20年(2001-2019年)与杨宪益相关的研究进行系统分析与梳理,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CiteSpace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分析文献期刊和作者之间的共被引关系[7]359,绘制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Knowledge Domain)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8]2。该软件在文献计量分析和绘制学科发展的知识图谱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和功能优势,还能用于对学科的热点领域、演化发展历程以及研究前沿和趋势的分析和预测,当前CiteSpace研究的流程如下:

首先,将从CNKI中检索得到的数据,利用CiteSpace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由CNKI到Web of Science),然后对数据进行除重(Remove Duplicates),以增加数据的可信度,最后将除重后的数据导入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具体步骤为:将CiteSpace功能和参数界面上的时间跨度(Time Slicing)设置为2001年到2018年,设置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阈值(Selection Criteria)和剪枝算法(Pruning)。同时,在功能界面的节点类型(Node Types)区域依次选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和关键词(Keyword)按钮,其他均保持默认配置。

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采用高级检索方式,以“杨宪益”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数据源包括中英文篇名、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文献类型、年代、卷号等信息。题录数据的最终检索时间为2019年2月10日。检索结果中剔除书情书讯、会议通信等非研究性文献,并进行数据除重,共获得有效文献874篇。

二、数据分析结果

(一)文献发布数量与时间分布

一定时间段内的论文数量可以反映出知识量的累积情况,因此,从“量”的维度可以反映出该领域“质”的发展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文献分布折线图

图1 所示的时间是从2001年开始的,其实早在1980年,就有学者对杨宪益作品进行过研究。第一篇文章是吴世昌的宁荣两府“不过是个屠宰场而已”吗?—论《红楼梦》英译本的“出版说明”,主要介绍的就是《红楼梦》英译本中的“出版说明”中的谬误层出不穷,前后文字相互矛盾。在1980-2000年之间对于杨宪益的研究非常少,平均每年文献数量在两篇左右,所以在此不再讨论2000年以前的研究。纵观整幅图,共有三个发展高峰,2001年以后相关的研究开始有所增加,2001-2007年的发文量呈现出缓慢持续的增长,直到2008年达到第一个高峰期,论文的数量达到62篇;在2009年下降以后,2010与2011年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论文的数量在80篇左右;2012年至2015年呈现线性发展,2016年以后出现了发展的第三个高峰,论文有102篇,此后研究数量又开始下降,不过从曲线的走势可看出日后的研究将有望继续上升。

(二)主要研究者及研究单位

通过CiteSpace,可以清楚地看到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并根据其显示的字号大小,反映出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就。具体的体现是:字号越大的研究者或研究单位,表明其发文数量就愈多;节点之间的连线则是显示出作者与其所在单位之间或作者与作者之间合作的联系[9]100,连线的粗细表示合作关系的强度,连线越粗表示合作愈紧密[10]70。如图2所示。

图2 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

表1 主要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按发文次数排序)

(续表1)

从图2和表1中可以看到:发文最多的研究者分别是李晶、辛红娟、张映先、袁晓亮、周维、严晓江、彭爱民。李晶,就职于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对中国文学外译情况比较了解,对于杨宪益的研究大部分是在探索杨宪益翻译红楼梦的底本的问题,例如杨宪益、戴乃迭的《红楼梦》英译本底本研究初探、外部环境对杨译《红楼梦》底本选择的影响等等。辛红娟和张映先也并居第一,前者主要是研究杨宪益翻译特色以及文献综述,而后者则是从“三美”原则、主体间性、目的论等角度来分析杨宪益的译作。袁晓亮和周维并列位居第二,前者主要是研究戴乃迭,后者是基于目的论来分析《红楼梦》中关于茶文化的翻译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翻译。严晓江、彭爱民等人以发文量4篇位居第三,分别研究杨宪益的译作《楚辞》和《红楼梦》中所包含的文化词英译。发文最多的机构单位是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安徽大学外语学院。中南大学以发文量26遥遥领先,以学者张映先、辛红娟等人为主要代表,该单位早在2002年开始就对杨宪益译作有所研究,研究的时间之长,队伍庞大,故在该领域处于重要地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实际上都是属于一个研究机构,只是因为发文机构署名不一致,才会导致有两个排名。总体算来,西安大学以发文量14居于第二的位置,以党争胜为先的一批学者们主要围绕译作《红楼梦》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排名第三,分别以袁晓亮和严晓江学者为代表,此处不再一一列举。从图2的连线可知,相关机构与作者之间的合作联系还是非常明显的,以中南大学为核心的圆点在图中占据着较大的位置。中南大学以张映先和辛红娟为代表的学者与其他机构和学者的联系合作最为明显,例如:中南大学的辛红娟与宁波大学的谢贶颖有合作,后辛红娟又转入宁波大学后与长沙理工大学的唐宏敏进行过合作;中南大学的张映先与游洁、与宁波大学的廖晶、与湖南商学院的陈向荣等均有合作,从图2可以看出学者与学者或者学者与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产生较大的研究成果。

(三)关键词及名词术语的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核心内容的提炼和浓缩,如果某一个关键词在文献中反复出现,说明该关键词就是这个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CiteSpace,可以绘制出关于杨宪益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6]15,图3中每个聚类都有自己的命名标签,这些标签通过LLR对数似然算法从关键词中提取。

图3 关键词共现网络的聚类视图

图3 聚类的Q值为0.843,平均S值为0.792,Q的取值区间为[0,1],Q>0.3时,意味着所得网络社团结构比较显著。S值是评价聚类效果的参数,S值越接近1,反映网络的同质性越高,S值为0.7时,聚类效果具有高信度,S值在0.5以上时,表明聚类结果较为合理,因而,可以认为该聚类合理而且显著,具备较高的参考价值[8]2。节点的编号则与关键词成反比,每个关键词所包含的成员数量愈多,则编号越小,而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它们之间的共现关系。图3中节点的排序分别是:#0史记、#1功能对等、#2外国文学、#3茶文化、#4三维转换、#5中国文学、#6文化翻译、#7目的论、#8先生、#9意译、#10红楼梦、#11文化信息、#12语料库、#13称呼语。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现将这13个关键词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是文学文化的传播研究,主要包括聚类#0、#2、#3、#5、#6、#10、#11、#13。第二类是翻译理论的实践研究,主要包括聚类#1、#4、#7、#9。

1.文学文化,分为#5中国文学和#2外国文学的研究。杨宪益对中国文学做出很多贡献,他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仅是历史学家们的研究兴趣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点,如蒋婷婷、高风平、唐文丽等人对《史记》均有研究。此外,杨宪益还翻译了《儒林外史》《唐宋诗选》《中国古代寓言选》和《文心雕龙》等中国古典叙事文学;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古典文学简史》等中国文学史;汤显祖的《牡丹亭》、关汉卿的《戏剧选》、洪升的《长生殿》等戏曲剧本[11]56。后来杨宪益又担任《中国文学》的主编,在“熊猫丛书”的编辑和出版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刊登大量的中国当代文学名著。同时,杨宪益又汉译了国外的作品,例如:维吉尔的抒情诗《牧歌》、普劳图斯的罗马喜剧《凶宅》、荷马史诗《奥德修纪》、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鸟》《和平》以及《古希腊抒情诗选》、法国的《罗兰之歌》、爱尔兰著名戏剧家萧伯纳的《卖花女》《圣女贞德》等[12]24。对于#3茶文化研究:卢琰对《红楼梦》两译文中的茶具、茶名、茶水等翻译进行探讨,认为杨是以异化策略为主而霍以归化策略为主,对于文化类的翻译需要译者尽量将文化信息翻译出来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13]235,除此之外,在福建茶叶期刊上还有诸多关于茶文化的研究。对于#6文化翻译和#11文化信息的研究:张红艳分析了《红楼梦》两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包括物质文化词、制度习俗词语和精神文化词语的翻译,并总结出了在翻译文化词语时可采用加注法、代换法、释义法和意译法等[14]60。党争胜认为在处理民俗文化词语翻译时,应尽可能采取“异化”策略,少用“归化”策略,针对外文读者比较陌生的民俗文化词语可以适宜采用“直译加注释性增补”的方法从而提高译文的交际效果[15]97。对于#13称呼语的研究:段燕结合了社会学和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观,分析了会话者在交际前和交际中所构建的语用身份的两个维度,研究发现称呼语的身份意识的原文与译文在转换的过程中发生了信息的过载、缺失、变异等现象,因此在翻译称呼语的过程中要注意源语语言、文化、语境等因素[16]99。

2.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要的理论有功能对等、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目的论以及意译的翻译策略。例如:基于功能对等理论,陈维嘉从四个层次上对《阿Q正传》译文进行分析,结果证明杨宪益译文不仅达到功能对等,而且在形式上也满足对等,从而验证了功能对等理论对实践指导的可行性及意义[17]79。赵昌彦分析了《红楼梦》两译文中的习语翻译,例证了不管采取的是哪种翻译策略与方法,只要达到功能对等就是好的翻译[18]364。陈莉以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为指导原则,对《红楼梦》中七种菜肴的两个译文进行对比赏析,从而在“三维转换”的理论下形成菜肴翻译的新视角[19]125。张红艳以三维转换为标准对比《好了歌》的两个译文在适应选择转换方面的得与失,生态翻译学摒弃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可促进翻译研究的长远发展[20]78。黄生太基于目的论阐明了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时代由于不同的身份和外界条件的限制,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因此在评价译文时应该考虑到译者的翻译目的、社会责任、社会背景等因素[21]81。周维基于目的论视角得出文化背景不同的译者出于使读者理解的目的,采取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其翻译效果也是各有千秋[22]86。关于意译,最早的一篇是李露探讨关于汉语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并总结出杨宪益的翻译方法有:等效对译法、完全直译法、部分直译与意译等[23]31。马小红分析了杨宪益在处理《红楼梦》中的典故时采用的有直译加注释、直译、意译的方法等,直译加注的方法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原作及原文风格,而意译会缺失原著特色,丧失了文学艺术美[24]16。

图4是图3的时间线图,该图以纵轴方式反映出关键词随着时间推移发展的情况。图中的每个十字架都代表着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着关键词频次的高低,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着共现关系,连线越粗表示关系越密切。横线表示该关键词随着时间发展的分布,实线表示该研究还在继续,虚线表示该研究目前尚未开始或者已经停滞。以聚类#1功能对等为例,关于功能对等的研究起始于2002年,主要以异化和归化的研究为主,作为翻译标准和翻译技巧解读诗歌翻译、杨宪益译作、蓝诗玲译作等,该聚类的研究到2013年左右有所减少,横线也由实线变为了虚线。

(四)突变术语的分析

突变词(Burst Term)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出现,使用频次明显增加的词语,可以用于检测某一学科领域突然增长的研究兴趣点,辨识和追踪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与一般的高频次关键词相比,突变词的动态变化特性能更有效地揭示学术研究的动态演绎和发展机制[25]25。

图4 关键词共现网络的时间线图

图5 关键词突变图

如图5所示,在2001年开始关于杨宪益的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该研究持续到2005年,此期间的其他研究是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研究强度不大。现仅对突变值超过3的词语进行分析,按照时间的排序,图中突变值较大的词语依次为归化(3.75)、异化(4.19)、先生(3.93)、译者的主体性(3.15)、茶文化(4.74)等。这与第一幅图片论文年发文量的折线图高度吻合,图1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在2008年,而该图的突变值显示2008年关于归化和异化的研究比较多。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2008年是中国举办奥运会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成了世界的瞩目的焦点。为了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尽力提升和宣传自身的形象,因此关于杨宪益文学作品的研究也是在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归化和异化概念的完善。归化和异化概念是1995年韦努蒂提出来的,而在2008年左右关于归化和异化的专著才大量出版,相关理论的发展也开始完善,例如:《第二次大水—归、异翻译策略辩证》一书中讲到有归化与异化概念的由来以及归化与异化辩证的必要性[26]1;《英汉翻译技巧—译者的金刚钻》一书总结了翻译概论、技巧、艺术、翻译指导与实践,把异化与归化法列入翻译方法当中并介绍了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区别、评价及使用[27]3;此外还有刘爽编纂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所以该理论的完备发展使得许多学者们重新解读两位大家“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译文风格与翻译策略。第二个高峰期是在2010-2011年,图5显示关于“先生”一词的突变值较高。这是因为在2009年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去世了,而他的离去引起众多学者的悼念与怀念,例如:郭晓勇回顾了杨老一生成就并介绍其相关事迹,并引用媒体的一句话:杨宪益身后,谁来翻译中国……[28]46;谢天振提出要缅怀先生的丰功伟“译”、赞美先生高超的艺术成就、肯定先生翻译事业的贡献,对杨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中国文化能够真正地走向世界[29]8;此外还有蓝颜的“他翻译了整个中国”、李晶的“南京访杨苡——忆杨宪益先生”等文章。而同样在2009年霍克斯也去世了,作为同时代的两位著名翻译家,他们的离去都是文学界的损失,但是他们留给后人的财富将会永久流传,因此该时期内关于两位翻译家的研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在该时期内,另外一个同等重要的词语就是“译者的主体性”,翻译理论经历了语文学阶段、结构主义阶段、解构主义阶段以及文化翻译阶段,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受到了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30]19。刘迎娇对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译者的个体性主体性因素和社会性主体因素所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31]111;陈晓勇采用文本分析和翻译主体分析相互结合的方法,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来诠释“杨宪益现象”,加深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和思考[32]73。第三个高峰期,在2016年左右,习主席提出了文化自信并建立文化强国,一股文化风席卷华夏大地,而在《红楼梦》中包含着许多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例如:茶文化,服饰文化,称谓文化等等,此处不再赘述。

三、结语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对2001-2019年间关于杨宪益的研究进行分析、梳理、归纳、总结,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关于杨宪益目前研究的发展。1.研究发展趋势:近两年关于杨宪益的研究有所减少,不过目前研究又出现回升的情况。2.主要的研究者与研究单位:研究单位之间与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比较明显,研究成果也较为显著,主要研究单位围绕着中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机构展开,主要的研究者以辛红娟、张映先等学者为核心。3.关键词术语的分析:目前研究的核心在于《史记》《红楼梦》等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的英译研究;研究的理论围绕着功能对等、生态翻译学以及目的论等。4.研究前沿: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茶文化的研究。CiteSpace这一新兴工具在功能和技术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此文只是基于国内学者对杨宪益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可以从国外学者对杨宪益的研究来进行分析,或者是进行国内外杨宪益研究的对比分析等,希望学术界的其他学者也可以借助科学知识图谱这一利器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产出更多的研究成果,推进学术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按钮
当你面前有个按钮
门铃按钮
电动牙刷电源按钮注射模设计
按钮
按钮
死循环
十二星座面对按钮的反应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青于蓝~高考语文核按钮系列出版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