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冬
(上海理工大学 体育教学部,上海 200093)
上海是我国教育和足球发达地区,2012年由教育部门主导成立了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联盟是由上海部分大中小学和及其所在区县教育局和体育局自愿结盟组成的致力于青少年足球人才“一条龙”培养的非盈利性社会组织[1]。联盟选择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较好的15所高校作为布点高校,分别对口上海15个区县的中小学布点体系。联盟对高校的定位是“引领、示范、合作、指导”[2]。本文通过对上海校园联盟布点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旨在了解其现状,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建议,以期促进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更好的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推动上海市校园足球运动的进一步开展。
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布点的15所高校。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等网站,获得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17篇,获得与本文相关的理论研究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向15所高校的足球专项教师发送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87份,有效率96.6%;向15所高校学生随机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6份,有效率90.2%。问卷随机发放,当场回收。
1.2.3 现场访谈法
现场走访15所高校了解相关调查内容,对相关人员咨询相关问题,并随机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访谈。
1.2.4 数理统计法
使用EXCEL2007软件对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
图1 高校足球文化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学生接触的最为广泛的文化,足球运动是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足球文化从广义的角度讲是指大学校园内一切与足球相关的活动[3]。有学者指出,校园文化按其质态,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次[4]。本文依据目前对文化最普遍的“四分法”,对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指向实体: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四个方面设计了十个指标进行调查(见图1)。
2.2.1 高校足球场地设施
调查显示(见图2),有超过6成的调查对象对足球场地设施情况表示满意。统计共有标准足球场地达45片,每所高校均拥有两片及以上的标准足球场地,为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绝大多数高校足球场地均为人工草坪,全天候对学生开放,有效保证了学生有充足的足球活动场地和时间。
图2 足球场地设施师生满意度调查
2.2.2 高校足球师资队伍
教师本身是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5],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校园足球的建设与发展。调查发现(见表1),上海市高校94.3%的足球教师学历以本科和硕士及以上为主,学历水平较高;67.7%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师资年龄结构合理; 96.5%的教师担任着足球专项课的教学工作;93.1%的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团体进行足球活动指导;部分教师有指导足球队的工作经验,超过半数的教师通过比赛、裁判等方式参与到联盟的活动。
2.3.1 足球课堂教学
调查得知,上海市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均设有足球专项课;课程采用小班化形式;采用自编自用校本教材,没有全市统一的足球课程文件。68.9%的教师认为本校的足球课程体系普及较好、提高不足,尚有待完善。究其原因,教师们认为现行的高校体育选项课形式对足球课程体系设置有较大影响。各高校体育选项课普遍采用一学期或一学年换选体育课项目,学生选课的变化性较强。在制定足球课程文件时为适应体育选课模式,更侧重于普及性而无暇顾及提高性内容,足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较难得到保证。调查显示(见图3),高校足球课普遍将足球基本技术类技能作为足球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足球基本战术、足球规则、足球运动损伤也是足球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足球理论类知识在足球课堂教学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仅有4所高校的体育院系学生开设了足球理论课,其他公共体育课多是通过结合实践教学的形式普及足球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技术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大多集中在考核内容上。分析认为,由于高校足球课程的考核内容普遍以基本技术和基本身体素质为主,导致教师根据考试内容安排教学重点,课程内容模块安排不尽合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理论、重考试轻兴趣培养的情况。
表1 高校足球师资情况调查(N=87)
图3高校足球课程内容设置统计
对足球课程教学评价的调查中发现,83.9%的学生认为足球课程的专业性较好;62.3%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的技术性较好。表明高校足球课程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足球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健身性和趣味性上则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分析认为,高校足球课程的重点集中在足球基本技术和身体基本素质两方面,对考核结果过于重视,导致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忽视教学内容健身性和趣味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个性化,导致了学生对此部分评价不高。
2.3.2 课外足球活动
2.3.2.1 足球竞赛
完善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对推动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查显示, 87.3%的足球教师认为本校已经形成校内竞赛体系。15所高校每年均组队参加市级大学生足球比赛;各高校均每年举办2次及以上全校性足球比赛;有80.0%的高校每年有2次及以上的校内院系级别比赛。分析认为,随着校园足球联盟的不断发展,有效的推动校际间足球联赛和高校校内足球竞赛体系蓬勃发展。
2.3.2.2 足球组织
调查得知(见表2),调查对象高校共有常设足球运动队20支,其中具有招收体育特长生资格的高水平足球校队5支,普通学生足球校队15支。校级足球队采用常年训练机制, 86.6%的高校有校级足球社团或类似组织;46.6%的高校足球组织建设到院系级别;校级足球组织均有固定经费支持,定期组织活动;院系级别足球组织织普遍缺乏经费支持,活动开展情况不规律,组织形式较为松散。
表2 高校足球组织情况调查(N=15)
2.3.2.3 足球课外实践活动
图4 学生课外足球实践活动参与途径调查
校园课外足球实践活动是足球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调查得知,74.5%的调查对象经常或偶尔参与校园足球实践活动。调查发现(见图4),课余时间自行进行足球活动;参加校内足球社团、协会、俱乐部等组织;参与学校各级足球竞赛是学生参与的主要途径;现场观看校内足球竞赛、参与校内足球推广活动等是学生参与的重要途径。表明学生参与课外足球实践活动的途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校园足球实践活动开展较好,参与途径较为广泛。
表3 高校校园足球规章制度调查(N=15)
高校足球制度文化是足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间层面[6]。校园足球良好氛围形成需要制度的保障,校园足球氛围更深的内涵是以潜在的足球运动形式感染校园学生群体[7]。调查显示(见表3),各高校在“足球竞赛”、“足球队社团”管理制度上较为完善。“校级专门足球管理机构”、“校级足球中长期发展”和“校园足球推广宣传”等指标中仅有13.3%和20.0%的高校有相关制度。表明各高校尚未充分发挥校级管理机构的权威性,校园足球发展缺乏长期规划性,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制度来营造校园足球氛围。
学生在围绕足球活动形成并得以巩固发展的精神力量会形成固定的体育价值观。积极健康的体育价值观是校园足球文化的发展目标。调查发现,足球活动对学生精神层面有着较显著影响的依次有:竞争精神、团队精神、协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拼搏精神等(见图5)。这表明大学生能充分意识通过足球运动培养自身的竞争意识、提高团队精神、协作精神以期适应社会发展。
图5 足球活动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调查
3.1.1 上海市高校有着良好的校园足球物质文化基础,高校足球场地条件较好,基本能够满足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需要;足球师资队伍学历较高,年龄结构合理;足球课程教学和校园课余足球活动是足球师资的主要工作重点。
3.1.2 在校园足球行为文化上,上海市高校足球课程均采用自编自用校本教材,尚没有全市统一的足球课程文件;高校足球课程体系设置重点在普及性上,提高性有所欠缺;足球课程内容模块安排不尽合理;课堂教学过程功利性较强,重考试轻过程、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依然严重;学生较认可高校足球课程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认为足球教学内容的健身性和趣味性上尚有待提高;足球竞赛体系建立较为完善;校内外足球竞赛活动较为普遍;校内足球组织格局分布层次化普及化,为校园足球的逐级开展构建了良好框架;学生足球课外实践活动参与途径较为广泛。
3.1.3 在校园足球制度文化上,各高校在“足球竞赛”、“足球队社团”管理制度上较为完善,缺乏相应规章制度营造良好校园足球氛围,缺乏保障校园足球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制度体系。
3.1.4 在校园足球精神文化上,高校学生通过参与足球运动培养了协作、竞争、拼搏品质,促进了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2.1 建议继续加大对高校足球场地设施的投入,配置专业的场地设施维护管理人员;提高足球场地的利用率,打开校门,促进校内外足球爱好者的互动,增强校园足球氛围;高校足球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促进足球课程完善与创新,拓宽专业范围,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于校园足球开展的工作中。
3.2.2 校园足球行为文化要通过丰富的足球活动来感染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足球课程为核心、足球课外实践为抓手,竞赛竞技为亮点”的行为文化体系来引导学生参与足球活动。建议: 1) 打造“兴趣培养与技能学习”并重的足球课程教学。高校应优化体育选课机制,建立适合足球课程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选课制度,保证学生足球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各高校应加强足球课程文件的交流探讨,建议在条件成熟时候建立指导性的统一教学文件供各高校选用;足球课程在安排教学模块时要注重足球理论知识的传播;足球课程教学中要体现足球运动的娱乐性和趣味性,突出对学生足球兴趣的培养。2)开展“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校园足球活动。积极丰富校园足球实践途径,方式应更加多样化和新颖化。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各级足球机构,支持帮助其开展各类足球课外实践活动。3)营造足球氛围要“实践与宣传并重”。撅弃以足球技能较好的学生群体为校园足球开展人群的竞技意识,不仅要抓足球实践活动,还要影响吸收更多具有各方面才能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组织、宣传、策划等工作和各种足球活动中。使得更多学生群体能够在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中能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做到兴趣与参与相合、宣传与实践并重。4)建立“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校园竞赛体系。鼓励支持学生开展各种类型和形式的足球竞赛活动,通过各种途径方法扩大校园足球竞赛的影响力,增加校园足球参与者的数量,提高校内足球竞赛的组织水平和竞赛水平,使其正规化和常态化。把校园足球竞赛建设成校园体育的亮点。5)开展“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互动体制。将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与社区体育、职业体育等结合起来,加强高校之间、临近社区、职业俱乐部之间的交流互动,校园足球应“请进来、走出去”,积极邀请各种社会足球力量走进校门,参与校园足球活动和竞赛,应主动走出校门参与到社会足球活动中去,努力将足球打造成学校的体育名片和窗口。
3.2.3 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校园足球管理制度来规范校园足球活动。建议成立校长负责制的校园足球专门机构,以校内个别院系作为校园足球工作的试点单位,试点院系与体育部门联动,整合各方面资源,制订足球活动管理模式和组织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对制度落实、经费使用、活动开展等各方面予以监督;评价制度要淡化竞赛成绩,强调普及程度。通过制度来保障足球活动的多样性、持续性、稳定性和影响力。在取得良好效果后以试点院系为模板推广至全校范围。在此特别要指出的是完善校园足球文化制度,并不是为了突出足球而边缘化其他校园体育项目。校园体育文化的丰富是一定需要众多项目百花齐发的。在全国足球运动良好发展的大形势下,足球项目可以作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试点,为其他体育项目在校园的全面开展提供模板和借鉴。
3.2.4 高校应着力加强校园足球精神文化的建设,应对足球的运动精神、人文精神、道德品质等体育文化内涵进行大力宣传,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还要在足球实践活动中接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熏陶,使得足球精神文化成为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之一。
3.2.5 高校应通过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来培养足球人才,增加服务手段,发挥出高校的技术支撑和资源共享互动等功能,充分发挥出高校在校园足球联盟中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