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演讲中用语言缩短与听众的距离
——以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为例

2019-08-07 06:47董晴
海外文摘·艺术 2019年11期
关键词:耶鲁大学演讲者白岩松

董晴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0000)

1 演讲

1.1 演讲与距离

演讲,一直以来都是西方社会的传统科目。

演讲者,是面对听众发表演说的,在演讲的过程中,演讲者处于主体地位,听众虽然不是主体,但是也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者。

听众,也是演讲活动的参与者。一个好的演讲者,他会关注听众的反应,逐步建立听众与自己的关系,通过字句或是肢体类的语言,来缩短和听众之间的距离。

那么,如何去缩短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呢?

1.2 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介绍

白岩松出生于1968年,他在耶鲁大学的演讲,贯彻了其赴美的主要目的,即“加强相互的了解和信任,相互的尊重与支持”,该演讲在美国和国内均受到一致的好评。他向耶鲁大学的师生们发表了题目为《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的演讲,讲述了五个固定的时间点:1968年、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中白岩松自己的故事和他生活的国家——中国、以及中国外的故事。

美国网民对其评价为:

“Humorous, Profound, Let the Americans understand the real China.”(幽默,影响深刻,让美国人真正了解了中国。)

白岩松的演讲是从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开始的,由普通人的故事和理想串联到了一个国家的故事和理想。本文以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为例,从语言的角度上去探究该演讲是如何成功地缩短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得出的结论将有利于丰富我们对其成功的原因的认识,帮助进行更多的中美文化之间的对话。

2 通过语言来缩短与听众的距离的主要方法

演讲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听众对演讲内容感兴趣,从而可以感染听众的情绪,更甚者,可以让听众形成和演讲者一致的观点。用语言来缩短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是达到演讲目的的一个有效手段,通常来讲,一个经验丰富的演讲者对此十分注重,会通过各种方法来靠近听众,缩短其与听众之间的心里距离。

2.1 缩短与听众距离的方法——使用具体而细微的信息

陌生人之间会有距离,演讲者和听众一开始也是陌生人,演讲者想要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可以使用的方法是运用一些十分具体、十分细节的信息,来加强传递信息的有效性。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其使用了大量具体而又细微的信息,以达到加强传递信息的真实性的目的。

例如:说到自己对摇滚乐的喜爱时,他提到了具体的歌星迈克尔杰克逊;再例如提到奥运会的成功的时候,他提到了自己,也提到了布什,还提到了拿到了八块金牌的菲尔普斯,更为难得的是,不仅仅提到了菲尔普斯拿到金牌这样的大事件,更提到了他的家人这种具象的、更为个人的信息,这些具体的细节信息,使得听众形成感同身受的感觉,对他的演讲内容产生共鸣。

2.2 缩短与听众距离的方法——身份的变化

2.2.1 身份的变化——构建个人身份

一个好的演讲,一定是有主题,是有目标的演讲。白岩松在这场演讲中想要向美国人施加的观点是——中国并不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而是由十三亿普通的中国人组成的国家,他希望通过演讲改变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进而呼吁他们真正去了解中国,不要妖魔化中国。

他所运用的最主要的方法是个人化,即以身说法。在个人经历这个事实上,想要向听众们传递国家形象。而在进行国家身份建构的演讲中,他首先进行的是个人的身份建构。

2.2.2 普通的个人形象的构建

白岩松演讲从标题开始,就巧妙地迎合了美国的个人主义,把个人的“我的故事”放在了集体的“中国梦”之前。之后,他从他出生的1968年讲起,提到了这一年世界上发生了很多大事,但他最先提及的却是“我”出生了,然后又在讲述了诸多世界要闻之后,用“我的出生非常不是时候,不仅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对于世界来说,似乎都有些问题”这样的幽默,巧妙地再一次强化了“我”的概念,使得演讲从开始和进行中,便带有个人的平易近人的气息。

在讲述1978年时,白岩松再一次以“我十岁”开始,这一次他强调的是自己的平凡而普通的身份,所以他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生活的城市,也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在此之后,他话锋一转,说到了整个时代的大背景,而通过大的时代的转折和“我”仍看不到希望的对比,再一次突出我的普通。至此,一个普通的,来自偏僻城市的、甚至家庭还有些困难的中国青年形象已经大致清晰,这就是白岩松初步构建的个人形象。

2.2.3 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构建

在讲述1988年时,白岩松仍是以“那一年我二十岁”开头,这时候大时代的转变已经影响到了“我”这个个人,他开始有意识的将个人与国家、与时代联系起来。他开始说自己个人命运的改变是由于国家的制度的保障,通过此暗示优秀的国家干预和制度保障是可以帮助普通个体改变个人命运,实现个人梦想的。不可避免的是,在个人命运之后,他又聊到了国家和群体的变化。

在这一段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自己个人的形象被放大后,美国的形象却被具化、被缩小,同时与美国的距离感也被刻意地拉近,变得亲切了,这一段中提到的美国是和中药很像的可口可乐,普通的中国青年狂热的喜欢的,是那时候帅气的迈克尔杰克逊、是在座的耶鲁的校友。这所代表的意义是,美国的概念开始成为普通的中国青年生活的一部分,其中暗含了一种亲近的关系。

2.2.4 个人发展与国家制度关系的构建

在1998年的讲述中,白岩松将个人的成分被削减了,即使还是以“那一年我三十岁”开头,谈到了自己的职业、家庭,可这些都被集中在短短的两句话中。此时个人形象开始更多的和国家形象联系在了一起,他谈到了克林顿访华,谈到了美国的媒体,而这些又都确实真切与他有关。应该注意到,他将充满压力的国家交往具化为个人与国家的联系,因此,虽然讲的是一个宏观话题,听众不会因此觉得个人被排除在外。在这一段的最后,他又一次的将话题转会了自己,他买了人生的第一辆车,他的中国梦得以实现,而实现的过程和个人的努力分不开,和国家的制度和改变更是息息相关。

2.2.5 身份变化的成功

在最后一段关于年份的叙述中,白岩松关于自己的交代仅仅剩下了“那一年我四十岁”,他开始将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国家命运,但是他的立足点仍旧是一个人,所以他会说“梦想很重要,但是生命更重要。”在对大时代有所关注后,目光再一次转到自己,而这一次,自己的个人命运和个人形象再也离不开国家形象了,生日的一天都和奥运会紧紧联系在一起,个人的舞台从那个偏僻的城市扩展到了全世界。

最后他总结了自己的中国梦,而这个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其实和所谓的美国梦没有什么不同,“美国梦”体现了人们希望通过自我奋斗而实现理想的一种希望和信仰。而白岩松所述的中国梦看起来也是这样的,“从一个根本不可能有梦想的,一个遥远边疆的一个小城市里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可以在全人类欢聚的一个大的节日里头,分享以及传播这种快乐的新闻人”,所以很自然地,他为2008年做出这样的结语:“在这样的一个年份里头,中美两国历史上几乎是第一次同时发出了‘我有一个新的梦想’这样时候,如此的巧合,如此的应该。”

2.2.6 身份变化帮助实现演讲目的

从整篇演讲来看,白岩松有很清晰的时间线,在每个时间线上,他的个人形象和中国的国家形象都有重叠的部分,而每一个时间点,他都逐步进行着“个人”和“国家”之间的身份转化,他由最开始的普通个人形象,延伸到中国国家形象,再以此作为引入点,谈论美国人应当更多的去了解中国,“去看十三亿个非常普通的中国人”,而不是通过“拿倒了的望远镜”去看那些被误解的国家形象。

在白岩松的演讲中,他始终注重身份的变化,使得信息传递更为有效畅通,与听众的距离不断拉近,大大地提高了对话的灵活性,帮助实现演讲目的。

2.3 缩短与听众距离的方法——对听众引以骄傲的事实的尊重

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对听众引以骄傲的事实的尊重将使得听众更易于将演讲者当做“自己人”。一个赞赏自己的人,听众的情绪必然是愉悦的,自然在他们与演讲者的心理距离上就会有所缩短。

耶鲁大学以其“盛产”美国名人闻名于世,出生于耶鲁大学的美国总统也一直是耶鲁人的骄傲,因此,白岩松十分贴心地在演讲中多次提及此点,而作为听众的耶鲁人也毫不吝啬地给与反应,为此献上了掌声。

白岩松开篇不谈主题,只说耶鲁大学,“过去的二十年,中国一直在跟美国的三任总统打交道,但是今天到了耶鲁我才知道,其实他只跟一所学校打交道”,使得冰冷的居高临下的演讲气氛顿时变为朋友间的真挚交流。

之后叙述1988年时再次提及,“当然我知道那一年1988年对于耶鲁大学来说格外地重要,因为你们耶鲁的校友又一次成为美国的总统。”这种随口而出的提及,让听众觉得演讲者的确对耶鲁大学校史十分了解,也十分尊重。

3 结语

演讲,这一西方社会的传统科目,在全球化过程中越来越为国人所接受,其中的佼佼者更是利用演讲,向西方世界传递中国文化。演讲者通过他的演讲向听众传达自己的观点,以演讲的语言、情感,还有个人魅力打动对方。

本文通过对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进行分析,表明用语言作为媒介,来缩短演讲者与听众之间距离的方法是有效的,其中主要方法有:

(1)使用具体而细微的信息变化身份:演讲者想要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应运用一些十分具体、十分细节的信息,来加强传递信息的有效性;

(2)尊重听众引以为豪的事实:对于赞赏自己的人,听众与演讲者的心理距离上就会有所缩短。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更多中国人在西方演讲的成功案例,并从中了解更多缩短与听众距离的方法。

猜你喜欢
耶鲁大学演讲者白岩松
白岩松眼中的青春
耶鲁大学的52岁新生
讨说法的“分母”女生
会计时的话筒
白岩松的“身教”
白岩松的第一排
阅读自然的艺术
白岩松:逛街减压很“给力”
生日快乐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