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春艳 杨良
摘要:城市黑臭水分布廣泛,给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黑臭水体的治理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黑臭水体的治理难点并提出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供借鉴。
关键词:黑臭水体;治理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4-00-02
Abstract:The urban black odor water is widely distributed, which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daily life of residents, and the management of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ies is immin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treatment of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ies and propo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y for reference.
Key word:Black mist water;Current situation;Problem
国务院首先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中明确指出,城市人民政府是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的责任主体,“水十条”还提出,省会城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应在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完成率达到90%。随后住建部联合环保部、水利部和农业部等部门为了指导地方各级政府落实水十条行动方针,又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指导目标:2017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这两个政策指南出台后,全国各地的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如火如荼的展开,纵观全国南方地区的治理力度比北方城市大,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的黑臭水体整治程度和规模比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要大,本文主要对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
1 黑臭水体的治理情况
据南方周末记者统计,在监管平台上,截至2018年1月30日,全国要求在2017年消除的黑臭水中,显示“尚在治理中”的有789个,“方案制定中”的有190个,未完成率接近一半。总体来看,监管平台显示,这些城市里有222条应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显示“治理中”或“方案制定”,未完成比例超过1/3,全国的黑臭水治理状况也不容乐观。
环保部联合发布的全国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上,2017年过去了,“大气十条”的第一阶段目标顺利完成,黑臭水体成绩单却是一片红。
2 黑臭水体治理遇到的难题
国内治理黑臭水体采用的措施有控源截污技术、内源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和活水循环等技术。技术的选择主要遵循适用性、综合性、经济性、长效性和安全性几个原则,现阶段黑臭水体项目上应用的技术特别多,其中也包括一些新型技术,这些技术都源于上述16字方针,要达到的治理效果都是相同的,只是在应用形式和过程上有所差别。
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这些技术的应用却没有完全得到体现,或者说为了赶时间节点,采用常规的治理措施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经常采用一些应急措施,比如在短期内安装一些一体化物化、生化处理系统,生化系统适用于水体沿岸截留的生化性强的生活污水,降低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浓度,处理后排入水体,降低对水体的污染。物化处理系统是采用投加絮凝剂的方法降低水中悬浮物的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这种方法可以迅速使水清澈,还有一种河道应急处理办法是将河道整个断面截留,在截留坝前设置取水口,这种处理方式相当于扩大了污水处理量,将整条河流的水处理后重新排入河道,一般不建议采用这种方法。
河道类项目相比于湖泊类水体难治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截污不彻底,上游的排水口的污水虽都截污到了污水处理站,但因河道是开放的,地表雨水的污染和散排至河道,另外一个方面物化处理系统并不能处理氨氮指标和COD指标,处理系统出水只是看上去清澈了,实际上还是COD和氨氮超标水;其次河道生态系统是处于失衡的状态,对污染物没有分解能力,加之河道清淤不彻底,导致河道的感官性差,透明度低,有臭味。河道治理远比湖泊治理难度大得多,河道是流动的,虽然黑臭水体中有活水循环的理念,城市河道大多水的来源是城市生活污水、雨水和其他污废水,所以城市河道中常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一旦将排污口截污,那么城市河道中将无水流动,出现干河的现象,这时又需将地表水或地下水引入河道作为流动水源,因此城市河道不能作为消纳城市污水的工具,必须将沿岸的污水全部截留才能从根源上保证河道不黑臭,如果河道是用来盛污水的,那还不如将河道填平,总之一句话:不截污,不治黑臭。
南宁市自来水厂的规模是120万t/d,所有的污水处理厂加起来规模不到60万t/d,那剩余的污水流向了哪里?肯定是不能凭空消失,最终流向了地表水体,其实这就是城市水体黑臭的根源。
生态重建是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越大的系统生态系统重建难度越大,并不是截了污、清了淤就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越到老城区截污的难度越大,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截污,生态系统重建初期系统特别敏感,一个破坏的生态系统是没有自净能力的,所以要这些区域短时间内完全消除黑臭的可能性很小。上头源源不断的有污水进来,进来多少就存多少,积少成多,河道看上去就是黑臭的状态。水十条本身就是一个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们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代价,其中也包括一些为了应付环保部门阶段性检查而做的应急处理,而这些基本上是无用功,暂且不说资金的浪费,是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是花着政府部门的钱装饰政府部门的面子,是不正之风,是腐败的一种。
黑臭水体生态治理的理念是大势所趋,但由于我国大部分河道治理公司初涉其中,经验不足,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2.1 过分依赖生态恢复
大部分河道水变黑臭的主要根源是沿线污染源汇入。目前大多数河道在选择治理方法时,过分强调生态修复的效果,而未从根源上切断导致污染的根源,或者说无法从根源上切断污染,不能百分之百实现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的效果只能在控源截污的接触上实施才能达到效果最佳,污染源治理不完全,生态修复的效果微乎其微,甚至发挥不出生态修复的效果,换句话说,控源截污是生态修复的先决条件,只有两者协同发挥作用,才能构建良好的水生态系统。
2.2 过度强调陆域景观设计
水生态构建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投资营造一个水生态系统的环境,而且水下尽管不稳定,需要长期的维护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陆地景观则不然,可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可操作性强,可以不用花费很大的费用便可以营造一个很好的景观,所以在做水生态设计时往往避重就轻,偏离了黑臭水体治理的初衷。
到底是在治河,还是在做绿化?
我们要转变这个思路,景观并不意味着生态化,在这里可以因地制宜,对于公园类黑臭水体治理可以增加一些景观来点缀公园,使公园多一点景观意境,对于一些景观要求低的项目,不应锦上添花。
2.3 调查不全面
对水体污染情况的调查是非常关键的,对水体进行全面的摸查才能了解水体或河道黑臭的原因,每一个水体的规模、污染类型都不同,治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就要从点到面,从外向内进行全面彻底的摸查,首先就要查污染源,污染类型,点源污染有哪些,排污口数量位置,溢流口情况,初期雨水的汇入情况等;其次有无面源污染,周边有无农田、大规模养殖废水污染;内源污染包括水体沿岸的垃圾、底泥污染情况(有无重金属),水体中水生植物情况;除此之外落叶污染也是要考虑的,另外是否存在一些潜在的污染。除上述污染源的调查外,水体的污染现状也是要调查的,根据水域面积采集水样和底泥样品,了解水体目前的污染情况,并根据污染情况确定修复方案。
2.4 选择建设方案要因地制宜
选择水体修复方案要因地制宜,有条件的项目利用周边现有湿地作为处理终段,出水效果会更好,湿地处理后的水满足排放水体的要求,可用作水体的补水也可外排,山东临沂有一处百亩荷花塘,当地黑臭水体治理就最大的利用了这座荷花塘,降低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也给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养分。另外不应为了做生态驳岸而做生态驳岸,改造的前提是不影响驳岸原本的结构功能,同时考虑安全性因素。
3 打破局限性的措施
黑臭水体治理本身就是一個亡羊补牢的过程,“三十年污染,国外花六十年治理,国内只花一两年治理,这不合理,不现实,也不太可能。”“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但这八个字背后却是硬骨头。从事黑臭水体治理的公司应深入了解16字方针背后的含义,黑臭水体治理决不仅限于工程措施或生态措施,在实际的工程案例中遇到各种困难,最大的难点是控源截污,如何找出所有的污染源头然后截流,可以说这个过程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黑臭水体治理成功与否,但实际上老城区的排污管线错综复杂,明管暗管无法全部截留,这一点几乎是所有老城区黑臭水体的通病,打破这一局限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这种情况应从污水源头(住户)重新接管,通过排水沟、污水管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在现有老城区道路无法进行管道施工时,可考虑将污水管网敷设在河床上,建污水收集竖管接入截流井。
4 结语
河道生态治理的理念是大势所趋。问题、误区很多,但共同努力、共同总结,坦然面对出现的误区,避免让他人重复误区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全国各地在河道生态治理的探索中,也有比较好的案例与探索,为生态河道建设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也为我们的误区敲响了警钟。但工程设计上依旧还有误区存在,许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善,需不断深入研究,营造出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相处的生态河道。
参考文献
[1]李鹏章.景观水体表观污染的表征方法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1.
[2]张敏.浅议城市黑臭河道治理的措施[J].科技论坛,2010(9):110-111.
[3]赵越,姚瑞华,徐敏等.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时间及思路探讨[J].环境保护,2015,43(13):27-29.
[4]王旭,王永刚,孙长虹,潘涛.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6,27(04):1331-1340.
[5]欧阳田军.对上海“万河整治行动”的几点思考和启示[J].水利发展研究,2009,9(12):52-54.
[6]汪秀丽.浅议合流生态修复[J].水利电力科技,2010,36(1):6-16.
[7]李晋.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概述[J].地下水,2011,33(6):60-62.
[8]廖伟伶,黄健盛,丁健刚,刘敏,陈婷婷,童启邦,姚源,吕圣红.我国黑臭水体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现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7,34(11):153-158.
[9]刘光瑞.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进展研究[J].江西建材,2017(18):128-129.
[10]李钰强.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思路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7(18):102-104.
[11]胡金育.莆田市中心城区黑臭河道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J].福建建筑,2017(10):97-99.
[12]陈修硕,仇模凯,张明辉,夏丽佳.青岛市北区水清沟河黑臭水体整治工程方案分析[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7,35(04):104-107.
[13]柏茜,徐冰峰.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8,18(01):156-157.
[14]成明旗,孟庆峰.广东天沙河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方法研究[J].人民长江,2017,48(S2):32-35.
[15]张列宇,王浩,李国文,熊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环境保护,2017,45(05):62-65.
[16]赵颖,陈珂,张兰真,郉昱,孔海燕,孙燕.我国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03):25+30.
[17]唐建国,王家卓,马洪涛.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巩固和提升黑臭水体整治成效[J].给水排水,2018,54(01):1-7.
[18]王静茹.谈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J].环境与发展,2016,28(05):103-106.
[19]郑毅.基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水质长效改善的技术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2):187.
[20]李兰娟,唐玉琼,王守攻.江苏省黑臭水体整治思路及实践探讨[J].建设科技,2017(14):82-83.
[21]胡洪营,孙艳,席劲瑛,赵婷婷.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水质长效改善保持技术分析[J].环境保护,2015,43(13):24-26.
收稿日期:2019-01-08
作者简介:穆春艳(1985-),女,汉族,硕士,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生态和市政给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