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适“全球”与“本土”:传统文化话语的对外传播

2019-08-06 17:33季芳芳
对外传播 2019年7期
关键词:塔什干汉语孔子

季芳芳

纽约城市大学学者大卫·哈维(David Harvey)指出,全球化的地球通过“时空压缩”增速、压缩,而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指出,人们的社会关系通过“时空延伸”得以延伸。在全球化社会中,矛盾和不均衡依旧存在,但与此同时,资本、人员、文化、物品之间的流动也在持续进行。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增进各国对彼此文化的理解成为重要课题。

近些年,各种形态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出去”。笔者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视作是若干跨边境的文化流动现象之一。在国际传播中,来自非西方国家的文化对外传播,包括韩流等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学者们提炼了“文化相近”①“本土化”②等理论概念,来探讨源自非西方国家的文化如何在跨境文化交流中得以被认可和消费的各种因素。

本文尝试在全球本土的理论視野中探讨这一话题,试图探索中国作为一个非西方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文化传播过程中,进行着怎样的创新实践。研究问题是,如果将中国文化的传播视为是跨越边境的文化流动,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与本土文化展开对话,并且被当地文化所接受?

除了搜集与孔子学院相关的文献资料,本文数据来自对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孔子学院的实地观察和访问。笔者随中国社会科学院“跨文化传播登峰计划”课题组在2018年11月访问了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孔子学院,并且对中方和外方校长进行了访问。

一、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孔子学院和乌国的汉语学习热情

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孔子学院依据2004年6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乌兹别克斯坦高等教育部签署的《关于合作建设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孔子学院的协议》而建。中国国家汉办为领导组织机构,中方合作院校为兰州大学,乌方合作院校为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

2014年9月3日乌兹别克斯坦颁布第2228号总统令《关于在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建立汉学系》。该总统令第五条提到要进一步促进塔什干孔子学院的发展,将其建成乌兹别克斯坦汉学研究中心。

作为全球第一所签约的孔子学院,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孔子学院自运营10余年来,两次获得过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并在2014年荣获孔子学院开创者称号。两位校长告诉我们,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孔子学院的教授对象主要是大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以及当地民众。除了语言类课程,也开设中国书法、太极拳、美食班、诗朗诵等文化课程。

自2006年-2019年,在塔什干孔院学习的学生数量已超过了5000人。目前有近千学生在学习汉语。由24位老师给他们教书,其中8位是兰州大学的老师。中方校长告诉我们:乌兹别克斯坦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在持续增长,学生规模预期会有所增长。乌国学生的汉语热情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古今丝绸之路的邻里关系

根据中方校长的观察,乌国学生对汉语的热情首先源自中国和乌国的邻里关系。他认为,从地域上两国隔得很近,历史上两国联系也很多。在2018年11月18日举行的“乌中历史、文化、科学与经贸关系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使馆参赞张汶川先生在开幕式上指出:

提到中乌的历史渊源,大家都会想到伟大的古丝绸之路。在这条以长安为起点,途径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古城,延伸至欧洲的国际通道上,丝绸、瓷器和香料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中乌正携手共建“一带一路”,这一倡议的提出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生机,也为中乌两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推动双方各领域合作驶入快车道。

“一带一路”把这两个国家的关系进一步联系在一起。历史资源的现代化使用,重新复活了两国之间历史交往的历史记忆,同时也赋予了新的链接和新的可能性。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观察到,自乌兹别克斯坦独立之后,乌国非常重视历史文化记忆和文化传统之于其塑造国家身份的重要性。有学者曾撰文指出乌总统的时政方针,除了工资、保障体系、教育等方面,也包括“扶持传统文化,尊重传统社会,打击极端主义”等。③

(二)密切的经贸关系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区域。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目前,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已经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塔什干孔院的校长在访谈中指出,两国之间经济交往,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促使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

有学者指出,截至2019年初,中国是乌第一大贸易伙伴。2018年1月到11月,双边贸易额为56.69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中方累计对乌投资超过78亿美元。米尔济约耶夫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重点是基建、纺织、能源等领域。目前在乌中资企业数量已超900家。④确实,在我们与当地研究机构的交流过程中,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中吉乌公路、鹏盛工业园等关涉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不止一次被提及。

中方校长在接受我们的访谈时,指出:

当地人和中国公司打交道,也都感觉到需要汉语,这是客观形成的。乌兹别克斯坦和我们中国人感情上特别相近,很容易互相理解,民心相亲相近这个方面确确实实我觉得是最好的一点。

除了邻里关系以及经贸合作,外方校长指出,政府奖学金和孔院奖学金的设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奖学金能够支持学生到中国学习。能得到来华留学的机会对于乌国学生而言很有吸引力。

二、传统文化话语对外传播: 在与本土的对话中寻找普适性元素

从跨边界文化流动的现有研究来看,全球化是否会带来同质化文化已经被多种多样的经验研究展示了其理论的不足。比如媒介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经典文本《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展示了全球化并不等同于同质化。科雷迪的《混杂: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一书则展示文化交互时的复杂互动过程。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跨文化边境流通在技术的中介化之下展示出来的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与此同时,对于文化的传播者而言,也需要在与本土“文化”的对话过程中,去寻找链接两种文化的普适性元素。当代文化社会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罗兰·罗伯逊(Roland Robertson)在三洋公司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球土化”(glocalization)的概念,来描述跨国企业做出各类调整以适应当地文化特点的过程。

如果我们把孔子学院等机构理解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中介机构,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孔子学院如何“传递”文化信息,将其作为一个入口,来观察文化的本土接受问题。

访问团刚进入这所学校时,来来往往的学生会停下脚步,并且和我们说“您好!”。学校墙壁上也挂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条幅,令在异国他乡的我们感到十分亲切,也感到了这些传统话语的贴切性。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我们与两位校长(外方校长、中方校长)交谈时,访问团特意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本土接受问题进行了专题了解。中方校长在回答我们所提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经验和问题时指出:

寻找共通的价值观,这是最基本的人的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人类共同价值观。孔子的理念,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体现的是人类共同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贯穿每个老师的授课之中。在人类基本感情方面,我认为大部分是相通的。这些共通的也是能够传播的。你尊崇的别人也尊崇。无非是说法不同,而有的说法会有差异,但是思想和情感有很多相近。某个说法可能让人感觉很新颖,表述上也有差异,但是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

我们了解到,乌中两国文化有很接近的底层价值观。比如对于友情都很重视。中国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乌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汉办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球154个国家(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覆盖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不同文化族群对于时空的理解、非言语行为特征、价值观等维度都会存在差异,那么在进行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需要在与本土对话的过程中,提炼出为当地文化所能理解的文化元素,从而使得文化之间能够达成某种“理解”。

三、創新手法:教材编写和文化传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学者就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虽然文献对针对性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就基本内涵大家达成比较一致意见。针对性包括:1. 要适合学习者的自然特点和社会特点;2. 要适合学习者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3. 要适合语言学习的环境和学习条件;4. 要体现学科的性质和课型特点;5. 要体现目的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⑤

目前也有不少汉语教材是针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编写,这些教材有其优点,但是在使用习惯上,不能完全适应目前汉语教育在世界各地展开的发展趋势。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国别化教材的编写问题也随之产生。

塔什干孔子学院同样积极适应本土需求,启动乌语版《汉语乐园》《新实用汉语课本》编译工作。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塔什干孔院特别注重一线老师的教学感受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中方校长指出:

十年以前的教材现在都有一些内容要更新。教材够不够新,只有一线老师教课的时候最有发言权,所以他们一起参与教材编写。我们也会征求学生意见。教法怎么样?内容怎么样?信息元素是不是现代的,是不是合适的?

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孔子学院图书馆一本由乌中老师合编的教材《乌汉-汉乌熟语词条对照辑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该书收录了乌兹别克语和汉语中的常见熟语1996条,其中乌兹别克语常用熟语995条,包括谚语、俗语和惯用语。在前言中,编撰者指出,生活在中亚腹地的乌兹别克民族拥有几千年的历史,经历过无数次的征伐、战乱和语言更替,乌兹别克民族仍保持了其固有的民族习惯和文化传统。⑥该书收录许多反映民族差异的熟语。比如,汉语熟语中有“老马识途”“龙马精神”等,侧重于马的忠厚与勤劳,而乌语的表达是:马是男人的翅膀等。与此同时,汉语和乌语会有不同的谚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比如,汉语中有成语“弄巧成拙”,而在乌兹别克谚语中则是,“本想描描眉毛,却不小心戳到了眼睛”。作者在前言中指出,编写此书是因为,当时尚未有乌兹别克谚语或俗语词典翻译成中文,也未见汉语熟语词典被翻译成乌兹别克语。可见,这本词典的编撰既是汉语教学教材本土化努力的一种代表,同样也是中乌语言和文化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四、作为一个跨边境文化传播的案例

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中国正在各个层面审视自己,通过文化和媒体“走出去”的方式,表达主张、确立话语。在长久的历史中,中国以不同的形象被认知。在价值观层面,非西方社会也曾被展示成西方的对立面——那个“失语”的他者。也有学者试图在后殖民的语境中通过东方主义这个概念,凸显西方存在的偏见。通过文化“走出去”等一系列活动,中国也在通过动员传统的文化资源,以期塑造一个具有历史悠久优良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形象。

某种程度而言,文化是一种话语建构,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也是话语的交流和交换。本文把孔子学院视作文化传播的中介,来讨论文化传播如何通过寻找普适化的元素,制造一种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状态。这里的本土化并非是要像本土一样,而是指在本土对话的过程中,去寻找本土能够接受的元素,所以也可以视作对两个文化共同“语言”的探寻。

或许还可以探讨的问题包括:当文化元素被游戏世界进行现代化转化时,那么对外文化传播中,会不会遭遇本真性的问题?再比如,我们看到可口可乐在中东播放的若干广告获得广泛赞誉。这些广告强调了要抛开偏见,去理解当地对生活的追求。那么本土化的创新做法与当地价值观又该如何共存也是可以讨论的问题。

(本课题受中国社会科学院“跨文化传播登峰计划”资助)

「注释」

①Straubhaar, Joseph D. 1991“.Beyond Media Imperialism: Assy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Cultural Proximity.”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8 (1): 39–59.

②Iwabuchi, Koichi. Recentering globalization: Popular culture and Japanese transnationalism. Durham, N.C.:Duke University Press,2002,p.89.

③苏畅:《乌兹别克斯坦:变化正在发生》,《世界知识》2019年第8期。

④同上。

⑤孙云鹤:《国别教材的适用性研究——以〈意大利人学汉语〉为例》,《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⑥李雅梅、[乌]奥扎德·阿奇洛等编撰:《乌汉-汉乌熟语词条对照辑录》,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猜你喜欢
塔什干汉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与拼音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