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山
沂蒙山的风光到底好在何处?
最突出的,当然是神奇的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岱崮地貌,诸如孟良崮、吴王崮、和尚崮、狮子崮、莲花崮等“七十二崮”,那一座座姿態奇特的桌形山峰,颠覆了人们对山的普遍印象。
沂蒙山以沂山和蒙山两条平行山脉为中心,绵延800多平方公里。在这一带,山高坡陡,悬崖峭壁,古木参天。而群山之间,还有沂河、沭河萦绕如带,山水之间还分布着众多溶洞、石林、瀑布、温泉……
这片钟灵毓秀的神奇土地,是大自然亿万年沧海桑田的造化,拥有真正让人流连忘返的美好风光。
2007年春天,正是沂蒙山区桃花盛开的时候,中国著名作家、旅行家李存修先生应邀来到山东蒙阴县,参加“桃花诗歌笔会”。当时,河流谷地杨柳飘逸,岭背山坡桃花飞红,往日荒寂的沂蒙,已变成了桃红柳绿的迷人仙境。
但半天后,李存修就从笔会上消失了,因为他被周边那些奇异的山峰深深吸引——在别的地方,山的顶部都是尖尖的,但这里的山却十分独特,四周是陡峭的悬崖,顶上是平缓的坝子,当地人将这些山叫做“崮”。“另类”的山峰造型,是李存修多年旅行生涯中从未见过的景致,加上极其密集的分布,这让他震撼不已。几天后,他在笔会上作了有关“崮文化”的演说,正式提出了这一发现。随后,他在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沂蒙望崮》,引起了很大反响。几个月后,当地政府请来多位国内著名的地质地理学家,经过科学的考察和论证,这一地貌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沂蒙地区,且以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最为集中,所以,专家们将这一特殊的地质地貌定名为“岱崮地貌”。
岱崮地貌是独属于沂蒙地区的一种地貌景观,特点在于山峰顶部平展开阔如平原,峰巅周围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的山坡,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因而也被称为“方山地貌”,这是继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
说起崮的形成,可追溯到20亿年前,当地居民就多次在崮上的石头里发现三叶虫化石。如果说时间是一位雕塑家,那么沂蒙地区可谓被多次精心打磨。因为在漫长的时光中,这一地区历经几起几落——大约每隔四五亿年,它就沉入海底,再过四五亿年,又浮出海洋,就这样沉沉浮浮,直到距今约5亿年时的最后一次崛起。经过常年累月的雨水冲刷,高处的泥土被带到山底,最终成就了如今这般模样。
在沂蒙山,山高坡陡,崮险岭峻,峰峦连绵,风光旖旎。山峰之间坐落着一个个安宁的小村,生活在这里,有一种与世无争的惬意与自由。
沂蒙地区有“七十二崮”,那一座座兀立的“崮”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远远望去,有的像山顶上冒出的一颗巨型蘑菇,有的像扣在山头的一顶博士帽,有的形如古老的烽火台……春风袭来,崮也化身为一个个巨大的“花篮”,暗香阵阵,把大地点缀得温柔多情;盛夏时节,植被葳蕤,绿草茵茵,释放出蓬勃的生命力;秋冬季节,草木凋零,夕阳下冷峻的岩石裸露出来,颇有一种大气、荒凉之美。
在最初的时候,崮上是无人居住的,人们选择在山脚的冲积平原上沿河而居。后来,随着平原地区的战乱等因素,人们渐渐沿河而上,在崮的周围建成了村庄。由于崮的顶部很平坦,古时人们在崮顶建造了不少石寨。每逢战乱,常常有百姓从山底的平原举家迁往崮顶。和平时期,人们则在那里开荒种地,与蝶蜂为伴,守着清风明月,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如今,当地政府逐步对崮上人家实施了搬迁政策。然而老人们还是时常怀念在崮上的生活,在他们眼中,崮上就是一个仙境。
沂蒙地区多山,在这一区域,有山峰7000余座,大山谷接连小山谷,景色绮丽无比。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沂山。
沂山古称“海岳”,有“大海东来第一山”和“东泰山”之称。沂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奇峰险崮环围,清溪深涧环流,既是著名的“林海花山”,又是“四水”的发源地——汶水出自东北,沭水源于东南,弥河出于西北,沂河源于西南。
一场酣畅淋漓的徒步之旅,是感受沂山之美的最佳方式,而穿越神龙大峡谷,就是最理想的徒步路线。这条路线全长约3.7公里,从谷口一直延伸到玉皇顶。在山脚沿着溪流出发,是一条曲折蜿蜒的台阶路,沿着台阶一路往上,很快就会看到一片湿地,这里芦苇和菖蒲密集丛生,颇有江南风情。过了湿地继续往上,“三清石”“布雨台”“龙涎泉”“峡谷栈道”等诸多景观一一收入眼帘,山风煦煦拂面,流水淙淙相伴,这样的旅程让人身心愉悦。沿着小路继续攀登,过“南天门”,穿“天阙”之后,就可以到达玉皇顶。站在山顶远眺,群山在脚下,万千气象入眼入心。山风徐来,千树万树迎风摇摆,绿浪翻滚,勃勃生机让人心旷神怡。
如若沿着沂山北坡行进,又将邂逅另一番美景。在北坡断续起伏、荆棘丛生的崎岖山径西行约半公里,会看到有一座半圆形石壁突兀垂立。石壁呈朱红色,陡峻如斧劈,在阳光的照射下灿若红霞,这就是百丈崖。一条小溪从崖顶跌落而下,又被山石阻拦,形成三级叠瀑。第一叠磐石参差,高约4米,水流喷薄吞吐,如云似絮。而后水流汇入小水潭,再次湍急流出,右折东流下注,形成二叠。第二叠高6米多,由于岩口高低不平,迫使水流分散,形成多条瀑布,激浪翻滚之间,犹如群龙戏水。二叠之后,各瀑流注入“仙人盆”,再次合为一瀑,形成落差80余米的第三叠,飞流直下俯冲谷底,汹涌澎湃。
百丈崖瀑布气势浩大,景象极为壮观。夏季水量充沛,似白练垂天,数里之外都能听见水声轰隆。到了冬天,水瀑化为冰瀑,吸引着无数攀冰爱好者前来挑战。
行进在沂山之中,你还会发现这里古木众多,最突出的当属法云寺东侧的大片古松群。古松群的前方,是面积不大的圣水湖,当千姿百态的古松倒映在湖面,云影缥缈,波光潋滟,很有一番韵味。如果沿着圣水湖边的小路进入古松群,你首先会被造型奇特的“鹦鹉螺松”吸引,这棵古松有两个螺旋状扭曲分支,似乎在诉说着个体生命与天斗、与地斗的执著和艰辛。古松群里的至尊是“万年松”,据说树龄超过3000岁。古语说“八百年为仙,一千年为神”,所以这株万年古松堪称“树神”。尽管树龄如此大,但所有的枝干毫无枯萎衰老的迹象,枝头青翠欲滴,生机勃勃。
古寺禅钟,以松为伴、以鹤为友,这样的沂山,无疑是一座难得的“洞天福地”。
同为沂蒙地区的代表,蒙山似乎并不逊色于沂山。
蒙山古称“东蒙”“东山”,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为山东第一大山和第二高峰,仅次于泰山,因此俗称“亚岱”。
蒙山奇峰耸立、水缠云绕,有1000米以上的山峰14座,湖泊150多个,森林覆盖率超过98%。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一年四季的绝美景致:春季层峦叠翠,林海花潮;夏季飞瀑流水,云雾飘渺;秋季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玉琢冰雕……
依托自然条件,蒙山景观主要分为“云蒙”“龟蒙”“天蒙”“彩蒙”,四蒙之景,各有千秋。
无论是蒙山还是沂山,无不雄奇秀幽,景色迷人。随四季变换而披上不同衣裳的山林、在云海中若隐若现的峰峦、日出日落时柔媚的山水……一切都在诠释着“沂蒙山上好风光”。
“云蒙”位于蒙山北坡,拥有森林面积达30余万亩,素有“百里林海”之称。茂密的森林之中,无数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交相辉映。登观峰台可观日出,蒙山群峰尽收眼底;穿蒙山石林如入仙境,石林排空、崢嵘而立;临戏仙台,仿佛听见八仙饮酒嬉戏……在一处悬崖之上,一座瀑布飞流直下,涧水不时为悬崖切断,形成数级瀑布,瀑布中段一分为二,从远处看整体形似“中”字,于是人们将其称之为“中国瀑布”。水流充沛的时节,飞流涌泻,咆哮似万马奔腾,晴日里,霰雨纷飞,常常会出现彩虹映照,蔚为壮观。
“龟蒙”位于蒙山南麓,地质遗迹资源极其丰富。这里独特的岩石构造出千奇百怪的造型,如九龙潭、鹰窝峰、群龟探海、寿仙巨雕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鹰窝峰是蒙山的标志性景观。石峰拔地而起,直刺苍穹,峭壁刀削,苍松笼罩,非雄鹰不能临其上,故名“鹰窝峰”。北侧峭壁上刻有“鹰峰奇观”四个大字,长久以来就有“不到鹰窝峰,枉为蒙山行”之说。此外,寿仙巨雕也闻名于世。寿仙巨雕是依天然裸岩,以南极仙翁形象为原型,采用高浮雕手法雕刻而成的巨大石雕。“寿仙”白须飘逸,一手拄鸠杖,一手托仙桃,慈眉善目,笑逐颜开。每当山雨欲来,云雾缭绕之际,“寿仙”缓缓从仙境走来,给人平和神圣之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山体雕像,寿仙巨雕已于2003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天蒙”地处蒙山山脉东段,因险峻的地势条件,这里建成有玻璃栈道、全透明玻璃观景台、高空玻璃桥以及蹦极等各种娱乐项目,让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又能体验到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
“彩蒙”位于蒙山山脉东端,这里阳坡缓和,阴坡陡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有春樱、秋栗、夏瀑、冬雪四季美景,还有各种自然山石造型景观:金蟾迎宾、仙女晾衣、龙潭戏水等,让人目眩神迷。在“彩蒙”核心区域,有五座山峰呈弧形作五指状排列,每逢雨后初晴,阳光折射到云雾缭绕的山峰上,呈现出五颜六色的画面,这五座山峰便有了“五彩山”之名。
“四蒙”景色各异,共同营造出蒙山无与伦比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前来观赏游玩。而每一位身临其境的人,都会心有所动,深感不虚此行。
奇特的地形地貌、浪漫至极的花海、河流萦绕的宁静村庄……沂蒙山这片神奇的土地,颇受大自然眷顾,有着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