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雯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17-02
奥地利作家沃尔夫·哈斯(Wolf Haas 1960-)以侦探小说闻名德语文坛,1997年至今他的作品及改编的影视作品获得了德国、奥地利文学界及影视界的诸多奖项。而于2018年9月15日出版的新作《Junger Mann》(暂译《年轻人》)却一改哈斯热衷的侦探主题,讲述了70年代的奥地利背景下,一个13岁少年懵懂、冲动、略显忧伤最后却归于救赎与感动的假期。
1.内容简介
整部作品的叙事以主人公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故事一开头解释了男主角肥胖的原因:主人公“年轻人”(全篇未提姓名)小时候在一次嬉戏中不小心摔断了腿,养伤期间由于大量食用探病亲友送来的甜食从而导致体重暴增。肥胖而臃肿的身躯配上幼稚的发型,使得“年轻人”在加油站打工的时候,常被人戏称为“小妞”,包括Tscho,一个不修边幅的卡车司机,经常在加油站“严禁吸烟”的牌子旁边肆无忌惮地抽烟。
一次偶然的机会,“年轻人”见到了Tscho的妻子Elsa,腼腆的少年为她迷人的微笑所倾倒,对其一见钟情。年少的情窦初开是蓬勃而充满力量的,为了给Elsa留下一个好印象,“年轻人”决心减肥。他开始制定严格的饮食计划,控制糖分和卡路里的摄入,甚至不惜和自己有强迫症以及抑郁倾向的母亲发生冲突。此外,他还采取运动的方式减脂。加油站下班以后,他会骑车到Elsa家附近溜达。有一天当他正好骑到Elsa家门口时,白行车忽然爆胎,“年轻人”只好就地开始修理。Elsa看见了便给他送来解暑的冰水,并邀请他进屋洗手。而对突如其来的相处机会,“年轻人”既害羞又兴奋。Elsa的着装、屋里的陈设,眼前一切的一切都令他着迷。此次短暂的见而更加坚定了他减肥的决心。后来,在不断的相处中,“年轻人”对Elsa的爱意日益剧增,他一边竭力减肥,一边继续在加油站打工。
一天,Tscho来到加油站,找到“年轻人”询问他是不是英文水平很好,“年轻人”心里十分忐忑,以为Tscho发现了自己和Elsa交往过密,想要报复自己。然而Tscho只是来给他提供一个工作机会,Tscho说自己有一些海关事务需要一位英文翻译,邀请“年轻人”和他一起去趟希腊。“年轻人”虽有些不安还是答应了他,于是二人开着一辆斯堪尼亚踏上了旅途。
一路上“年轻人”渐渐发现Tscho似乎有什么事情隐瞒着自己,他们并没有去海关办事,也没有用上自己的英文能力。Tscho开车带他去了海边,还告诉他这是他带Elsa来过的地方。俩人在海里游泳时,“年轻人”无意中发现Tscho竟然在哭。带着这些疑惑他们继续行驶,期间“年轻人”还看到Tscho购买了一把手枪,这让他惶恐不安。后来他们开车来到了希腊塞萨洛尼基,在一家酒吧里Tscho带着“年轻人”认识了一位叫Atonia的漂亮女人,Tscho给了她很多钱,还警告“年轻人”不要告诉Elsa.
途中发生的种种,都让“年轻人”充满了疑惑,在不断地试探和质问下,Tscho终于在回程的时候告诉了“年轻人”真相:他得了癌症,且并不打算接受治疗!Atonia是他以前的情人,他们还有个女儿Xenia,为了死前再见女儿一面他才给Atonia钱。回想起过去几天的种种,“年轻人”终于明白了,Tscho这一趟旅行的目的是告别,他买手枪是为了在被疾病吞噬前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
出于对Elsa丧夫后的悲痛和艰辛生活的考虑,“年轻人”设法扔掉了Tscho的手枪,并且极力劝说他接受治疗。在他的坚持下,他们开车回奥地利赶往医院。在把Tscho送进医院后,Elsa突然出现在车外,原來,“年轻人”在帮她安车铃时进入了Tscho的工具间,而Elsa在工具间里偶然看到了Tscho藏起来的诊断书。最后,Tscho勇敢地接受了治疗,Elsa一直陪伴着他并且打算继续追求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报考护士学校。“年轻人”经历了这一趟旅程也减肥成功,回到学校继续学业。4年后,“年轻人”和母亲在新闻上看到希腊塞萨洛尼基发生了地震,一篇报纸上的文章刊登了Tscho、Elsa以及Atonia的合照,虽然遭遇了灾祸,但是他们看起来都很积极乐观,“年轻人”猜想,可能是Tscho的女儿,给他们带来了欢乐。
2.行文风格
一改侦探小说中悬疑而凝练的语调,哈斯的新作《年轻人》以简洁的捕写和轻快的叙事讲述了短暂的假期里发生在一位少年身上的故事。爱情、生死等人生话题,十分巧妙地和一位少年的减肥历程结合在了一起。
作品着重采用了的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的手法来刻画主人公“年轻人”的心路历程。比如在讲到少年初见Elsa为她的微笑所倾倒时,作者写到:
“一开始我还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世间怎么可能存在如此超凡脱俗的微笑?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微笑。我从未见过如此这般的面容。……”(第16页)
就连Elsa说的方言,“年轻人”也觉得“就算是方言,也没有人能比她说得更好听。并不是因为她是从下下个邻乡来的,而是因为她独一无二的风格,只有她有这种风格。就像可口可乐的独家配方一样……”(第53页)
而在年轻人成功劝说Tscho放弁轻生的念头并接受治疗以后,作者并未把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强加在年少的主人公身上。当Elsa询问Tscho年轻人到底说了些什么时,Tscho却由于药物原因已经不记得了,只知道年轻人直接扔掉了他的手枪。言语并不成熟深刻,行为却很即兴冲动,非常符合13岁少年的作风。
小说开头,主要的矛盾在于少年情窦初开的兴奋感和对肥胖身材的自找怀疑;描绘男女主人公英语教学的片段不禁让人联想到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小说《朗读者》中,少年Michael和文盲纳粹女看守Hanna相恋,并为之朗读名著、教她识字的故事。然而,随着Tscho和年轻人在加油站的正而交谈,故事发生了转折,少年本以为Tscho是想以找英语翻译为借口,惩罚甚至谋杀和Elsa来往密切的自己,然而Tscho只是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想要找一个人倾诉,同时与这个世界告别。故事快到结尾才揭示了真相:
“……其实我得了癌症。
什么?
癌症,两周前我才知道的。”(第192页)
而Tscho粗暴的生死观和他大大咧咧的性格十分相符:
“要么健康地活着,要么就去死!两者之间我什么都不要!”(第198页)
对于Tscho而言,“年轻人”的角色是:
“你是唯一的一个,我可以讲这些话的人。”(第198页)
3.媒体评价
斯蒂凡·库尔茨梅林(Stephan Kurzmany)在《明镜周刊》上表示:《年轻人》是一本美好的、治愈的书,充满了沃尔夫·哈斯式的句子,叙述真实而又清晰明快,如果你在夜里阅读此书,拿起来就放不下,都不用开灯。直到读完你才会发现,一切都过去得太快了。北德意志电台的新书推介文化栏目中,约尔根·蒂佩(Jurgen Deppe)这样评价哈斯:因为这就是他,这就是哈斯,他的干燥简洁,非常奥地利范儿,多数时候还有黑色幽默,而后又有令人深度感动的方式,只能说是极佳之作。可见虽然转移了主题,哈斯的部分行文之风依然呈现在新作的字里行间。《法兰克福汇报》引用了罗斯玛丽·格鲁普( Rose_Marie Gropp)简短的评价:一个被精致叙述的故事,结尾之处忧伤也在轻轻地微笑。她的评价点明了这部小说的“暖伤”色彩。《明镜在线》刊登了蕾娜·蒙西(Lena Munch)對该作品青春主题的关注:小说娱乐性很好,还未开始,却又走向结束,正如青春一样。《下萨克森报》则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地介绍了此书:如果你错过了这本书,那真的就是你的错。像这本书一样如此美好的事物已经都灭绝了,再也不存在了,就像渡渡鸟和剑齿虎宝宝一样。
结语:
无论从故事背景的绘制,情节发展的渐进,还是人物关系的接洽以及故事结局与价值意向的安排,都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出,小说《年轻人》是哈斯创作至今的一次转型尝试。他一改自己擅长的缜密推理和用各种繁复错杂的悬念来把控读者的写作方式,大胆地选择了将流行的青春话题和“过时的”七十年代背景相结合,既触碰了生死和爱恨‘类庞大的话题,又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与不安在一个少年的身上渐渐抒怀。主人公在短暂的假期里,旁观了别人的生死之念,分享了别人的纠葛与渴望,殊不知在哈斯的笔下,他人的经历和情感,其实也参与书写了年轻人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