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姿
摘要:神怪异兽文化源远流长,应运用到实践中以实现生产型保护,本文通过对《山海经》和苏汉臣款《搜山图》的神怪异兽造型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陶瓷球形关节玩偶的平面设计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神怪异兽;《山海经》;《搜山图》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00-01
前言:
我国神怪异兽文化由来已久,自商周时代就出现了龙、风等古老神怪異兽,随着生产进步和认识提升,神怪异兽造型也随之改进完善。其中凝结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精神需求,蕴含哲人思想,对当前创作有极大参考意义。
同样,作为各国创作的重要参考经验,各类神怿异兽造型广泛用于商业领域。但由于时代变迁和外来文化的涌入,我国神怪异兽文化的处境不容乐观,亟待深入研究运用。
本文对《山海经》中的神怪异兽造型梳理研究,试探究其整体风格和艺术手法,深入思考其典型人物中寄托的精神追求,兼采苏汉臣款《搜山图》的讽喻风格和《诗经》、《楚辞》中的文字描写,为陶瓷球形关节玩偶的本土化造型设计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
1、《山海经》的神怪异兽造型分析
1.1《山海经》的造型特点与整体风格
《山海经》系古代地理类史书,内容繁杂,记载动物一百二十七种,其用图像叙事,图文并茂的写作方式为后世研究神怪异兽造型提供了极大便利。
其中所载神怪异兽看似荒诞且超出常理,但仍以现实生活作参考,是古代人民基于现实生活的地理环境、社会现状及精神追求对动物形象的再创造,是“用已知的实际动物作基础,添加想象的描述,勾勒出未知生物的轮廓”。其造型特点主要分为兽加兽、兽加人、人或兽的异化三种类型。人的异化和兽的异化大多是通过“添加”、“删去”及“夸张”三种方法达成,例如“以乳为目,以脐为口[2] ”的刑天即是通过删去“首”的作用达成异化效果。究其整体风格,《山海经》版本众多但神怿异兽多造型古朴、笔触细腻,颇有写实之风。在创作中沿袭其古朴之美,气势浑厚、笔触精细是神怪异兽造型再创造的重点。
1.2《山海经》的精神内涵
神怪异兽的创造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息息相关,多数形象被赋予趋吉避凶的内涵,用作图腾、镇宅等,张道一先生认为吉祥文化“是在现实与幻想中出生和成长的[2]”,神怪异兽的形象可与之类比,例如书中的长右“状如禺而四耳”“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是“以一种不合常理的存在满足了人们理性之外的愿望”。
简言之,《山海经》中神怪异兽的精神内涵表现了人类的原型经验,由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活跃在每个人的灵魂中,在创作中有意出现同一母题的作品有利于唤醒观赏者的原型记忆,从而获得更多认同感和审美情趣。
2、苏汉臣款《搜山图》的讽喻特征
苏汉臣款《搜山图》为宋末元初本,取自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杂剧》,讲二郎神误放二妖后捉回,但不再称颂英武正义而表现“杀气腾腾万道光,鬼怪山精遍地亡”的场而,妖怿被置于被欺凌者的位置,给观者不同的感受。出现这一效果与作者在神怪形象的处理上有极大关系。
在《搜山图》中,作者对天兵天将、山中精怪进行了人格化处理。天兵天将手持刀剑,个个凶神恶煞,而山中精怪类型众多,多为牛首人身、狼首人身的妖怿,都被迫得四处奔逃。众妖看似恐怖,但与其慌忙无依的境地相结合后颇具艺术效果,如强大妖怪与天兵天将的对峙,山中之王老虎作为被欺凌者的一员,在绝对力量面前,即使是百兽之王也无法与之抗衡,无法护住兔、羊等弱势群体,作者在此处的设计具有悲剧色彩。
了解创作背景不难发现,上身赤裸、身穿兽皮是宋元少数民族的典型形象,大髻大梳是宋代女子典型装束,作者有意将神话与时代风尚糅合,显然是模拟封建社会中的搜捕活动,天兵天将为邪恶官兵,山中精怪是无辜的普通百姓。作者借传奇之事讽喻世情世态,其传说与时代结合的造型设计思路具有极大参考价值。
3、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造型设计
本次研究对神怪异兽的造型设计有三点启示,一是沿袭《山海经》的古拙之趣和浑厚气势;二是挖掘《山海经》中具有精神寓意的形象以唤醒观者的原型记忆;三是学习《搜山图》的讽喻特征,了解当代审美倾向,增强作品时代气息。
经过市场调研和对比研究,《山海经》中兽加人的形象更贴合现代审美,例如羽民拥有翅膀,尚能飞翔,与古而有之的飞天梦想一脉相传,又因飞得不远始终练习,其处境与当代处于拼搏阶段的青年一代类似,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但始终不轻言放弁,因此更易唤醒观者的认同感。
需要注意的是,《山海经》中对羽民的造型塑造仍缺乏雕琢,不易迎合当代审美,但大量古代作品中对女性的描写为其变形提供可能性,如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乘赤豹兮从文狸”,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对整体风格有所启发,而《诗经·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洛神赋》“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早露”“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人物形象既有古典气质又贴合现代审美,具有一定
参考意义。
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当代的神怿异兽造型应借鉴其塑造艺术,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把握时代脉搏,探寻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的平衡点,不断反思研究、使神怪异兽文化再次走入人们视线。
注释:
[1]张道一.吉祥文化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38
参考文献:
[1]谢地.《山海经》中古今妖怪艺术形象的分析及应用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16
[2]戴子喻.苏汉臣款《搜山图》创作意图探究[J].美与时代(中),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