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记》刘邦为例看司马迁的“尚奇”倾向

2019-08-06 11:08张丽萍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司马迁刘邦史记

张丽萍

摘要:“尚奇”是《史记》的重要特点之一,主要表现为记录奇人、奇事、奇闻。本文从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刘邦的经历入手,分析“尚奇”倾向的具体表现,并总结“尚奇”倾向的原因。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尚奇;刘邦

[中圖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78-02

一、司马迁的“尚奇”倾向

《史记》的一大特色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书中的人物来自社会中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人物,司马迁都用精准独到的笔墨,将其刻画得独一无二。这得益于司马迁在记录故事,塑造人物方而的一个显著特点——“尚奇”。杨雄评价司马迁的写作特点是“子长多爱,爱奇也。”明确点出司马迁的“尚奇”倾向。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对司马迁的“尚奇”倾向有更详细的阐述:“《史记》富有传奇色彩。司马迁喜欢猎奇,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除了类似荒诞不经的传说之外,《史记》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史记》中的许多故事都疏离常规,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也富有传奇性。”

司马迁“尚奇”的表现主要是记录奇人、奇事、奇闻。奇人指的是相貌奇特,才能独特、品行不凡之人;奇事指的是情节曲折奇特之事;奇闻指的是神话传说、鬼神故事、梦境、占卜之类。在司马迁所描绘的巨大历史舞台上,刘邦是一个堪称精彩的人物形象,他出身于市井,在特定的历史机遇而前,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汉朝开国皇帝。司马迁“尚奇”的叙事风格在以记叙刘邦生平事迹为主的《高祖本纪》中,以及涉及到刘邦的其他篇章中,都表现得十分明显。

二、刘邦之奇

(一)身世来历奇。

刘邦身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最早发迹于市井。然而市井之人何其多哉,并非人人都可以从一介布衣一跃成为一国皇帝,刘邦的成功只是一个个例,而且在《史记》的记载中,他其实并不真的是一个泯然众人之徒,而是具有神祗的血脉。根据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这段文字通过描写从刘邦父亲的视角所见到的场景和刘邦母亲的梦境中的场景,隐晦地表明:刘邦名为太公的儿子,实则是刘邦母亲刘媪与神灵(蛟龙)的儿子,具有神祗血脉。

《史记》中存在大量的感生神话,比如《史记·殷本纪》写殷氏始祖契的身世来历是契的母亲简狄吞食玄鸟卵之后怀孕生下了契;再比如《史记·周本纪》写周氏始祖后稷的身世来历是后稷的母亲姜螈踏过巨人的足迹之后怀孕生下了后稷,都具有明显的夸张与虚构特点。刘媪梦中遇龙产子的故事具有浓厚的感生神话的色彩。

《史记》中还记载了刘邦醉斩大蛇事件,从侧而表现了刘邦的非凡身世。根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日‘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日:‘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这段写刘邦斩杀大蛇之后,通过蛇的母亲也就是老妪的话语揭示出刘邦的非凡:首先刘邦斩杀的蛇不是普通的蛇,而是白帝之子化身成的蛇。其次,为什么别人见到有大蛇当道便害怕想要躲避,而刘邦却无所畏惧地提剑上前将蛇斩杀呢?这是因为刘邦如老妪所言,是“赤帝之子”,并非寻常之人。《史记集解》对此的解释是:“秦襄公白以居西戎,主少吴之神,作西畴,祠白帝。至献公时,栎阳雨金,以为瑞,又作畦峙,祠白帝。少吴,金德也。赤帝,尧后,谓汉也。杀之者,明汉当灭秦也。”醉斩大蛇预示当时身为亭长的刘邦,必有伐秦立汉的大作为。

(二)相貌气质奇。

在外貌方而,司马迁十分擅长抓住人物的长相特点,进行细致的刻画描写,让读者能迅速根据作者的叙述在脑海中构建出人物形象。尤其是在历史舞台上具有异样光芒的人物,司马迁通常会在笔下记录其非同一般的身体特征,比如重耳的骈胁,项羽的重瞳。刘邦是作者笔下比较重要的人物之一,因此作者对他的样貌描写也倾注了笔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从这仅仅二十字,我们使可以得出刘邦的长相特征:高鼻梁,而容似龙,胡须茂盛,最重要的是,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这样的样貌特征可以说是常人很难达到了。关于隆准、龙颜,《史记索引》的解释是:“高祖感龙而生,故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关于七十二黑子,《史记正义》的解释是:“七十二黑子者,赤帝七十二日之数也。木火土金水各居一方,一岁三百六十日,四方分之,各得九十日,土居中央,并索四季,各十八日,俱成七十二日,故高祖七十二黑子者,应火德七十二日之征也。”

在气质方而,刘邦也大与常人不同,身为布衣平民的他具有“天子气”。《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常日:‘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白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怿问之。吕后日:‘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

古人认为,贤能之人所出没的地方,往往会有气象方而的征兆。《史记正义》中说:“四方常有大云,五色具而不雨,其下有贤人隐矣。”通过秦始皇对东南方有“天子气”的忌惮以及吕后根据云气找到刘邦表明,刘邦确实足一位气象非凡的旷世贤才。

(三)品行才情奇。

刘邦身为楚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在众多反抗暴秦的英雄豪杰中脱颖而出,封为汉工后又从项羽手中夺得天下,除却众多带有传奇色彩的光环之外,他本身在为人处世方而,也具有许多堪称奇绝的地方。

首先,刘邦有常人很难达到的冷静。在数年征战过程中,他所率领的军队多次被敌方攻击得颇为狼狈,甚至刘邦自身也数次落入窘困的境地,但是他身处危难之中,却没有张皇失措,而是深思熟虑,或是惊险脱身,或是反败为胜。这说明刘邦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最能表现这一点的,应当是《项羽本纪》中记载的项羽挟持刘邦的父亲来要挟刘邦,刘邦机智地以话语反击的片段:“(项羽)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工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工曰‘吾与项羽俱北受命怀工,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当项羽威胁刘邦要烹煮刘邦父亲时,刘邦没有像众人料想的那样张皇失措,而是冷静地用类似诡辩的方式说当日曾与项羽共受命于怀王,,刘父也应该是项羽的父亲,项羽烹刘父,便是烹他自己的父亲。如此一来,刘邦不仅摆脱了被项羽要挟的被动处境,还让项羽背上了不孝不仁的骂名。司马迁独具慧眼,用这一事件将刘邦的冷静自持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刘邦有常人难以达到的冷酷。刘邦能成就一番霸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善识英才,众多英贤之辈均在他手下大展宏图。但是,刘邦对自己所亲密依赖的手下也有别样的冷酷。刘邦取得天下之后,昔日随他出生入死的功臣名将,均或多或少受到刘邦猜忌与制裁。刘邦的冷酷不仅在于此,连对待骨肉亲情,他同样是冷酷的。《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汉工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工急,马疲,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工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刘邦在战争中,为了自己能顺利逃脱,竟然将自己的亲生骨肉视为累赘,想将其抛下战车。他的部下夏侯婴不忍心,一路保护孝惠帝与鲁元公主,而刘邦却因夏侯婴为救孝惠帝与鲁元耽误时间而多次想斩杀夏侯婴。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刘邦对自己的亲生儿女能如此冷酷残忍,可以说达到了人性冷酷的极致。

三、司马迁“尚奇”原因

《史记》中刘邦的故事在历代流传中成为经典,更是后代许多小说、戏剧创作、改编的原型。“尚奇”倾向成为史记的重大特点之一,也是司马迁行文的鲜明风格,关于司马迁“尚奇”倾向的原因,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而。

(一)受前人作品的影响。早在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存在尚奇的萌芽,比如“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庄子》,通过各种堪称奇异的寓言故事表達作者的哲学思想,同时塑造了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虚幻世界。汉代实现真正的大‘统,思想与文化上包容并蓄,博采兼收,文学上对此前历代作品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因此司马迁的“尚奇”倾向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前人作品中的尚奇萌芽的影响,并在《史记》一书中得以成熟的结果。

(二)司马迁独特的个人经历。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白幼苦读,转益多师,文字功底深厚;青年时期曾外出游历访学,他对外界事物具有强生的好奇心,亲自探寻书中所载遗迹,记录奇闻异事,乐于钻研事件表而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因果关系与历史根源。。

(二)宿命论的影响。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不够发达,人们很难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世界,所以崇拜非自然的神秘力量,认为人的命数是上天注定的,因此许多帝工领袖的人生经历在流传的过程中被添加上神话玄幻色彩,最后记录在史书中。

司马迁的“尚奇”倾向,令《史记》所记载的历史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丰富,历史事件更加曲折起伏,增强了故事性和趣味性,更加吸引读者。“尚奇”倾向不仅是对前人叙事技巧与撰史经验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司马迁在古代叙事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创新,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话本、戏剧、小说的萌芽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汪春泓.《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疏证——兼论《史记》“实录”与“尚奇”之矛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0(01):79-88+178-179

[3]罗开凤.试论司马迁的“爱奇”[D].西南大学,2016

[4]石超.近代以来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6(01):161-164

[5]代伟,李真真.明传奇《窃符记》与《史记·魏公子列传》“尚奇”之比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07):37-40

[6]张宇.浅析《史记》存在大量“非实录”史料之原因[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07):53-55

[7]杜艳红.《史记》“奇气”论[J].琼州大学学报,2007 (01):61-63

[8]蒋玉斌.《史记》“尚奇”的深层原因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307-311

[9]张萍.《史记》“爱奇”思想对《红楼梦》的沾溉[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01):53-58

猜你喜欢
司马迁刘邦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