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中典型与意境的辩证关系

2019-08-06 11:08谭聪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普遍性特殊性

谭聪

摘要:本文简述了在中国文学中文学典型与文学意境的辩证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角度论证了文学典型具有强烈的特殊性,文学意境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并且还分别对此从理论与案例的角度论证了文学意境与典型,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得出了文学意境寓于文学典型之中,并且两者是辩证统一关系的结论。

关键词:文学典型;特殊性;文学意境;普遍性;思想高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28-02

一、文学典型具有特殊性,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文学典型具有其独特的特殊性,所以品味文学典型时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而转移。在文学中典型人物常常诞生在小说,记叙文之中,而小说又以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做为主要的三要素,并且这三要素的优化组合能很好地为典型人物的诞生创造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品味典型人物的时候,将人物放回特定的环境之中,探寻典型人物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运用特殊性分析典型人物时往往会看到整部作品的思想高度。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这篇小说讲述的是在旧中国的北平城里一个人力拉车夫的悲惨故事。小说的主人公“祥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经历了“三起三落”命运也经历了从积极向上到不甘失败再到自甘堕落的三部曲,给读者留下了深深地烙印。在作者的笔下,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批寧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当时的文学界掀起了一场巨浪。但是如果现在的青年人去品味“祥子”这个典型人物的时候,不将他放入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就体会不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即使有所体会也都是大打折扣。如果我们把它放入到当时的中国社会,回归故事中的时间,地点,条件,从典型人物的命运中就可以折射出作者本篇文章是借“祥子”的悲惨命运来痛斥压迫人民的无德之人,揭露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压迫,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无情的批判当时这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的高度思想价值!

二、文学意境具有普遍性,要求善于分析揭露意境

文学意境具有高度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品析文学意境时要做到善于发现和分析意境,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意境。意境的产生常常借用载体来表达,通过一些具体的物体来营造和寄托某种情感与思想。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外,又蕴于内。

当我们善于发现和分析文学意境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体会到更多的“话外话,弦外音”。比如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原文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假如我们只是孤立的来看待这篇小令,认为作者描述的只是简单地一幅秋景图,那就白读了。当我们用联系的眼光发现和分析背后的韵味的时候,我们则会有不同的收获,枯藤萦绕着没有枝叶的老树,枯老的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节归巢的乌鸦,时不时哀叫几声,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只有仅仅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扶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游人还漂泊在天涯。联系当时元朝统治者的高压政策,使得作者郁郁不得志。我们不难想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有着怎样经历的作者。当我们联系分析到这一步的时候,就似乎已经进入到了这样一个意境当中,浸透在惆怅,悲凉的情绪里,这就是意境的魅力所在。

三、文学意境寓于文学典型中,两者是辩证统一关系

(一)文学意境与典型的关系

文学意境的普遍性是指意境存在于一切文学作品之中,存在于一切文学作品发展的始终,即文学意境在文学作品中无处不在。但是不同文学作品的文学意境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文学作品具有特殊性。

文学意境的普遍性和文学典型的特殊性在文学中是有机统一的关系。比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有一个片段是:朋友中有人吹起了洞箫,苏东坡形容箫乐声时说道“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仅仅是短短的八个字,就概括了苏东坡的复杂情绪,此时的苏东坡就是一个典型人物,在当时有不少和他一样的经历的人。从作者身上就能看到宋代这一类人的生活,从个性中折射出来当时的社会共性。并且这样一个典型人物还对作品的意境渲染起了强大的作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仅从侧而揭示洞箫音乐的凄凉,也从音乐中烘托出了对人生深刻的感受。

(二)文学意境与典型的相互作用

文学意境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文学典型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现实存在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文学意境的共性寓于文学典型的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比如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的《繁星》《春水》两部诗集,不仅高度地诠释了母爱的伟大,更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但是有人却说诗集中都是冰心本人的探讨与反思,不能反映出现在的社会现象与精神内涵。其实不是,联想到当时我们不难发现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时期,一大批新思想的传入,以及受到泰戈尔的影响使冰心在五四诗坛上形成了一面独特的旗帜,她的诗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而这种思想不是简单地通过具体客观存在的反映,而是作者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主观思考得出的感悟,是一种高度的思想升华。所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繁星》《春水》是作者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从各种流派的共性中提炼到白己的个性在结合历史与社会的共性下得出的思考。

(三)辩证地看待文学典型与意境的方法是科学的认知方法

文学作品中文学意境的共性与文学典型的个性,文学意境的绝对与文学典型的相对是关于一部作品典型与意境关系问题的精髓所在,是正确理解典型与意境关系问题的关键。在文学作品中文学意境寓于文学典型中,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客观的看待文学典型与意境的方法即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运用这种方法的往往都是名作大著。比如我国的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而的典型人物“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等”这些给人极具深刻影响力的人物在整部作品中的穿插都是有节奏韵味的,同时伴随着意境的发生而发生。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为首的金陵十二钗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到现在都是一幕幕经典的形象,并不是作品中作者对他们穿着服饰的描写,而是他们背后代表的是哪一类人与她们的人际关系,非常值得读者反复揣摩。在当时具有较为先进的民主思想的作者曹雪芹,结合了人物即为载体的思想与当时的科举制,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最先就把握了整篇作品的意境韵味,最终写出了这部旷世佳作,我们不难发现,在整部作品中我们已经不能把所谓的典型与意境单独提出,因为在无形之中,两者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而且在整部作品中两者的关系已经体现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也造就了整部作品的严谨性与完整性,逻辑性。

所以在处理好文学典型与意境的关系后往往会让作者,读者产生清晰的脉络。知其言外言,解其意外意,深刻的了解到整部作品的内涵,甚至有的作品中两者的关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两者关系的变化会对整部作品产生影响。所以文学典型与文学意境的关系并不能单方而的来看待,文学意境寓于文学典型之中,文学意境离不开文学典型,文学典型不能脱离文学意境,破立结合,才能知其深度。

参考文献:

[1]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224页

[2]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M]河北:小令

[4]庞石帚校订《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上下册,六十卷,(南宋)郎晔选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7月第1版

[5]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M]

[6]吴敬梓《儒林外史》[J]中华书局出版社:415页2001年9月,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7]冰心《繁星》《春水》[M]北京:同心出版社189页2010年6月。

猜你喜欢
普遍性特殊性
何不炳烛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秦代縣廷獄史的職能與特殊性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关于“哲学方法”的思考
对博物馆工程建设特殊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