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锋
叶圣陶先生1941年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做辅助。”这应该是最早的关于对“整本书阅读”概念的阐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统编教材更是构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特别是把名著阅读纳入到了教材当中。由此可见,名著阅读教学已经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对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也因此应运而生。
叶圣陶先生提倡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运用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对名著阅读的教学要求也是如此。所以,名著阅读策略与方法的运用比名著内容本身重要得多,这才是真正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和以往教材不同的是,统编教材在名著阅读教学部分里增设了读书方法的指导,比如七年级上册的《西游记》,就明确规定要采取跳读和精读的阅读策略。
章新其老师在《名著阅读评测的整体性思考》中指出:名著阅读教学的真正落实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有赖于有效的名著阅读测评方法的导引和教师阅读指导的切实有效。教师阅读指导,其中就包含了阅读方法的教授。下面笔者就以《西游记》为例,谈谈如何把跳读和精读这两种阅读策略运用到《西游记》名著阅读教学之中。
一、跳读——为名著阅读做减法
跳读是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句段或篇章而抓住作品关键性材料的阅读方法。《西游记》大概82万余字,浩海如烟的书籍阅读中,跳读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跳过与阅读书目无关的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比如,书中一些描写人物外貌、打斗场面或环境气氛的诗词。再有,书中少数降妖伏魔故事,套路简单,情节简单的,也可以跳过。但是跳读不同于扫读,它是有要求和方法的,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推进。
1.抽取要点
《西游记》的主题部分是第十三回至一百回,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就使得学生在阅读时必须了解取经路上所发生的故事,但是中间章回太多,教师可以在课前采用多种跳读方法结合使用。
方法一:关键词语跳读法。教师设定学生需要的阅读章节,并圈定一些关键词。比如唐僧师徒来到哪个地方、碰到什么妖怪、怎么打跑妖怪……让学生在书中标注出来,大致了解取经故事,与此关系不大的内容可以略读或忽略。
方法二:特定内容跳读法。把一些重要的章节故事告知给学生,悟空拜师、大闹天宫、大战二郎神、偷吃人参果、车迟国斗法、三调芭蕉扇、三探无底洞等,让学生有意识地把这些章节作为重点去阅读,跳过一些其他取经故事。
方法三:制作思维导图法。布置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挑选唐僧师徒中某一个人为中心人物,把与他有关的故事梗概概括出来,附上个人对事件的评价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在跳读中把握情节,深入了解人物。
方法四:自由选择跳读法。让学生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说说喜欢的理由。并从书中找出一些故事来印证,最好有细节。可以简单地写一篇小短文来介绍。这样算是“管中窥豹”,以小见大。
上述方法由易到难,也是任务驱动模式,但都是建立在对书本泛读的基础之上。
2.适当取舍
名著进入课堂之后,受限于课堂教学时间,课堂的阅读必然会用到跳读方法,对文本做一些取舍。取舍的原则我认为是主动地舍弃、有意识地忽略,从而求得更高的阅读质量。如在课堂教学时,碰到以下的情况,可做跳读处理,学会取舍。
例1:……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去,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二郎见了,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作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嗛。
(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这里的“鹚”“嗛”是生僻字,这两个字的字音学生无法正确读出,但是这些字不影响学生对这一段落的阅读,为了不影响学生的阅读节奏和兴趣,可以猜读或者忽略跳过。
例2:……(孙悟空)見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今日东游,明日西荡,云去云来,行踪不定。
(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回》)
这段节选文字中,一些人物的跳读并不会影响对章节整体内容的了解。因此,面对小说中出现的大量人物,对一些次要的人物及人名也可以采用跳读模式。
据统计,《西游记》里有741首诗文。如此之多的诗文,我们该如何对待?
例3:……佛祖居于灵山大雷音宝刹之间。一日,唤聚诸佛、阿罗、揭谛、菩萨、金刚、比丘僧、尼等众曰:“自伏乖猿安天之后,我处不知年月,料凡间有半千年矣。今值孟秋望日,我有一宝盆,盆中具设百样奇花,千般异果等物,与汝等享此盂兰盆会,如何?”概众一个个合掌,礼佛三匝领会。如来却将宝盆中花果品物,着阿傩捧定,着迦叶布散。大众感激,各献诗伸谢。
福诗曰:
福星光耀世尊前,福纳弥深远更绵。福德无疆同地久,福缘有庆与天连。福田广种年年盛,福海洪深岁岁坚。福满乾坤多福荫,福增无量永周全。
禄诗曰:
禄重如山彩凤鸣,禄随时泰祝长庚。禄添万斛身康健,禄享千钟世太平。禄俸齐天还永固,禄名似海更澄清。禄恩远继多瞻仰,禄爵无边万国荣。
寿诗曰:
寿星献彩对如来,寿域光华自此开。寿果满盘生瑞霭,寿花新采插莲台。寿诗清雅多奇妙,寿曲调音按美才。寿命延长同日月,寿如山海更悠哉。
(节选自《西游记第八回》)
这些诗歌不读有没有关系?我个人认为可以舍弃,这一章节的重点在于观音菩萨到大唐寻找普度众生之人,跳读的要求在于抓关键语句,因此可以跳读这些诗词。
当然,这三种方法毕竟只是阅读策略,方法终究是要为阅读服务的,如果这样的方法觉得好用,可以继续使用,但是如果脱离了阅读的本质,也要坚决舍弃。
3.内容重构
名著阅读的主阵地在课外,教师在对整本书进行课前指导、课堂教学之后,还要把阅读引向日常时间。初步地跳读名著之后,要让学生学会对文本内容进行重构,把它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内容:
(1)绘制一份取经线路图,掌握唐僧师徒四人的行程路线(下图仅供参考)。
(2)结合《西游记》中的请柬,学习包含《西游记》中蕴含的礼仪知识,制作一份请柬邀请好友做客。
(3)设定西行路途中的一个坐标(比如:女儿国),邀请大唐的好友前来,该如何前往才最安全?有哪些注意事项?
总而言之,跳读方法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文本有意的忽略,不仅为了提高阅读速度,还可以使读者更快地理解内容,提高阅读效率。在不断的训练中形成新的思维过程。在跳读阶段,可以确立三个要点:想从书中获得怎样的信息;能从书中获得怎样的信息;书中的哪些内容是重点。带着这三个要点去阅读,你的阅读速度就会加快,也是对自身能力的训练,对日常的学习、生活有明显的参考意义。
二、精读——为名著阅读做加法
精读又叫细读,指深入细致地研读。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那些能表达思想内容的重要词句做到透彻理解,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精读的前提是建立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之上,精读有几个要点:要短小精悍(章节书的话要做泛读,精读要取其中一小段);关注文本本身;有目的地反复阅读;拿着铅笔进行阅读;把有困惑的地方写下来;和同学探讨文本;回答依托于文本的问题。
1.自我解疑
课前精读,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具体分析某一章节或故事情节时,要求学生先行阅读。从头到尾看一遍,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及不理解的问题,经过查工具书或请教老师,把它弄明白。读完这些内容后要对内容和主要人物有清晰的印象。例如课本选文的章节是《孙悟空一调芭蕉扇》,上课之前可以先按以上要求进行课前精读,那么上课的时候课堂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捕捉闪回
作为章回体小说,《西游记》有好些故事都是花了大量的笔墨进行描绘的。比如: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三探无底洞等,这是章节比较集中的故事,学生在阅读时比较容易把握。但也有一些故事是前后贯穿,穿插出现在书本之中的,例如孙悟空的三次哭泣、孙悟空的三次离开等等,这就需要学生结合要点进行精读探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做任务单来辅助学生阅读,以孙悟空的三次离开为例,设计如下比较分析表:
[ ][我的比较结论][比较分析内容][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回目][主/被动离开][离开的原因][孙悟空离开前后的言行表现][去向][规劝者及其言论][孙悟空返回前的言行表现][其他可比较之处]
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细读和这个情节有关的章节,从而达到精读的目的。利用任务单完成三次离开的事件整理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的探索。为何要“去”?要去“何處”?果真要“去”?学生往往可能只停留在表层的思考上,认为孙悟空的三次去而复返只是为了报答唐僧拯救困境之恩,或是认为孙悟空想重新证明自己依旧和当年“大闹天宫”时的齐天大圣一样,威风凛凛,抑或是认为体现孙悟空忠心耿耿的美好品质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细读的基础之上,带领学生进行精思,从文本中挖掘悟空的人生之路。悟空“去”的表象下隐藏的是要“留”的“心结”,他在五行山上失去的太多,所以他只会留下来,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自我救赎”之路。一个文本,挖掘到了这里,孙悟空连他的骨血经脉都再无法隐藏。
美国的艾德勒和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清楚地指出:“不管你学到的是有关这本书的知识或有关世界的知识,如果你运用的只是你的记忆力,其实你除了那些讯息之外一无所获。你并没有被启发。”所以有一点很重要,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笔者觉得这就涉及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阅读四层次的第三层——分析阅读。它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透视一本书、寻找共情、主旨深化和系统公正评判。教师在对文本精思的基础之上,可以对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孙悟空的三次“去”与“留”,让你看到了什么?这是对文本的另一层升华,切实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由书本回归自身以及现实。这也是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所在——在学习知识,培养文化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智慧,获得人生经验,能够以古鉴今,推己及人,发现自己,获得知识。
3.外化输出
教师课后的指导主要是围绕自己设定的一些专题进行定向的回顾和整理,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呈现自己课外的阅读成果。可设计如下的环节:
(1)读书笔记摘录。读完一本书,可以做读书笔记。因为读书笔记可以加深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能帮助我们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积累素材。
(2)课本剧表演。在读书笔记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选取经典的情节加以改编,确定合适的角色,让学生自由选择组别(取经组、妖怪组、神仙组)。要求把人物的动作特点、语言风格等充分展现出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写颁奖词。对于表演出色的同学进行表彰,将他们的表演与文本结合,看有无共同之处,进而对原著内容加深印象。此举也可以针对这个专题进行微型写作的辅导,考查学生对《西游记》中的人物的概括。
(4)让学生欣赏电影《三打白骨精》,与原著比较,梳理影视剧对原著进行改编,根据自己对原著人物的理解,对这些改编做出自己的评价。
“整本书阅读”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点,让读书成为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但并不是说抓整本书阅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提高。“整本书阅读”一定要建立在真实阅读的基础之上,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文本特征和教学要求,开展切实有效的读书方法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整本书阅读”作用,从而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通联:浙江海宁市狮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