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评价量表的设计和实践

2019-08-06 08:39欧阳炜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清流作文题文体

欧阳炜

一、问题的提出

整个高三学年,学生要经历各类联考十数次甚至更多,教师精准有效地讲评考场作文,对提升高三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但在日常的讲评课中,教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下面听得热血沸腾,但回到自己的作文时,又是一脸茫然。学生不知自己的分数如何构成,不知自己的优点在何处,缺点又在何处。再者,考场作文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能获得优评的学生往往少之又少。而教师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讲评一般只能针对全班的整体情况和突出问题,这对于学生个体而言针对性较差。为了更直观地呈现考场作文讲评所面临的问题,笔者统计了丽水、衢州、湖州三地两次教学质量检测中的作文得分情况(以笔者任教的德清高级中学为例,以下简称“德高”),对此做进一步说明。

表1呈现的是两次联考作文的整体均分及各层次学生(以25%为单位划分,按总分将学生分成四层)的得分情况。数据显示,作文整体均分稳定在42分左右。从两次联考的作文题来看,9月联考卷的作文题沿袭了2018年浙江卷的出题风格,紧扣“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的主题,有明显的时政导向。这类题目对学生的考查更真实,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学生利用套路、技术取巧得分的情况。审题难度不大,但是较难写出新意。1月联考卷的作文关键词是“清流”,作为对处世为人态度的评价,虽然也属于抽象认识,但是材料中对李小文的举例却是具体可感的,学生如果能从实处入手化虚为实,还是比较容易入手的。相对来说,两道题目中9月卷难度略大一些,但是学生作文得分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各班的学生作文均分也几乎没有变化。

表2是1月联考卷德高高三学生的考试数据,共532人参考。学生作文分数超过半数集中在41-45之间,49分以上的高分及30分以下低分的同学占比极小。

根据上述两个表格,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的作文分数趋中、趋同,作文对整卷的得分影响不大,且题目难易对学生作文得分影响也不大;2.教师批卷时采用分项评价整体给分的方式,分数不能呈现教师评价的思维过程,也无法指出每个学生的写作缺陷。我们可以大胆地做出如下推断:当学生发现自己的作文评分总是在一个固定区域徘徊,认真写和随便写所得到的分数并不会有太大差别的时候,学生会对作文失去兴趣和改进的动力。更糟糕的是,单一的分数评价并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写作能力。

当然有的教师会在讲评之前再次翻阅学生的试卷,并且补上几句评语。那么,教师的评语能否起到足够大的作用,来弥补考场作文中只有分数的尴尬呢?下面呈现几例常见的评语以供讨论:

例一:本文立意准确、条理清晰,能够围绕观点进行举例分析,但是材料略显陈旧。

例二:文章罗列现象较多,深入分析较少,思维浅表化。

例三:文体意识不强,需要引起重视。

教师往往会从审题立意、选材、逻辑、语言等方面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但是往往囿于时间和精力,语言一般比较笼统。这样的评语或者只对习作的某一突出问题进行说明,如例一中“材料陈旧”,就是语焉不详,学生看了也不知道该如何修改。因此,这样的评语其实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作用也是有限的。

二、量表的设计

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本人设计了作文评价量表(见表3),一共提供了十二个观察点,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评或互评。下面以丽、衢、湖三地联考卷(2019.1)作文题为例,设计写作评价量表。作文题如下:

有一位老人,被称为中国科学界的“扫地僧”,经常脚踏布鞋,衣着简朴,他就是中国著名遥感学家、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他外表不羁,仙风道骨,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有人说,这实在是当下社会的一泓清流。

清流:(1)清澈的水流;(2)比喻有名望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或健康的风气。(《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要抄袭、套作。

这道作文题有如下几点特点:一是担负文化育人与导向的正能量作文;二是两段材料组合式的作文,前一段社会现象,后一段归纳注释,二者统一且关系紧密;三是文体不限但须明确,除了问“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还特别要求“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四是有一定的思辨色彩,比如“清流”相对什么而言,李小文先生的清流与贫困落后地区劳动人民的清贫有什么异同,一些成就卓著同时注重衣着等生活品质的专家名人就一定是浊流?等等。

学生出现的问题(此处仅讨论论述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审题不够细致。大部分学生能够围绕“清流”展开思考,但普遍只抓住“清流”的一个特征,更有学生不提“清流”,不能聚焦在核心概念“清流”上进行论述或表达感悟。写作内容未能聚焦,写作方向发生偏差。

2.罗列现象较多,深入分析较少,思维浅表化。大部分学生止步于罗列“清流”现象或人物,少有对“流何以清”或“李小文何以被称‘扫地僧”进行思考,少有对“如何变濁为清”“如何成为清流(扫地僧)”的思考,停留在“清流”现象上滑行。

3.观点与材料缺少联系,逻辑分析有漏洞。部分考生立论缺乏引题过程,观点未从材料引出,缺乏与材料的联系性,立论显得突兀,行文中缺乏对材料的观照,跳脱材料,有套作宿构嫌疑。

4.材料陈旧,说理性弱。材料较为匮乏,多是翻古人文章,大书屈原、陶渊明等古人,少有鲜活材料,多关注娱乐综艺,鲜有挖掘人文价值。比材料更重要的是良好的说理能力,即使叙事类文章写作,个例的说服能力总是薄弱的。

5.文体不清。文体放开,更需要文体鲜明。散文要有散文的特征与语调,论述要有论述的体式与特征。从考场作文表达明晰与深刻上看,论述类文章普遍高于叙事类文章。

为了让学生能更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作文,笔者结合该次考试学生出现的突出问题及考试说明中对写作的具体要求,设计了如下《论述文评价量表》(表3),并印发给学生。

三、量表的实践

具体的课堂操作主要分以下三个步骤:

让学生以量化表为依据分小组讨论例文《做自己的清流》的优缺点,并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进行总结,并展示教师的评价示例。

让学生利用量化表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自评,完成表格,如果出现自评得分与实际得分差距较大的情况,交由全班进行讨论。

下面是作文《做自己的清流》与评价示例:

做自己的清流

清流之争,自古便有之。上至夏商周先代诸国,下至全球化中的中国,在經济政治发展的带动下,不免要出现清浊之争。在我看来,在纷繁芜杂的社会中,最重要的是做自己的清流。

清者,洁净也。在东汉黑暗政治下议论时政的太学生,被称为太学清议;古时想要尽自身绵薄之力,推行仁策而投靠权贵门下的士人亦称清客。“清”这一字,蕴含着坚守己心,不随尘世的高尚精神。可要做到“清”,实属不易。

中国著名遥感专家李小文先生被世人称赞为中国社会的一弘(泓)清流。他常常脚踏布鞋,衣着简朴,一身仙风道骨。举手投足间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李先生称得上“清”一字,是因为他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依然静守己心。人在成功时容易放松自己,这是人之常情。当周围充斥着赞美、高歌、夸赞时,他的一身布衣,一笑而过,便是难得。这份定力,常人难有;这份心胸,令人钦佩。

清流,一方面指那些有名望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人,如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志向高洁,不屈强权;但另一方面,也可指健康的风气。这是大多数人所能及的。身为“大多数”的我们,做不到人人有名有望,但凭一己之力,为社会风气重建尽一份心也未尝不可。

做自己的清流,首先从物质生活开始。降低对物质的标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是可以学习的模板。不要过度崇尚高端消费,但也不需要太过节俭。正如孔夫子的中庸之道所提倡的那样,够得上温饱,一切就刚刚好。

由物质生活联系到精神生活,最基本的底线是不违法。在法治之内自由飞翔,是所有公民应有的职责。其次是道德规范。不做攀附权贵之人,不做落井下石之人,不做虚伪卑贱之人,不做背信弃义之人……与人为善、待人真诚的同时也要识人辨人,不与小人为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中国先人的智慧,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依然闪耀着光芒。

在自然中,清流让人耳目一新。水流清澈,干净无瑕如碧玉一般,与浊流相比高下立现。人与社会同样如此,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清流洗去浊气。正如屈原所说,“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形成清流,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以洁身为己任,物质上节制,精神上富有,做自己的清流。

从课堂实施情况看,学生评价一篇文章所费精力不会比写作一篇少,但是写作文章仅是个人行为,评价文章却方式灵活,可以自评也可以他评,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而且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会转换视角,以评价者的角度来审视文章,会明白写好一篇文章应该要注意哪些关键点,自己的缺陷在哪里,优点在哪里,从而慢慢提升自己的写作意识和能力。

[作者通联:浙江德清县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清流作文题文体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中国村落》找寻那股最原始的清流
长河上游清流梦
国民党军在红军长征后对清流的“清剿”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