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研发投入强度相关性研究

2019-08-06 02:41周竹梅郑清兰孙晓妍
会计之友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中介效应企业社会责任

周竹梅 郑清兰 孙晓妍

【摘 要】 文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研发投入强度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实证检验。以2013—2017年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探讨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对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中介效应。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地提升研发投入强度;企业社会责任在内部控制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关系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即内部控制既可以直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还可以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履行间接促进研发投入强度提升。研究结果丰富了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研究以及研发投入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 内部控制有效性; 研发投入强度; 企业社会责任; 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9)16-0041-06

一、引言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为着力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新是发展的生命力,提高创新能力必然要求企业具备长远战略眼光,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资研发,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目前我国企业总体的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影响研发投入的因素很多,从外部看,近年来国家为鼓励研发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企业应更多地从内部寻求促进研发的动力。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面临资源稀缺和高风险的困境,那么能否通过内部控制来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研发投入呢?

我国自2008年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来,内部控制就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众多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进行了探讨,但是对内部控制与研发投入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结论并不统一。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2013—2017年间我国深沪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和研发投入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同时从企业的社会属性方面考虑,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利于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使企业主动根据社会需求扩展创新领域,从而激发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企业社会责任在内部控制与研发投入的关系中可能产生一定的中介效应。基于此,本文进一步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中介变量,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全面梳理内部控制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从而丰富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和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为国家制定宏观政策和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依据。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研发投入强度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众多学者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如内部控制对融资成本的影响[1]、内部控制对融资约束的影响[2-3]、内部控制对投资决策的影响[4-6]等。

关于内部控制与研发投入的研究较少,观点也不一致。Ribstein[7]认为内部控制可能抑制创新投入;而更多的学者则赞成内部控制会促进企业研发投入。Hitt et al.[8]通过理论分析认为,从战略控制角度,内部控制与创新呈现正相关关系。王书珍等[9]引入融资约束研究了内部控制与研发投入的关系,认为高水平的内部控制对融资约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够缓解融资约束导致的研发投资不足。Filippo Belloc[10]在对公司治理与投资的关系研究中指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决定企业内部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合理分配,从而规范技术创新投入,这种内部机制主要来源于良好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因此,良好的内部控制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减少由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赖,降低投资者对资本成本的要求,缓解融资约束带来的投资不足[11]。另一方面,内部控制能够通过强化控制活动,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缓解委托代理矛盾,从而增强管理者对研发投入与投资机会之间的敏感性[12]。此外,对于特定规模的企业而言,创新往往不是随机的过程,而是需要战略目标的引导和结构化的支撑,内部控制旨在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鼓励创新想法”的作用。据此,提出假设1。

H1:内部控制有效性可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社会责任

基于企业具有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双重属性,有效的内部控制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风险防护,能促使企业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所处的经营环境状态,识别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的社会责任因素,合理制定社会责任执行机制,建立信息传导机制、效果反馈和评估制度,识别、评估与应对企业社会责任风险,促使企业提高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李兰云等[13]的研究指出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降低代理成本实现的。李文昌等[14]认为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风险评估因素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扮演着“指示灯”的角色,能够指引企业社会责任前进的方向,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H2: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受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显著影响。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企业社会责任与研发投入强度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实现股东更大收益及满足社会需求。同时,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和因融资成本过高产生的系统性风险,缓解融资约束压力,从而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增加研发投入强度。金镇城[15]依据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業社会责任与研发投入之间呈现显著的正向作用。朱永明等[16]以制造业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民营企业中企业社会责任对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验证了融资约束在企业社会责任与研发投入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但是在国有企业中,企业社会责任对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杨柏等[17]的研究认为融资约束是制约公司研发投入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通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可降低代理成本,而且能够降低融资资本成本,从而缓解融资约束,因此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研发中。

目前,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和研发投入相联系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史璇等[18]引入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中介变量,以沪深上市公司2013—2015年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社会责任在内部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中的中介效应。

从前面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而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履行又会促进研发投入,从而内部控制可以通过企业社会责任间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据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企业社会责任在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研发投入强度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研发投入强度(R&D)。由于研发投入总额受到企业规模和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在研究中缺乏可比性,因此研发投入强度的度量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用研发支出总额除以销售总额;二是用研发支出总额除以期初总资产。借鉴汪炜等[19]的研究方法,本文用上市公司各年度的研发支出发生额与期初总资产的比率来度量研发投入强度(R&D)。比率越高,表明研发投入强度越大,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越高。

2.解释变量

内部控制有效性(Ln IC)。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度量大致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运用公司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进行自行考量;另一种则为直接或间接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内部控制综合指数。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内部控制指数主要有由陈汉文等建立,用于衡量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的厦门大学内部控制指数;由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有限公司发布的侧重反映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本文借鉴彭玉等大多数学者研究采用的度量方法,选取迪博(2013—2017)内部控制综合指数作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衡量指标,并对其取自然对数。该指数涵盖了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主要内容,数值越大,表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强。

3.中介变量

企业社会责任(CSR)。企业社会责任衡量的常用方法有内容分析法、环境指数法、第三方评级法等。本文借鉴学术界比较权威的衡量方法,用和讯网发布的2013—2017年企业社会责任综合打分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数据可能会存在极值的影响,对该数据进行了1%的Winsor处理。综合评级打分越高,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越高,社会责任履行得越好。

4.控制变量

借鉴已有文献的研究,选取企业规模(Size)、资本结构(Lev)、资本密集度(Tang)、企业成长性(Growth)、投资机会(Tobinq)、高管人数(Exe)、股权制衡度(Balance)以及年份(Year)作为控制变量。

各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3—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为了保证数据的稳定性、代表性及可获取性,本文对于初始样本数据进行了以下处理:(1)剔除ST、*ST、PT等经营异常的上市公司样本;(2)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数据;(3)剔除在研究区间内相关财务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样本。经筛选,最终得到876个公司在五年研究期间的4 380个研究样本的平衡面板数据。

研发投入的数据根据CSMAR数据库(www.gtarsc.com)整理,有缺失的部分从企业年报中逐一收集补充。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指标选自迪博(DIB)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企业社会责任数据选自和讯网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专业评测体系对外公布的综合评级得分。其他变量如公司财务数据、公司治理特征等数据均来源于CSMAR数据库。本文主要运用Excel和Stata 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三)模型设计

参考温忠麟等关于中介变量的检验程序和方法,结合前文理论分析中提出的假设,本文构建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α0、β0和η0为常数项,αi、βi及ηi为各变量的系数,ε为残差项。假设中企业社会责任CSR的中介效应是由模型1—模型3中的系数α1、β1、η1和η2综合体现的。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所研究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在选取的各上市公司样本中,研发投入强度(R&D)的最小值为0.0002,最大值为0.115,均值为0.024,不同企业的研发投入存在较大差别。研发投入在国际上的通用判断标准为:当R&D经费支出占期初总资产比重达1%时,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生存非常困难;当所占比重达到2%时,企业才能维持基本生存;当比重达到5%时,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9]。可以看出,样本企业研发投入水平普遍较低,仅处于维持基本生存的水平,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生存困难,很难在激烈的市场中具备竞争优势。因此亟需加大研发投入强度,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解释变量内部控制指标(Ln IC)显示,最小值为6.074,最大值为6.711,均值为6.491,其对应的原始数据最小值为434.55,最大值为821.36。企业社会责任指标(CSR)由最小值0.000到最大值4.322,均值为3.051。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参差不齐,存在较大差异。控制变量中公司间差距最小的是企业规模(Size),差距最大的是企业成长性(Growth):最小值为-3.248,最大值为5.530,均值为0.112。

(二)相关性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表3列示了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表3显示,研发投入强度(R&D)与内部控制效性(Ln IC)的相关系数为0.069,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关,该分析结果初步表明内部控制质量可以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提高技术创新发展。内部控制效性(Ln IC)與企业社会责任(CSR)的相关系数为0.305,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内部控制有效性有助于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声誉。同时,研发投入强度(R&D)与各控制变量之间都在1%显著性水平上呈现相关关系,且各相关系数均小于0.5,证明所选取的控制变量具有合理性。为排查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对全样本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VIF检验,VIF检验均值为1.47,最大值为2.02,最小值为1.05,远远小于合理值10,因此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模型选择检验与内生性检验

本文按照面板模型的相关规定,在多元回归、固定效应以及随机效应三个模型分析中进行选择,最终确定最佳模型。如表4所示,通过Breuch-Pagan LM检验和Hausman检验进行模型的有效性检验,依次剔除多元回归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从而最终确定本文的基础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同时,由于研发投入强度R&D与内部控制效性Ln IC二者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应该对模型进行内生性检验。本文运用工具变量法,将工具变量设定为ICQ=eICQ并剔除时间效应,对模型3进行D-M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285,接受原假设,即模型不存在内生性问题,后续的面板回归模型不受内生性影响。

(四)面板回归结果分析

表5分别报告了模型1—模型3的回归结果。模型1中内部控制对研发投入强度的综合影响系数α1为0.004,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研发投入强度(R&D)与内部控制有效性(Ln IC)呈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有效性越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越高,从而支持了本文的H1。H1的成立具备了探讨中介效应存在的基本条件。模型2进行的是内部控制有效性(Ln IC)对中介变量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回归,β1=1.222且在1%水平显著,结果表明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H2得以验证。

在H1、H2得到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模型3的检验:将中介变量企业社会责任(CSR)置入模型1中,形成新的模型用来检验中介变量的加入在内部控制有效性(Ln IC)对研发投入(R&D)作用中的中介效应,并确定是完全中介效应还是部分中介效應。模型3回归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CSR)存在中介效应(η2=0.001,p<0.01),进一步观察在此模型中内部控制有效性(Ln IC)的回归系数(η1=0.004,p<0.01),同时,R2由模型1中的0.080提高至模型3中的0.083,说明企业社会责任(CSR)在内部控制有效性对研发投入强度的作用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即内部控制有效性不仅对研发投入强度产生直接的显著影响,还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对研发投入强度产生间接的影响。

(五)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本文实证回归结果的稳定性,进行如下的稳健性检验:(1)变更内部控制代理变量的稳健性检验。由于本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采用的量度方法为迪博内部控制综合指数,而上市公司的效益性在此指数的获取中影响程度较大。在此采用如下方法对内部控制的衡量作替换:若上市公司披露内控审计报告且内控审计报告显示无重大缺陷取值为1;否则为0。如表6,各模型的回归结果依旧显著,证明了本文采用的内部控制衡量方法不会影响回归结果的稳定性。(2)按企业成长性分类进行稳健性检验。企业成长性分公司计算全周期均值后,区分为高成长性企业和低成长性企业,对上述模型分别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在高、低成长性企业的分组中,企业社会责任(CSR)的中介效应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成长性的不同不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差异。同时,各模型中的主要研究变量与控制变量回归结果依旧显著。(3)按企业聚类进行稳健性检验。如表8所示,得出与前文实证检验一致的结论,证明本文所得研究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五、结论与建议

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资源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必要的研发投入则是创新的保证,如何促进研发投入成为企业乃至政府关注的焦点。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是企业效益性收入的衡量指标之一,必然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影响。本文以2013—2017年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以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中介变量,实证检验内部控制、社会责任以及研发投入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相对较低,内部控制与研发投入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内部控制有效性代表企业效益性水平,能显著促进研发投入强度;企业社会责任在内部控制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即内部控制可以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积极履行间接影响研发投入强度。

本文丰富了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和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研究,为提高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提供了经验证据。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得出两点启示:一方面,政府和企业都应坚定信心,充分发挥有效的内部控制对研发投入的积极影响,强化内部控制不能仅仅以应付评估和审计为目的,应将内部控制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从而防范投资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还应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社会责任履行水平,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和融资约束风险,间接促进研发投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好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参考文献】

[1] 敖小波,林晚发,李晓慧.内部控制质量与债券信用评级[J].审计研究,2017(2):57-64.

[2] 张友棠,杨硕杰.内部控制、产权性质与融资约束——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实施视角[J].会计之友,2018(12):15-20.

[3] 秦娜,曾祥飞.内部控制融资约束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18,34(3):185-188.

[4] 曾应良.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5] 周中胜,徐红日,陈汉文,等.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司投资支出与投资机会的敏感性的影响: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6,28(9):206-217.

[6] 张新.货币政策、内控质量与投资效率研究[J].会计之友,2019(2):74-81.

[7] RIBSTEIN L E,MARKET V S.Regulatory responses to corporate fraud:a critique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J].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2002,28(1):1-16.

[8] HITT M A,HOSKISSON R E,JOHNSON R S.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and firm innova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5):1084-1119.

[9] 王書珍,俞军.内部控制、融资约束与研发投入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6(15):183-186.

[10] FILIPPO BELLOC.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12,26(5):835-864.

[11] 董育军,丁白杨.产权性质、内部控制与融资约束[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6):32-38.

[12] 周中胜,罗正英,周秀园,等.内部控制、企业投资与公司期权价值[J].会计研究,2017(12):38-44,96.

[13] 李兰云,王宗浩,阚立娜.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基于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检验[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9(1):1-9.

[14] 李文昌,杨沈炜.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研究——基于财务绩效的中介效应[J].财会通讯,2018(36):99-103.

[15] 金镇城.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研发投资关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6] 朱永明,刘敏.我国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与研发投入关系研究——基于融资约束的中介作用[J].会计之友,2019(6):83-88.

[17] 杨柏,林川.企业社会责任与研发投入——代理成本缓解还是财务压力?[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6,32(4):124-131.

[18] 史璇,赵欢,段小存.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社会责任履行与技术创新效率关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8(10):20-25.

[19] 汪炜,袁东任.现金持有与研发投入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12(3):3-13.

猜你喜欢
中介效应企业社会责任
高职学生依恋、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进展与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进展与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我国制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试论零售商“绿色”企业文化的培育
品牌依恋在品牌认同与品牌迷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