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综述文章的撰写范式

2019-08-06 09:49朱秀梅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9年7期
关键词:范式综述文献

朱秀梅, 杨 姗

(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一、 引 言

综述文章的撰写可视为学术研究的开端和理论延展的基础,对于发现好的研究问题、避免重复研究、更有效地开展学术对话、完善和提升现有理论以及建构新理论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综述文章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撰写高水平综述文章绝非易事,对于大多数学者而言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如果在撰写之前没有规划好科学的撰写范式和文章的总体思路与逻辑布局,很可能就会写成诸如记账式、罗列式的毫无特色和贡献的综述文章。

为了促进和提高国内综述文章的学术质量,提升综述撰写范式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本文以公开发表的综述文章为分析对象,对管理类综述文章的撰写范式进行系统归类与比较,进而详细归纳出每种范式的特点和撰写要点。国外发表管理类综述文章比较集中和有代表性的顶级期刊主要有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AMA),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AMR),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AMP)。此外,本文还选择了国际管理学界公认的顶级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MJ)和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ETP)。由于这5个期刊及其刊发的综述文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本文以2010—2018年发表于这五大期刊上的综述文章为对象,对国外综述文章的研究范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梳理。在国内,《外国经济与管理》期刊具有最大的综述文章容纳量,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发表管理类综述文章的最佳平台,展示了数量和质量皆为上乘的综述文章,向学者们呈现了一场综述文章的盛宴。因此,国内主要以《外国经济与管理》期刊为例,对管理类综述文章的撰写范式进行梳理。

本文归纳出九种管理类综述文章撰写范式,并从多个方面对九种范式进行详细比较。本文的主要研究贡献在于:(1)在深入分析、整理、提炼国内外大量综述文章的基础上,从研究主题和理论贡献两个维度,创新性地归纳出九种综述文章撰写范式,帮助学者对综述文章的分类形成系统、整体的认知;(2)详细归纳每种范式的特点和撰写要点,为学者选择适当的综述文章撰写范式提供依据和参考;(3)从研究主题、文献基础、理论贡献和代表范例等方面对九种综述文章的范式进行比较,综合呈现了九种综述撰写范式的异同点;(4)在系统研究综述文章撰写范式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展望,对于促进综述类文章的发展和完善,加强中西方管理理论的互动交融,提升本土管理研究的创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 综述文章撰写范式的划分

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不可能“前无古人”。因此,在开展学术研究之前,需要对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的已有研究进行全面深入地挖掘与思考,以发现新的研究问题,进而完善、提升和拓展现有理论。综述文章通过科学系统地梳理理论演进脉络,为衡量学术研究的创新点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物”。管理类综述文章的撰写范式丰富多样,但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对撰写范式进行系统的分类与比较。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管理类综述文章后发现,综述文章撰写范式的选择与其研究主题和理论贡献息息相关。研究主题的选择与确定是综述文章撰写的第一步和关键环节,理论贡献则是综述文章的灵魂。不同综述文章在研究主题和理论贡献两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使综述撰写范式呈现较大差异。从笔者检索到的综述文章来看,按研究主题的新颖程度可以归纳为成熟主题、新兴主题、创新主题、本土创新主题4类,按理论贡献可以划分为理论完善、理论提升、理论拓展和理论原创4类。因此,本文以研究主题为纵轴、理论贡献为横轴,将综述文章的撰写范式划分为九种(参见图1)。

图1 综述文章撰写范式的划分

综述文章的研究主题与其研究贡献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研究主题新颖程度的增加,其学术贡献也逐渐增强。如图1所示,成熟主题和理论完善交叉形成的象限涵盖了5种不同的撰写范式。这一象限的总体特征是综述主题比较成熟,文献基础丰富,主要针对现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其理论贡献主要体现为对现有理论的完善,通过综合呈现现有研究的发展脉络,辨别该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的未来研究议题和理论发展方向。新兴主题与理论提升交叉形成的象限涉及2种撰写范式,这一象限的特点是聚焦新兴主题,已有文献相对较少,侧重于对国外研究的引入与评价。这类综述文章能够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对话与交流,对新兴主题和新兴理论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创新主题与理论拓展交叉形成的象限主要涉及建构式综述撰写范式,已有研究通常非常少,这一象限的特点是研究主题通常是从某一研究层面、视角对现有研究领域或主题加以拓展,提出具有开创性的研究主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创新性。本土创新与理论原创交叉形成的象限主要涉及原创中国(东方)管理理论的撰写范式。这一象限的特点是基于本土化理论原创的目的提出研究主题,具有极强的开拓性和创新性,主要理论贡献是推动东方管理理论的发展。

在对管理类综述文章撰写范式进行划分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取长补短,了解国内外管理类综述文章发展的异同点,促进国内管理类综述文章的发展,本研究进一步统计了国内外综述文章撰写范式的分布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见,能够比较明确地进行综述撰写范式定位的国外综述文章总量是208篇,国内发表于《外国经济与管理》期刊的综述文章总量是256篇。通过对2010—2018年发表于国外五大期刊和《外国经济与管理》期刊的综述文章撰写范式的分布统计,可以看出国内外管理类综述文章在撰写范式的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国外管理类综述文章更倾向于采取文献系统梳理的研究范式(范式一),占其综述文章的绝大部分。这类文章的研究主题通常比较宽泛,侧重于对研究主题或研究内容的全面系统梳理。相对而言,国内的综述文章撰写范式更加分散和丰富。国内处于前两位的是专注于某一特定视角的撰写范式(范式四),以及聚焦于新兴主题的概念式综述范式(范式六)。范式四在国内的兴起,显示国内学者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的交叉。范式六紧随其后,说明国内学者近年来非常注重对前沿理论或新兴主题的引入和发展。对新兴理论、学派或新兴主题的综述,能够加强国内外管理学科对话,融入中国情境因素,从而提升中国管理学理论发展的高度、深度,并体现中国特色。对经典研究的回顾与比较(范式五)以及文献系统梳理(范式一),也是国内学者采用相对较多的研究范式。经典研究通常具有高权威性,如对诺贝尔奖学者研究贡献的回顾,对管理理论构建和发展有突出贡献学者的研究观点和研究贡献进行回顾,这些权威学者通常来自于国外,国内甚少。总体来看,综述文章更注重对研究脉络的细致刻画和梳理,并融入研究者自身的理解和提升。比较而言,对综述研究方法并不是特别关注,如范式二基于扎根理论的文献综述范式国内比较少,国外则没有。范式三基于元分析的综述的应用在国内外都较稀少,但元分析综述文章在国外顶级期刊上已有发表,可能成为国内外学者努力突破的方向。总之,不同的撰写范式具有不同特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研究主题,学者们需根据不同研究主题选择最契合的综述文章撰写范式。

三、 不同综述文章撰写范式的体例布局和撰写要点

虽然综述文章并没有固定的结构标准,但并不表明综述文章的结构安排无规律可循。为了更好地理解九种综述文章撰写范式的写法,接下来将以国内外典型综述文章为范例说明不同范式的体例布局、特点和撰写要点。关于典型范例的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几个标准:一是范例数量,鉴于国内外不同范式发展的异同以及文章篇幅的限制,国内外各选择1篇文章作为每种撰写范式的范例;二是研究领域,从对国内外期刊的综述文章梳理来看,近年来,创业领域发展速度较快,理论创新和突破比较明显,因此,典型案例选择更聚焦于创业领域;三是综合考虑研究主题的创新性和研究贡献的大小。由于研究主题的创新性及其理论贡献水平是划分综述文章撰写范式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筛选范例时,首先对研究主题和理论贡献做出科学判断;四是根据撰写特点选择典型范例,结合每种范式的撰写特点,优先选择范式特点突出的综述文章;五是参考发表时间、引用率和学者知名度等多种因素对类似文献做出取舍。

(一)范式一:文献的系统梳理

范式一主要针对成熟主题进行综述,文献基础非常丰富,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文献梳理,对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形成全方位的理解与认知,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或有价值的研究议题。范式一具备如下特点:(1)关注成熟研究主题,通常已具备大量的文献和深厚的理论基础。(2)由于涉及文献量巨大,一般需要基于多个视角将研究内容划分成若干研究主题。(3)由于文献搜集、筛选、归档、阅读、整理、归类、梳理的工作量巨大,该范式综述文章的撰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4)范式一是国外综述文章撰写的主流范式,在国外更有影响力,此类综述文章可以发表于国外顶级期刊。如AMA中的文章大多是对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进行系统梳理,进而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或研究议题。

本文以Ravasi等(2018)发表于AMA的文章为例说明国外这种范式的撰写体例。该文基于6个视角对组织声誉形成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共分4部分。第一部分对40年来关于组织声誉形成的研究进行总结与概括,指出研究现状及研究贡献。第二部分分别叙述6个视角下组织声誉的概念与形成方式,这6个视角分别是博弈论视角、战略视角、宏观认知视角、微观认知视角、文化社会学视角和沟通视角。第三部分关注组合视角,即在组织声誉的研究过程中贯穿2个或2个以上的视角,提出视角组合中3个亟待深入探究的问题,包括稳定与变化的关系、控制与争论的关系、宏观和微观分析层次的联结。第四部分通过时间轴的形式纵向梳理了40年来组织声誉形成研究视角的动态转变。国内以“新创企业成长战略:资源拼凑的研究综述与展望”(祝振铎和李新春,2016)一文为例。该文聚焦于快速发展的创业资源拼凑理论,梳理资源拼凑的已有研究成果。第一部分引言指出资源拼凑对新企业突破创业约束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对资源拼凑的三个关键概念(现有资源、资源将就和资源重构)进行解读和拓展,指出资源拼凑在创业活动中的关键作用。第三部分对比分析资源拼凑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资源依赖理论的关联和异同。第四部分为资源拼凑理论的研究视角与主题演化,对创业资源拼凑的前置因素、测量与功效、特征与主题演化进行文献梳理。第五部分提出资源拼凑在社会网络关系利用、企业成长等实践中的管理启示。第六部分从资源拼凑的持续性或退出机制、拼凑对创新的影响、互联网时代拼凑实施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文献系统梳理的综述范式具有如下撰写要点:(1)文章一般没有严格的结构要求,主要包括引言、研究内容的系统梳理和未来展望,重点在于对大量文献的研究主题、理论基础和研究脉络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2)引言部分需要交代清楚综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突出文章的主要贡献和特色。(3)研究内容的系统综述并非对已有内容进行简单梳理,而是要在深入理解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和评析,如从时间、视角、理论、研究层次等多角度分析。其中大多数文章都将一个较为宽泛的主题或领域划分成不同子主题,研究主题划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非常关键。(4)需要提出有价值的未来研究议题。这类文章的主要贡献在于能够综合呈现某一领域或主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脉络,对研究主题的推进和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范式二:基于扎根理论的综述

基于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的综述撰写范式是运用扎根理论的定性分析方法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扎根理论是一种通过数据和资料的不断浓缩与升华产生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包括经典扎根、程序化扎根和建构型扎根三个理论分支,这三个分支在数据来源、理论产出和编码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关于扎根理论和编码方法的选择,综述文章中通常阐述得并不详尽。基于扎根理论的综述范式通常具有如下特点:(1)适用于研究历史较长,文献相对丰富的研究主题。(2)在研究设计部分使用扎根理论对文献内容进行编码,编码过程中作者通常有一些预设,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要加强研究者与文献之间的互动,提升编码的科学性和可靠性。(3)扎根理论要求学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有敏锐的直觉和归纳范畴的能力,其在综述文章、案例文章和实证文章(主要用于新概念的量表开发)中都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本文梳理的国外五大期刊中目前尚无使用扎根理论进行文献综述的范例,这里通过两篇国内文章来说明这种范式的撰写体例。一篇是“基于扎根理论的创业网络研究多视角分析与整合框架构建”(单标安等,2011),该文在研究设计部分交待了文献数量和编码过程,编码文献的数量是63/128/150,即通过初筛得到创业网络国外文献150篇,进一步筛选得到128篇,最后选择实证类以及提出明确命题的文献63篇。通过对文献的扎根编码共得到7个聚焦编码。根据聚焦编码,将创业网络划分为4个研究视角,即资源视角(管理学)、关系视角(社会学)、认知视角(心理学)和经济视角(经济学),并对4个视角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脉络进行分析。未来展望部分再一次使用编码方法对已有创业网络文献当中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提炼。另一篇是“中国企业外部情境架构构建与研究述评”(苏敬勤和刘畅,2016),该文经过初筛得到国内相关文献1 720篇,进一步筛选后得到405篇。在研究设计部分对中国企业的外部情境因素进行编码,基于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框架进行归类,得出涉及中国企业外部情境因素的PEST框架体系,并对现有研究的情境化深度及理论贡献进行分析。该文在篇章布局、理论逻辑、规范性、可读性,以及理论提升等方面都可圈可点,可以将其作为此范式的写作范文。

基于扎根理论的综述撰写范式具有如下撰写要点:(1)文章一般分为引言、研究设计、主题梳理、研究贡献等部分,其中研究设计和主题梳理是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2)需要提供文献搜集与筛选的科学依据,交待清楚文献来源和数量。(3)基于扎根理论的综述需要对筛选的文献进行编码,并以此作为划分研究主题的重要依据,而后对不同主题的研究脉络和框架进行系统梳理。(4)研究主题的科学划分非常重要。严格来说,文章中的编码过程主要服务于主题的划分和不同主题的研究现状梳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使用扎根理论的综述文章,编码内容与研究主题梳理对应性不强,即主要根据主范畴来划分研究主题,但副范畴与研究主题梳理之间未建立起有机联系,需要加强对应性。

(三)范式三:基于元分析的综述

基于元分析(meta-analysis)的综述撰写范式是利用元分析这一量化方法对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其实质是以同一研究主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结果为研究对象,在严格设计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客观、定量的综合分析。由于传统文献综述的主观性较强,容易引起偏差和误差,甚至常常出现不同综述者意见相左的情形,因而在批评者看来缺乏科学性。元分析通过增大样本量来增加结论的可信度,解决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文献综述的不足(王永贵和张言彩,2012)。基于元分析的综述撰写范式具有以下特点:(1)元分析综述方法通过增大样本量提升文章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帮助学者发现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揭示单项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得出更为客观的普适性结论。(2)元分析适合于有足够实证数据支撑且某些关系或假设存在较大争议的研究问题。(3)需要在已有文献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形成新的模型和假设,重新整合的理论模型和假设通常包含调节效应关系。(4)元分析的文章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和影响力,能够在国外顶级期刊上发表。近年来,国内管理学权威期刊中元分析文章的刊文量也出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例如,Schwens等(2018)基于元分析研究了国际创业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理论模型,主要研究国际创业的三个维度(国际化程度、范围和速度)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主效应,以及知识强度的调节效应。在方法部分,它筛选出41篇实证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在41篇文章中提炼出相关实证数据,主要包括出版期刊、样本量、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由于不同的实证文章使用不同的测量方式,有必要对变量测量进行编码,以确保变量测量的一致性与可靠性,进而运用元分析方法验证所提出的假设。吕鸿江等(2018)基于元分析研究了多元领导力对领导力效能的影响及情境因素和方法因素的调节作用,对多元领导力影响领导力效能已有研究结果存在的分歧做出回应。该文在理论回顾和假设部分对现有文献进行理论整合,提出新的理论模型与假设,理论模型主要涉及多元领导力对领导力效能影响的主效应,以及情境因素(团队类型、团队平均任期、文化差异)和方法因素(测量方法、数据属性)的调节效应。在研究方法部分交待了文献搜索与文献选择的标准,以60篇实证文章作为样本。而后对模型中涉及的主要变量,包括领导力类型、团队类型、团队平均任期、文化差异、领导力测量方法、有效样本、数据属性和效应量等进行编码,解决变量测量问题。接着遵循Schmidt和Hunter(2014)的元分析过程对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CMA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主要包括效应值转化、同质性检验、出版偏倚检验,进而验证理论模型与假设。

这类综述撰写范式具有如下撰写要点:(1)元分析文章的结构基本相似,涉及两个主体内容,一是基于大量实证文章的梳理,整合形成新的理论模型和假设,模型当中通常包含调节效应关系;二是整理、提炼并利用已有实证文献中的实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假设。(2)元分析中的调节变量主要指整体研究样本中所包含的系统差异因素(如测量因素和情境因素),用于解释主效应在方向和大小上的差异。(3)元分析的文献基础仅包括实证文章,要详尽地描述从实证文章中提取的有用数据,数据的选择与研究问题息息相关,一般包括出版期刊、样本量、相关系数、回归系数、使用的统计软件、效应量等指标,提取的数据需要在文章中列表或者放在附录中。(4)元分析过程主要包括效应值转化、同质性检验、出版偏倚检验和敏感度分析等。

(四)范式四:基于某一视角的综述

从某一独特视角切入对某一相对宽泛的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进行文献综述,往往能够更深入地挖掘已有文献的研究进展脉络,使研究领域或主题更加聚焦,并且有可能形成领域或主题的交叉,从而对现有研究领域和主题进行理论拓展。基于某一视角的文献综述是目前国内较为常见的一种综述文章范式。采取这种范式可能基于以下原由:第一,对该主题或领域的文献全集进行综述的文章已经存在,重复研究的理论贡献不大;第二,基于独特视角切入有利于对文献进行更深入的文本挖掘,并能够在视角选择上体现综述研究的特色。此范式具有以下特点:(1)适用于较宽泛的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视角的选择非常关键,属于国内学者目前比较钟爱的范式。(2)关注独特视角下的研究,细化综述主题的着力点。(3)文章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独特视角的提出,实现不同研究主题、不同研究领域或不同理论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例如,Burton等(2016)发表于ETP的综述文章基于职业视角对创业研究进行述评,这类研究将创业视为职业发展轨迹中的一步,认为创业能够为职业发展积累能力与资源。该文第一部分为引言,指出基于职业视角对创业研究进行回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部分介绍了管理研究中的职业理论,将职业视角划分为成就(attainment)和阶段传递(stage passages)两个维度。第三部分对职业视角下的创业研究进行梳理。第四部分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王伟毅和李乾文(2005)的“创业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研究”一文首先在引言中论证了为什么要基于创业视角研究商业模式,强调商业模式研究正是从创业领域出发,日益吸取战略管理知识,从而向人们昭示商业模式有可能成为理解创业研究与战略管理两个领域的新途径,指出商业模式本质、构成要素及结构、商业模式与战略关系、模式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对理解创业过程和创业者的作用具有一定启发性。随后从创意是商业模式的萌芽、商业模式的本质、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区别、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商业模式的分类研究、商业模式研究的未来课题、商业模式的实践意义8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基于某一视角的综述范式具有如下撰写要点:(1)文章一般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对切入视角的论证,二是基于独特视角对研究主题进行细分,三是基于研究主题的细分对研究内容进行梳理。(2)独特视角的提出是文章的关键,为什么以此为视角进行文献梳理?如何基于该视角进行文献的检索和聚焦?该视角对研究主题发展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必须交待清楚。(3)需特别注重研究视角的选择对已有理论发展和拓展的贡献,力求推动不同研究主题、不同研究领域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五)范式五:经典研究的回顾与比较

对于一些较为宽泛,具备丰富文献基础的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有些学者并不对已有文献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脉络进行系统梳理,而是另辟蹊径,对该主题或领域的一些经典研究进行回顾与比较。此撰写范式具有以下特点:(1)研究主题较为成熟,旨在将某一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的经典研究做全面、深入的呈现。(2)这一范式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对“经典”的甄别和评价上,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对经典模型进行回顾与比较,二是对某知名学者的研究贡献进行梳理。前者需要以一定的标准选择有价值、有意义和有影响的经典模型,后者需要选择有知名度的学者,通常以著名奖项(如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或理论创立者为对象展开综述。(3)经典研究的回顾与比较范式对综述作者把握“经典”的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经典研究回顾与比较的一种典型形式是聚焦于研究领域的经典模型,进行回顾与比较。例如,Moroz和Hindle(2012)发表于ETP的文章对创业过程的经典模型进行回顾与比较,该文共分6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指出评估已发表的创业过程模型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提出评估创业过程模型应考虑的因素。第三部分构建了创业过程模型的评估标准,包括模型类型,关键要素/阶段/事件,变量/因素/活动,研究方法,分析单位以及普适程度6个方面。接着对搜集到的32个创业过程模型进行比较,筛选出4个典型模型。第四部分利用构建的创业过程模型评估标准,重点对Gartner、Bruyat-Julien、Sarasvathy和Shane所构建的模型进行述评,指出4个模型的优势与劣势。第五部分指出现有创业过程模型的优点与缺点。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部分提出亟需对已有创业过程模型进行提炼与升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提出普适性强的创业过程模型以更好地指导创业实践。国内学者中,董保宝(2008,2012)、方世建和孙薇(2012a,b)、方世建等(2013)对经典模型的回顾与比较范式的应用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这里以“经典创业模型回顾与比较”(董保宝和葛宝山,2008)一文为例。该文将经典创业模型划分成要素均衡型和要素主导型两大类,要素均衡模型是指模型中的各个要素互相协调、均衡发展并发挥作用,主要回顾和评价了Timmons、Gartner、Sahlman所构建的创业模型。要素主导模型是以某一要素为主导来协调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回顾和评价了Wickham、Bruyat和Julien、Zahra和George、Haiyang Li(李海洋)以及Jain所构建的创业模型。而后基于资源、机会和环境视角对8个创业模型进行比较。接着对国内经典创业模型进行回顾,主要分析和评价了刘常勇所构建的创业模型,最后对国内外创业模型的异同加以比较,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经典模型回顾与比较综述范式具有如下撰写要点:(1)文章结构一般为引言、模型选择标准、经典模型回顾和比较、未来展望几部分,其中经典模型回顾与比较是文章重点。(2)能否对经典模型进行科学的甄别、剖析与评价是决定综述文章质量的关键,有时需要对经典模型进行适当的分类,并要客观清楚地交待模型的选择标准和分类标准。国内这一范式的综述文章尤其需要加强对模型选择标准的阐述。(3)对经典模型的剖析通常需要深入挖掘模型建立的背景、理论依据、适用范围、分析层次、分析视角、主要观点和研究贡献等。

知名学者理论贡献述评综述范式具有如下撰写要点:(1)文章一般包括生平及学术道路、学术思想渊源、学术贡献、未来展望几部分,其中学术贡献一般包括理论和方法两部分。(2)述评对象的知名度是判断文章价值与意义的首要标准,一般是某一重大奖项的获得者或理论的开拓者。(3)学术贡献归纳部分通常将学者的学术成就分为不同的研究方向,分别介绍其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

(六)范式六:新兴主题的概念式综述

这一范式主要关注当下研究的热点或新兴问题。例如,近年来各种类型的领导力成为比较热门的话题,学者们倾向于围绕新兴的领导风格进行文献梳理,如创业型领导、领导者情感、领导差别对待、自我牺牲型领导、领导力涌现、时间领导、包容型领导、谦卑型领导等。此类综述范式具有以下特点:(1)通常涉及一些新兴研究主题,在日常学术研究中需要注重培养与提升识别和挖掘新主题的能力。(2)因为主题比较前沿,评审者对这类综述文章所使用的方法、文献来源的科学性、文献梳理的系统性等方面的要求通常较为宽松。(3)在这类文章中,读者容易捕捉一些前沿问题和变量,这类综述文章对于新兴主题的理论发展往往极具推动作用。

例如,Nambisan(2017)发表于ETP的文章提出数字创业是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业机会的识别、发展、实现和改进的过程,数字创业是创业的新形式。该文第一部分为引言,对比分析了传统创业与数字创业的差别,论证了数字创业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为数字技术和创业研究,分析了数字技术的3个关键要素,包括数字组件、数字平台和数字基础设施,并分析了数字创业过程、数字创业产出以及数字创业多主体的构成。第三部分分析了数字技术对创业的影响,包括数字组件的再编程性和重构性打破了创业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数字平台的自生长性加强了创业机会的动态性与辐射性,数字基础设施突破了创业过程不同阶段的界限。第四部分从创业主体的角度介绍数字创业,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的嵌入,创业机构和主体变得更加分散和不固定,促使创业个体和机构之间基于价值共创进行动态有机整合,形成独特的数字创业模式。第五部分结论提出该文的研究贡献和对数字创业的未来展望。蒿坡等(2017)的“领导力涌现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一文包括引言、领导力涌现的概念及测量、领导力涌现的理论基础与路径、领导力涌现的实证研究、未来研究展望5个部分。领导力涌现强调由员工个体所表现的水平的、自下而上的非正式领导力过程,指在团队内部个体对其他成员所表现出的领导力的感知过程,与自上而下的传统领导理论存在本质不同。由于涉及新兴主题,所以该文首先辨析了领导力涌现的概念,分析其测量方法,而后从内隐领导理论和期望状态理论两个视角揭示了领导力涌现的理论基础和路径。然后系统梳理了领导力涌现的实证研究,对其前因变量、作用效果、作用机制(中介机制与调节机制)以及特定类型领导力的涌现进行分析归纳。最后从4个方面提出个体领导力涌现的未来研究方向。

新兴主题的概念式综述范式具有如下撰写要点:(1)一般包括核心变量的概念辨析、研究现状梳理和研究展望三部分,其中核心概念的辨析和梳理是文章的主体内容之一,对引入国外新主题和新概念非常重要。(2)由于主题新颖,涉及文献较少,有些文章并不交待文献来源和文献数量,但是这方面有待改进。(3)需要阐述新兴主题的概念、构成和测量,有时需要在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作者的观点。(4)研究现状梳理部分要对核心变量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梳理,形成既有成果的整合研究框架。(5)通常情况下,核心主题的研究存在巨大研究空间,有必要针对梳理过程中发现的不足进行未来展望。

(七)范式七:新兴理论或学派的综述

这一范式同新兴主题的综述范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关注新兴理论或学派的发展,强调与本土管理的对接,奠定了本土理论形成的基石。新兴理论或学派的综述撰写范式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以新兴理论为选题通常更能够吸引读者。(2)要求学者有很强的理论理解和扩展能力,能够交待清楚新兴理论的内涵、发展脉络和应用。(3)国内学者的上乘研究需要与中国哲学思想建立有机联系,与本土管理对接,实现中西方理论的对话,并推动本土理论的发展。

例如,Vaara和Whittington(2012)发表于AMA的综述文章主要回顾了“战略即实践”(strategy as practice,SAP)学派的研究。第一部分引言强调了“战略即实践”学派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介绍了学派的理论渊源。第三部分关注2003年以来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文章,对“战略即实践”理论学派进行回顾,包括学派的四大特征、SAP的工具和方法、SAP的影响因素、战略实践者的作用4个方面。第四部分重点关注这一学派发展的5个关键方向。肖建强等(2018)也向读者们清晰展示了该学派发展的基本脉络、哲学基础、基本原理、应用范例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创新性地将“战略与实践”研究的哲学基础与“知行合一”观加以对比。该文包括6个部分,在“战略即实践”学派的兴起部分主要提出了“战略即实践”的3P整合框架,明确了什么是战略、谁是战略家、战略家做什么3个问题。在“战略即实践”的哲学基础部分,对比了“筑造”模式、“栖居”模式与“知行合一”模式,意味着从“计划战略”到“战略即兴”、再到“战略即实践”的转换。在“战略即实践”学派的原理、应用与扩展部分,除了阐述其原理和应用范例之外,主要分析了“战略即实践”理论与制度理论、惯例理论、身份理论和叙事理论的对话与比较。在未来展望部分从行动者、行动导向、行动逻辑等方面比较了它与中国古典“知行合一”观的异同,展望了研究本土管理实践和建构理论的新机会。虽然这两篇同样主题的综述文章在行文逻辑上有所差别,但是两者都关注“战略即实践”这一新兴理论,从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两大方面进行叙述。值得一提的是肖建强等(2018)一文不但对“战略即实践”学派的理论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更与中国哲学思想“知行合一”观进行对话。

7套试卷知识点来源于高等数学专业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包括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级数收敛,矩阵及其变换,概率与统计,空间直线方程,平面方程,曲线方程,简易逻辑,算法框图,数列,函数等等.重视大学本科数学专业知识,考察最基本、常用知识点、性质及其相关定理的应用,仅考查中学数学知识点的题目少;若仅考查中学知识点,一般为概率与统计模块,利用分类加法与分步乘法原理确定随机事件的概率,且题目载体相似.

新兴理论或学派的综述撰写范式具有如下撰写要点:(1)文章一般从理论学派的起源、发展、应用、拓展和未来趋势几方面进行梳理。(2)由于关注的大多为新兴理论或学派,所以文章一般不交待文献来源和数量。(3)在理论学派的发展应用部分,通常需要列举理论应用的案例,使读者对理论应用建立更好的认知和理解。(4)国内学者在撰写此类文章时,需要注意与中国哲学思想的有机结合,以提升文章的理论贡献。

(八)范式八:建构式综述

一些开创性的研究主题的既有文献往往很少,这时可以借鉴相关领域或主题的已有研究成果,采取建构式的思路展开综述研究,在综述过程中融合学者自己的观点。在秦宇和郭为(2011)的“管理学文献综述类文章写作方法初探”一文中也多次强调建构式综述具有极高的价值,能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与重点。建构式综述文章通常具备如下特点:(1)需要对已有领域或主题的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对研究进展和研究问题具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从新的层面或视角提出新的研究问题,扩展和引领现有研究,创新性和突破性比较明显。(2)由于主题较新,容易产生辐射效应,可以形成后续的系列实证研究成果。(3)研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即有些评审专家有可能因其理论依据不足而并不认可对这种较新主题的探索和尝试,因此,需要注意提高文章的理论性、科学性、可靠性、逻辑性和严谨性。

例如,Cardon等(2017)发表于AMR的文章在评价创业激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团队创业激情(team entrepreneurial passion,TEP)是创业激情研究的重要拓展。现有关于创业激情的研究大多关注个体创业激情,但是以创业者为主的英雄式创业已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新企业的创业成功是创业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有必要关注新企业团队创业激情的产生以提升新企业的成功率。该文将团队创业激情定义为团队成员共享的积极情感和集体身份。随后基于自上至下和自下至上2条路径、情感转移和身份形成2个过程建构了团队创业激情的产生和影响模型。自下至上指团队成员激情通过情感转移过程和身份形成过程促进团队创业激情的形成。自上至下指团队创业激情对团队成员的激情以及成员的进入和退出产生影响,并影响团队过程有效性、团队凝聚力以及团队绩效等团队产出。该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团队层面拓展了创业激情研究,厘清了团队创业激情的概念,基于情感和身份理论构建了团队创业激情形成和影响的动态多层次模型,揭示了团队创业激情形成和影响的关键因素与过程,为团队创业激情在创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框架和思路。朱秀梅等(2017)针对创业学习研究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创业学习的概念体系过于简化,创业情境融入不足,创业学习与组织学习的概念区分不足;二是主要聚焦创业者创业学习,创业者的英雄主义色彩浓厚,创业的社会分布性本质被掩盖,员工、团队和组织等不同层面学习主体的作用基本被忽视),以创业学习转移为主题展开研究,在构建创业学习概念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创业者、员工、团队和组织等不同层面主体之间的创业学习转移机制,很好地解答和回应了创业学习研究存在的这两个问题,在研究层面和研究视角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突破性。由于该主题很新,可借鉴的文献很少,因此,在创业学习概念体系构建(5W1H模型的构建),创业者、员工、团队和组织等不同主体的创业学习内涵与特征,主体之间的学习转移机制等方面均需要提出新观点、新主张和构建新的研究框架,以建构式的思路和逻辑深层次地揭示创业学习转移的机制与路径。该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揭示创业学习的动态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创业者、员工、团队和组织等不同层面的创业学习主体发挥不同的作用,创业学习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各显其能,直至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学习型组织,使新企业的生存、成长和发展获得重要保障。

建构式综述撰写范式具有如下撰写要点:(1)建构式综述文章首先需要对已有研究主题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清晰的论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拓展,提出新的研究主题,并论证该主题的创新性和拓展性,提出建构式的主张、观点或框架。(2)新的主张、观点或框架的提出需要体现较强的思辨性和创造性,能够较大程度地促进现有理论的发展,同时需要加强论证的科学性和可靠性。(3)与其他综述范式相比,建构式综述具有明显的拓展性,紧密契合主题的研究成果非常少,需要扩大文献范围,借鉴相关研究成果。

(九)范式九:原创中国(东方)管理理论

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中国情境与西方主流理论的简单对接、东西方理论的浅层次对话单向输入已经无法满足中国本土理论发展和有效指导中国管理实践的需求,其中包括一批有影响力的东方管理专家学者,这些学者开始关注东方管理并致力于构建原创性的中国管理理论。同时,许多国内权威管理学期刊也对这一研究趋势做出回应,专门开设东方管理专栏,除了接收高水平文章外,还邀请著名的东方管理学者展开对话和访谈,并且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召开专门的东方管理论坛。如2012年美国管理学年会(AOM)的主题是“West meets East”,《外国经济与管理》“东方管理”专栏编委会组织专题“如何参验理论边界?在实证研究中应用阴阳理论”,成功召开IACMR2018专业发展工作坊。原创中国(东方)管理的综述范式具有如下特点:(1)研究主题具有很强的突破性和创新性,研究内容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创造性,学术贡献突出。(2)能够甄别和选择出具有管理理论潜力的哲学理论和思想,透彻理解和掌握哲学理论的要义,并能够将该哲学理论和思想进行延展,引申到中国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以构建原创中国理论。(3)这一范式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学者们应抓住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关键转型期,专注于构建原创中国管理理论。

本文以“合理论——基于东方文化背景的战略理论新范式”(陆亚东等,2015)一文为例说明这种范式的撰写体例与研究逻辑。该文指出西方理论的快速发展中存在明显的窘境,如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具有基于归类—权衡—选择过程的清晰易辨的架构,这种思维逻辑固然可以帮助具备独特资源的企业厘清发展思路,却给那些资源能力特征并不显著的中小型企业的战略选择带来了困惑。针对这一问题,亟待中国学者运用东方哲学和东方智慧来解惑。中国拥有悠久深厚的哲学理论和思想,以及源于上古、成于秦汉、盛于唐宋的丰富商业史,由此凝练出的“合”理论是东方文化背景下解决中小企业战略选择困惑的战略理论新范式。西方理论与中国情境相结合而成的“中国管理理论”,本质上是在西方管理理论体系中延展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部分,其与原创中国管理理论仍相去甚远,在面临中国独特的转型与新兴经济情境时,仍显力不从心,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全新管理理论或管理范式(管理的中国理论)呼之欲出。陆亚东等(2015)正是基于此背景展开“合”理论研究,是在结合东方文化背景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所做的一次理论探索。该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阐述了具有鲜明东方文化背景的原创管理理论——“合”理论的渊源,解释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如何为“合”理论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土壤;详细阐述了“合”理论的复合、联合、结合和相合4个方面构成的哲学及管理学要义,将哲学思想与管理思维进行深度融合;结合中国企业案例,呈现了“合”理论的基本范畴与研究概览。

原创中国(东方)管理理论的综述撰写范式具有如下撰写要点:(1)主体内容通常包括论证理论的哲学渊源,对比东西方理论基础的差异,将理论的哲学和管理学要义进行深度联结,利用实践进行理论验证,其中对比东西方理论基础的差异旨在体现西方理论的水土不服,表明中国本土理论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将理论的哲学与管理学要义进行深度结合是建立本土管理学理论的核心过程,需要有机融合哲学思想与管理思维,立足于中国情境,紧密结合中国管理实践,构建原创性的中国管理理论。(3)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和思想博大精深,如五行论(人本管理)、道本体论(无为管理)、孙子兵法(造势与应势)、阴阳认识论(灰度管理)、悟性方法论(直觉想象力)和禅宗的应用等,中国管理学者需要深入研究这些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并与中国管理实践进行碰撞、融合,推动中国原创管理理论构建。

四、 综述文章撰写范式的比较

不同的撰写范式适用于不同的研究主题,科学地选择恰当的撰写范式,能够使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范式之间实现最佳的契合,事半功倍,进而显著提升综述文章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撰写综述文章时,需要分析和把握不同撰写范式的本质特征,力求在综述文章撰写时选择和采用最为恰当的撰写范式。九种综述撰写范式在研究主题、文献基础、主要内容和理论贡献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如表2所示),这些差异构成了范式选择的基础。

表2 九种综述文章撰写范式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主题的新颖程度与文献基础息息相关。对于主题和领域比较宽泛、已有文献众多、以成熟主题为梳理对象的综述文章,通常需要从理论基础、研究主题、研究脉络等方面对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这类研究主题的综述文章有更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要求,对综述方法的要求往往也比较高,如有些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方法或元分析的量化综述方法。但并非所有综述文章都基于文献全集进行梳理和回顾,有些研究会基于某一独特视角进行文献梳理,并在切入视角方面体现独创性,有些综述文章则对经典研究进行回顾与比较,如对某一领域或主题的经典模型进行回顾与比较、对知名学者的理论贡献进行述评。从这类综述文章的理论产出看,其理论贡献主要在于能够系统地呈现某一主题或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研究问题,以引领和完善现有理论的发展。

对于新兴研究主题,由于已有文献较少,概念体系尚不成熟,通常需要对核心概念的内涵、维度和测量进行梳理。以新兴理论或学派为研究主题的综述文章主要对理论学派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梳理,对理论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关注新兴主题引入后的未来研究方向及研究议题。除了要梳理理论进展之外,国内综述通常需要与东方管理情境建立有机联系,与本土管理进行对接,加强中西方理论的对话和融合。

有些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发展到一定阶段,通常会出现研究瓶颈。这种情况下,比较适合进行建构式综述,需要在对现有研究形成深刻认知的基础上,从新的研究层面或研究视角提出新的研究主题,并对现有文献进行深入挖掘,找到可借鉴的理论成果,进行初步的理论建构。这类文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已有理论,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创造性,能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和重点,可产生一定的辐射效应。

以创建原创中国(东方)理论为目标的综述文章,其创造性和思辨性最强,理论贡献也最大,需要在透彻把握中国哲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学的引申、扩展和应用,将中国哲学思想与管理思维深度融合,对哲学理论的哲学和管理学要义进行梳理和论证,以构建原创中国理论,情景化和本土化特征明显,具有很强的主题创造性、理论深入性和内容思辨性。

五、 结 语

学术研究犹如攀登高峰,看清周围的山峦,找准“巨人的肩膀”,才能更有效地抵达巅峰。毫无疑问,这一过程中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好的综述文章需要对文献进行全面合理的检索,对主要文献进行科学系统的梳理,以创造性的研究范式和逻辑布局向读者呈现已有研究的演进脉络和主要进展。从综述文章的理论贡献来看,有的文章对现有理论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向我们呈现了完整全面的理论演进脉络,对于理论完善起到重要作用;有的文章对新兴和前沿主题的概念和测量及研究进展进行了辨析与回顾,对于推动新兴理论的发展功不可没;有些学者以构建和创造中国原创理论为己任,在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现有管理理论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融合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所有的综述文章都彰显出其在管理理论发展中巨大且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国外五大管理类期刊和国内的《外国经济与管理》期刊为主,在对大量综述文章进行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归纳总结了九种综述文章撰写范式,并对这些范式进行综合比较,希望能够为学者们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同时,本文可能存在提炼的综述撰写范式不够全面、认识片面等研究局限。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通过本文的梳理可以发现管理类综述文章撰写具有一些共同的要点。

第一,选题要有一定的宽度、深度和高度。宽度指综述文章应关注不同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选题时需要开拓眼界以扩大研究边界,发散思维以加强知识融合。深度指应深入挖掘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内在逻辑,立体多维地呈现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高度指综述主题应承古创新,着眼于前沿主题,引领理论研究方向,提升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同时,学者们需要关注管理实践中的焦点问题、争端和矛盾,并与管理理论建立有机联系和对话,选择兼具理论和重大实践价值的研究主题。

第二,文献搜集要科学、全面和客观。梁启超曾说:“资料,从量的方面看,要求丰备,从质的方面看,要求确实,所以资料搜罗和别择,实占全工作十分之七八。”文献搜集直接关系到综述文章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靠性。综述文章大多需要提供文献选择与筛选的科学依据,交待清楚文献来源和数量,文献检索过程中要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文献的参考价值。需要说明的是,文献齐备只是相对而言的,综述撰写时应重点关注与研究主题最为密切、最具影响力的文献。

第三,要对研究主题和文献进行科学细分。研究主题的科学细分能够建构综述文章的骨架,将大量繁杂的文献及其主要观点加以科学归类,从而使综述文章条理清晰。好的综述文章要融入作者的思想精髓,文章作者不能被动消极地堆叠已有研究成果,要发挥极强的思辨性和创造性,立体综合地呈现现有研究的框架和边界,明确阐述已有研究的理论进展、主要学术贡献和存在的研究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未来研究议题。

第四,引言要能够吸睛。与其他类型文章一样,引言最能考验学者的撰写水平,好的引言能够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综述文章的引言要有清晰的逻辑架构,严谨的理论论证和简洁的语言,要交待清楚选题的重要性,论证清楚为何对此问题进行综述,其理论贡献是什么。目前,大多数学者更重视对实证和案例等文章理论贡献的撰写,综述文章的理论贡献通常比较笼统,因此,理论贡献不够深刻是目前大多数综述文章存在的共性问题。

第五,做好综述文章的“综”与“述”。从字面理解,“综”即综合,需要对文献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归纳、整理,使文献更精炼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即评述,需要对文献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评述。综述文章是对现有文献的综合与评述,是作者对某一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的研究背景、主要成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评述的科学性论文。一篇好的综述文章要“纵横交错”,既要反映研究问题进展,又要进行国内外的横向比较,能够贯穿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成为理论发展的新开端。

“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好的综述文章是对学术研究的传承与创新,是学者们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断奠定新的研究基础,搭建新的研究平台,不断见证一个学科的持续发展。综述文章撰写与学科发展息息相关,它需要学者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共同努力促进管理学科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展望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和拓展。

第一,注重视角交叉融合。管理学科的外延边界不断扩大,需要更多关注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合补短,以合促长,合则成体,合则聚势(陆亚东等,2015)。视角之间交叉融合可以加强理论之间、学科之间的开放利用和互补协同,实现共赢。这就要求学者们能够有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阅历,对研究主题进行发散性思考,在学科边界以外获得创意,增加学科之间的动态性与均衡性,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和谐包容的学术研究理念与氛围。

第二,关注新兴研究主题。从管理类综述文章的梳理来看,不同研究主题的综述文章数目并不相当。一般来说,成熟研究主题的综述着力点选择较为容易和准确。研究成果较少的新兴主题,则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文献搜索,要求学者具备足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某研究领域的文献量大小并不能反映研究主题的价值,文献多表明前人已攀登到很高的山峰,再攀登就是更高的山峰,文献少的主题并非不重要或价值小,可能是前人未曾发掘的领域,“开荒”研究可能会产生更多有影响力的原创研究成果。新兴主题的发现与探索可以反映出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和需求,从全球视野推进管理学理论的构建与发展,考验学者的前瞻分析和应用能力。

第三,加强建构式综述。每位学者都是“探索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不仅是在“寻求答案”,更是在“建构问题”。一个好的建构式综述,关键在于能够挖掘文献资料中的精髓,发现研究的问题和瓶颈,从新的层面和视角提出新的研究主题,拓展和引领现有理论的发展,并能够在有限的资料中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建构启发性的研究构架。

第四,构建原创中国理论。东方的管理思想源远流长,相较于西方理论体系所强调的“唯一性”,东方文化更加强调“变化”、“均衡”与“兼得”,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可明确描述或者说可复制的成熟管理理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东方情境与西方管理理论体系的拓展已经出现了广泛而深刻的交汇,我们不应满足于在西方管理理论体系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而要植根于中国哲学和中国企业实践,探索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新的理论范式,建构本土原创的管理理论,走出中西融合、古今融合、天地融合的理论探索道路(陆亚东,2015)。

猜你喜欢
范式综述文献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